《解 决 问 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继续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继续学习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选择有效信息用除法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表内乘法与表内除法(一),本课的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和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
教学内容分析
需要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包含的现实情境模型有两种: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例3要使学生初步懂得“用56元钱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买了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有几个8元,与可用除法解决的第二种模型一致;“用24元买6辆小汽车,一辆车多少元钱?”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现实情境模型一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6×3= 5×7= 8×9= 18÷3= 35÷7=
72÷8= 18÷6= 35÷5= 72÷9=
2、列式计算:
(1)有36本书,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个小组几本?
(2)有36本书,每组9本,可以分给几个小组?
3、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 问:知道一些商品的价格,如一个小熊玩具6元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买7个地球仪要多少钱? 问:要求“买7个地球仪要多少钱?”,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回忆:知道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用乘法计算,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二、学习新知
(一)学习例3。
(1)问: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请你在练习纸时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可以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同位互说) 交流:你是怎样想?
小结:求“56元可以买多少个地球仪?”就是计算56元里有多少个8元,也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解决这种问题一般我们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
(3)怎样检验解答正确吗?检验除法时可以用乘法。
(4)独立完成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 ,一辆多少钱?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
小结:求“一辆玩具车多少钱?”就是计算把24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 数量关系:总价÷数量=单价
(5)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学生把问题写在书上并解答。)
(二)回顾检验。解答正确吗?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4题。
四、提高练习 改编练习九第4题。
用36元买一顶帽子后,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条手帕?
五、全课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应用以前学过的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要想正确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解题的好习惯呢?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56 ÷ 8 = 7(个) 总价 单价 数量
解答正确吗? 8 × 7= 5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