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0 08:2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敌后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呢?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史实及意义。
2.知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的的情况。
3.正确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
4.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学习重点】
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学习难点】
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学习目标
何为“敌后战场”?
“敌后战场”是指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
日军控制区
共产党控制区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 ,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山西东北)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林彪115师)隐蔽设伏。
平型关
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
背景
太原
日军进攻平型关的原因?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平型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太原的重要门户,日军想要迅速吞并华北,必须先拿下平型关。
一、平型关大捷
结果
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平型关战斗缴获日军大批辎重武器
本次战役,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115师也付出了伤亡600余人的代价,200多位战士长眠在晋北这块热土上。
影响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地形
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部队
结果
影响
1937年9月
山西平型关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林彪
歼灭全部日军(1000多人)
林 彪
2.概 况
八路军115师
115师师长林彪(左一) 副师长聂荣臻(左二)
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背景: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影响:
1、理论上:毛泽东《论持久战》
山东
陕甘宁
主要根据地
晋察冀、晋绥、晋鲁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
【战略总后方、指挥中枢——延安(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所在地)】
晋察冀
延安
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指挥中枢
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2、军事上:建立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开展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地道战
地雷战
麻雀战
夜袭战
在华北平原上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
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
2、军事上:人民游击战争
地道战
地雷战
⑵政治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⑶经济上: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3、政治上、经济上:巩固抗日根据地
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影响?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敌后战场的作用(地位)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全民族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区别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武装力量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
作战方式 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正面阻击敌人 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作战地位 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起主导作用,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囚笼政策:
三光政策: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沟。
烧光、杀光、抢光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实施了所谓的“烬灭作战”
目的
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三、百团大战
地点
华北地区敌后战场
主要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机枪阵地
八路军在破袭正太铁路
百团大战
意义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结果
历时数月,战果辉煌。
—毛泽东
唯我彭大将军.
谁敢横刀立马,
大军纵横驰骋.
山高路远坑深,
彭德怀副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指挥者
彭德怀领导100多个团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百团大战确实“过早地暴露了我军的实力,引起敌人的警觉”
——金春明《还百团大战以本来面目》
想一想: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会对抗日根据地采取怎样的措施?
日军报复性“扫荡”→ 八路军 反“扫荡”
【 三次重要战役一览表】
时间 地点 主要战绩
历史意义
1937年 9月
平型关
八 路 军
一一五师
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
大批军用物资。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1938年
台儿庄
李宗仁
歼灭日军一万多人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仗
1940年8月
华 北
彭德怀
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
拔掉据点近3000个,
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
中国军队主动
出击日军的
最大规模战役
平型关
大 捷
台儿庄
战 役
百 团
大 战
指挥者或
部队名称
战 役
名 称
拓展提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比较项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区别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武装力量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
军等
作战方式 大兵团、大作战,正面阻击敌人 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小规模运动战伏击战
作战范围 国统区 日军占领区
作战地位 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起主导作
用,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敌后战场是独立于正面战场的新战场。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精神: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的5位战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幸存者宋学义(左)和葛振林(右)
四、迎接扫荡,铸造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时间
地点
1937年9月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山西东北平型关
部队
林彪115师
歼敌
歼灭日军1000多人
影响
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理论上:毛泽东《论持久战》
目的
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主要目标
国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结果
历时数月,战果辉煌。
背景
为了驳斥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影响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军事上:建立抗日根据地
主要根据地
晋察冀、晋绥、晋鲁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指挥中枢延安
人民游击战争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夜袭战
政治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上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地点
华北地区敌后战场
1.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 )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2.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 )
A.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B.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C.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A
A
3.创作于1938年的歌曲《在太行山上》(节选):“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把他在哪里灭亡!”关于歌曲所描述的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A.体现工农群众支持红军抵抗入侵的家国情怀 ( )
B.世界人民的支持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使中国人民摆脱侵略实现了彻底的民族独立
4.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所在地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变迁顺序是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 B.北京→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 C.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京 D.北京→上海→延安→西柏坡→瑞金
C
A
5.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后,与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土、民主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和民族工商界人士等广交朋友。这是为了( )
A.组织工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C.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确立重庆的金融中心地位
6.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称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窑洞中的预言”。“预言”指( )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抗战胜利属于中国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
C
7.材料一
(1)请将材料一时间轴
上A、B两处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完整,并写出B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所具备的条件。 A: B:
条件:
材料二 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
(2)材料一时间轴上“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怎样的教训?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民族抗战洪流”有哪些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作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诞生)
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内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④干部基础: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地雷战、地道战等
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在抗战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和中流砥柱作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