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精选选择题 专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精选选择题 专题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19 14:15: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初二(上)第一单元精选选择题专题训练
1.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①的影响 B. 人工降雨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
C. 破坏亚马逊雨林会造成⑤的减少 D. 图中②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
2.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是我国“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3.2020年中国水周宣传主题“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可节约用水
B. 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 取少量植物油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
D. 由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可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4.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表水和海洋水吸收热量液化成水蒸气 B. 陆地水输送到海洋只能依靠地表径流
C. 人们建造水库是改变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 D. 有绿水青山的地方往往水循环比较活跃
5.如图是书上水电解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B. 一个水分子种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C.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D. 水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组成的
6.下列是某同学对水的一些认识:①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②“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蒸发;③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夏季丰富,冬季欠缺;④分别运用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得到的水,蒸馏法得到的水最为纯净;⑤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⑥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⑥
7.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是由氧气与氢气组成的 B. 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
C. 被污染的水经过过滤就可饮用 D. 水的沸点可能是97℃
8.关于浮力知识的应用实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轮船能漂浮在水面,是因为船体的体积较大
B. 气球内充入二氧化碳等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从而实现上浮
C. 同一支密度计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浸入液体越深,表示液体的密度越大
D. 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若从淡水水域进入海水水域,则所受的浮力会变大
9.将适量的橡皮泥黏在铅笔的一端(能使铅笔竖直浮在液体中),这就制成了一个很有用的土仪器。将它分别放在盛有不同液体的烧杯中,静止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对于这个土仪器所运用的知识或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运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B. 运用了物体的漂浮条件
C. 用它可以比较不同液体密度的大小 D. 用它直接可以测出液体密度的大小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下表面在水中所处深度h的关系图象。根据该图象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水的密度ρ=1.0×103kg/m3 , g取10N/kg)( )
A. 物体的质量是12kg B.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为12N
C. 物体的密度为2×103kg/m3 D. 物体的体积为60cm3
11.“西湖龙井”为古代的贡茶之一,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打开茶叶盒,茶香飘满屋——是茶叶中的香气分子扩散的结果
B. 泡茶时,部分茶叶沉下去——是由于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C. 茶水太烫,吹一吹凉得快——主要是由于吹出的气带走了大量的热
D. 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12.如图所示,同一物体浸在甲(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悬浮(图a),浸在乙(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漂浮(图b)比较物体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F甲和F乙的大小,及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和ρ乙的大小,可以确定的是( )

A. F甲=F乙;ρ甲=ρ乙 B. F甲=F乙;ρ甲<ρ乙
C. F甲<F乙;ρ甲=ρ乙 D. F甲>F乙;ρ甲>ρ乙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如图所示,在一块浮在水面的长方体木块上放一质量为272克的铁块甲,木块恰好浸没在水中。拿掉铁块甲,用细线把铁块乙系在木块下面,木块也恰好浸没在水中,则铁块乙的质量为(ρ铁=7.9克/厘米3 , ρ水=1.0克/厘米3) ( )
A. 312克 B. 237克 C. 318克 D. 326克
14.半潜船可用来运输大型货物,空载时漂浮于海面(如图甲) ;装载时向船体水舱注水,船体重力增加,巨大的甲板下沉至海面以下(如图乙) ;待货物被拖到甲板上时,排出水舱中的水,船体所受重力减小,甲板上浮至海面,完成货物装载(如图丙)。半潜船在甲、乙、丙三种状态时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1、F2、F3 ,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F1>F3>F2 B. F2>F3>F1 C. F3>F1>F2 D. F3>F2>F1
15. 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几个实验情景。实验甲、丙和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4.0N、2.8N和2.5N.若盐水的密度为1.2×103kg/m3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物体A的密度为3.2×103kg/m3 B. 实验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1.0N
C. 实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0.2N D. 实验丁中,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等于0.3N
16. 如图甲所示,均匀柱状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0.5m/s的恒定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乙是钢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若不计水的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料受到的重力为900N
B. 石料的密度为1.8×103kg/m3
C. 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为500N
D. 如果将该石料立在水平地面上,则它对地面的压强为2.8×104Pa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苏通大桥施工时,要向江中沉放大量的施工构件,假设一正方体构件被缓缓吊入江水中(如图甲),在沉入过程中,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逐渐增大,随着h的增大,正方体构件所受浮力F1、钢绳拉力F2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构件的边长为4m B. 构件的密度为2.5xl03kg/m3
C. 构件所受的最大浮力为1.2×105N D. 浮力F1随h变化的图线是图乙中的①图线
18. 如右图所示,将重为12N的小球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小球的一半体积浸在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为7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的体积为700cm3
B. 小球的密度为1.2g/cm3
C. 缓缓向下移动弹簧测力计,小球对测力计的拉力最小可达到0N
D. 剪断悬吊小球的细线,小球在水中稳定时受到的浮力为12N
19. 科学研究中常用图象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下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如图所示的是( )
A. 一定浓度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 B. 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C. 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质量的关系 D. 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 如图甲所示,一个底面积为0.04米2的薄壁柱形容器放在电子秤上,容器中放着一个高度为0.1米的均匀实心柱体A,向容器中缓慢注水,停止注水后,容器中水的深度为0.1米,电子秤的示数与容器中水的深度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心柱体A的密度为600千克/米3
B. 柱体A对容器底部压力恰好为零时,容器对电子秤的压强625帕
C. 停止注水后,A所受的浮力为18牛
D. 停止注水后,将A竖直提高0.01米,A静止时受到向上的拉力为3牛
21. 关于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实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
B. 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吃水深度变大
C. 同一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所受浮力大小相同
D. 潜水艇靠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浮力,从而实现上浮和下沉
22.如图是三支相同的平底试管内装入等量铁砂,然后分别放入装有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的烧杯中处于静止状态,液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是F甲>F乙>F丙
B. 三种液体的重力大小关系是G甲>G乙>G丙
C. 三种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大小关系是p甲>p乙>p丙
D. 三支试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强大小关系是p甲’=p乙'=p丙’
23.下列与人关系密切的4种液体中,属于溶液的是( )
A. “娃哈哈”矿泉水 B. 肥皂水 C. “伊利”纯牛奶 D. 血液
24.下列一些生活中的液体,属于溶液的是( )
A. 血液 B. 冰水混合物 C. 白酒 D. 墨汁
25.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 而浊液是混合物;③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④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⑦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 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⑤⑥ C. ③⑥⑦ D. ⑤⑥
26.下列是有关科学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浮在水面上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那么空心的铁球一定会浮在水面上
B.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那么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 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会有固体析出,那么能恒温蒸发析出固体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实心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
27. 一定的温度下,在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像能够表示加入的晶体质量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28. 某同学在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取两只- -样的透明烧杯,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然后在冷水和热水中逐渐加入蔗糖,并使之充分溶解直到饱和。其目的是想研究溶解度与( )
A. 溶剂种类的关系 B. 温度的关系 C. 溶质种类的关系 D. 搅拌的关系
29.为确定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实验中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编号 温度 溶剂种类 溶剂体积 加入固体质量 溶解情况
① 20℃ 水 10mL 5g硝酸钾 部分溶解
② 20℃ 水 10mL 50g硝酸钾 部分溶解
③ 80℃ 水 20mL 5g硝酸钾 全部溶解
④ 80℃ 水 10mL 10g硝酸钾 全部溶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30.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00 克水溶解20克某物质刚好饱和,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20 克
B. 20℃时,50克水最多可以溶解 18 克食盐,则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 18 克
C. 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 10 克某物质,则 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10 克
D. 20℃时,100 克水中溶解 32 克硝酸钾恰好达到饱和,则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2克
31.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32.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历如下变化( )
A. 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 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一定大于3g
C. 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33.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其中烧杯②中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操作Ⅰ一定是加溶质 B. ①和②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C. 操作Ⅱ一定是降温 D. ③和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34.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现将500克50℃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溶液的质量 B. 溶液里溶质的质量 C. 溶液里溶剂的质量 D. 溶质的溶解度
35.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在③→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36.如图是我们学过的蒸馏装置,关于蒸馏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蒸馏是我们所学的净化水的最彻底方式 B. 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A→B
C. 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测气体温度 D. 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爆沸
37. 如图是简易净水器示意图,净水器中的石子、细沙、纱布、棉花的作用是( )
A. 消毒 B. 沉淀 C. 吸附 D. 过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8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初二(上)第一单元精选选择题专题训练详细解析
1.【答案】 C
【解析】【分析】1、图中①表示水汽输送,②表示降水,③表示地表径流,④表示地下径流,⑤表示植物蒸腾作用,⑥表示下渗;
2、目前人类往往通过改变地表径流来影响水循环;
3、 人工降雨一般指人工降水。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解答】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应该是对③的影响,A错误;
B、 人工降雨主要是通过改变水汽的时空分布,B错误;
C、 破坏亚马逊雨林,植被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所以 ⑤减少,说法正确,C正确;
D、 图中②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 ,错误,应该是降水,D错误。
故选C
2.【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标志的意义判断。
【解答】A. 为禁止吸烟标志,故A不合题意;
B. 为剧毒品标志,故B不合题意;
C. 为可循环回收标志,故C不合题意;
D. 为节约用水标志,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 B
【解析】【分析】(1)根据节约用水的知识判断;
(2)根据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判断;
(3)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
(4)根据元素守恒分析。
【解答】A.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可节约用水,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冰川水,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取少量植物油放入水中,由于植物油不溶于水,因此不能形成溶液,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由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可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 D
【解析】【分析】地球上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从水循环的各环节作用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A、地表水和海洋水吸收热量蒸发成水蒸气,A不符合题意;
B、陆地上的水蒸发,通过水汽输送,在海上降水,B不符合题意;
C、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匀,C不符合题意;
D、有绿水青山的地方降水丰富,蒸腾作用强,因此水循环比较活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水电解的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根据水分子的化学式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据此解答。
【解答】A.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即氢原子和氧原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可知,一个水分子种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组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水资源在自然界的分布及水净化方法及原理分析。
【解答】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②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错误;③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正确;④分别运用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得到的水,蒸馏法可得到纯净的水,正确;⑤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错误;⑥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错误;
B.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B错误;
C.过滤只能除去水中不溶性的固体颗粒,而对于溶于水中的有毒物质没有作用,故C错误;
D.当实际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可能达到97℃,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使用“空心法”,减小了自身的重力,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故A错误;
B.气球内充入氦气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从而使浮力大于重力实现上浮,故B错误;
C.同一支密度计放在不同液体中漂浮,它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进入液体越深,V排越大,而液体的密度越小,故C错误;
D.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排开液体的体积保持不变;淡水区密度小,海水区密度大,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它所受的浮力会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 D
【解析】【分析】当密度计漂浮在液面上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它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由于它的重力不变,因此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当密度计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偏大时,那么液体的密度偏小,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密度计运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密度计运用了物体漂浮的条件,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浸在液体中体积的大小关系可以比较液体的密度大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由于这个土密度计上没有刻度,因此用它无法直接测出液体密度的大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 C
【解析】【分析】(1)当物体下表面的深度为0时,它不受浮力,此时测力计的拉力等于自身重力,根据公式计算即可。
(2)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那么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因此测力计的拉力也保持不变。根据乙图确定完全浸没时测力计的拉力,然后根据F浮=G-F拉计算即可。
(3)首先根据V=V排=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再根据计算它的密度。
(4)根据(3)中的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乙图可知,当物体下表面的深度为零时,此时物体不受浮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物体的重力G=F=12N,质量为: , 故A错误;
B.根据乙图可知,当物体完全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F浮=G-F拉=12N-6N=6N,故B错误;
C.该物体的体积V=V排=;
该物体的密度为: , 故C正确;
D.该物体的体积为:6×10-4m3=600cm3 , 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 C
【解析】【分析】(1)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悬浮;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
(3)加快空气流动可以加快蒸发,蒸发吸收热量;
(4)物体通过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A. 打开茶叶盒,茶香飘满屋——是茶叶中的香气分子扩散的结果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泡茶时,部分茶叶沉下去——是由于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茶水太烫,吹一吹凉得快 ,是因为加快空气流动可以加快水分蒸发,而蒸发可以吸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 B
【解析】【分析】公式F=ρ液V排g,探究物体所受浮力与溶液的关系。
【解答】同一物质在两溶液中,由于浸入液体体积的不同,而木块的所受浮力相等,所以可以得知溶液的密度不同,浸入液体体积越大,说明溶液密度越小。同一物体悬浮和漂浮在液体中时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有F甲═G,F乙═G,也就是F甲═F乙, 又根据F=ρ液gV排, V甲>V乙, 所以ρ甲<ρ乙。
故答案为:B
13.【答案】 A
【解析】【分析】由甲图可知木块和甲铁块漂浮,由乙图可知木块和乙铁块悬浮,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等式,即可求出甲乙两铁块的体积关系,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铁块乙的质量。
【解答】由甲图可得:G甲+G木=F浮甲 , 即ρ铁gV甲+G木=ρ水gV木;由乙图可得:G乙+G木=F浮乙 , 即ρ铁gV乙+G木=ρ水g(V木+V乙);由以上两式可得:V乙=m甲/(ρ铁 ρ水),由ρ=可得,铁块乙的质量:m乙=ρ铁V乙=7.9g/cm3×cm3≈311.4g;结合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比较半潜船受到浮力的大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半潜船排开水的体积V乙>V丙>V甲 ,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半潜船受到的浮力F2>F3>F1 ,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甲丙两图,利用公式F浮力=G-F拉计算出A受到的浮力,再根据计算出A的体积,最后根据计算A的密度;
(2)首先根据F浮力'=ρ水gV排计算出A在水中受到浮力,再根据F拉=G-F浮力'计算A受到的拉力;
(3)将丙和乙的示数相减即可;
(4)根据G=F浮力+F拉+F压力计算即可。
【解答】A.比较甲和丙两图可知,
物体A受到的浮力:F浮力=G-F拉=4N-2.8N=1.2N;
物体A的体积:;
物体A的密度:,故A错误;
B.在实验乙中,
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力'=ρ水gV排=103kg/m3×10N/kg×10-4m3=1N;
物体A受到的拉力F拉=G-F浮力'=4N-1N=3N,故B错误;
C.实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3N-2.8N=0.2N,故C正确;
D.实验丁中,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F压力=G-F浮力-F拉=4N-1.2N-2.5N=0.3N,容器底部也受到盐水对它的压力,故压力大于0.3N,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 D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判断石料的重力及全部浸没时所受的浮力;
(2)根据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求出石料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料的密度;
(3)根据F=G-F浮即可求出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
(4)先根据图乙读出石料从刚开始淹没到全部淹没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圆柱体的高,再根据求出石料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解答】A.由图乙可知,AB段拉力大小不变,此时石料未接触水面,此时钢绳的拉力F=1400N;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石料的重力G=F=1400N,故A错误;
B.BC段拉力逐渐减小,说明石料慢慢浸入水中,且浸入水中的体积逐渐变大,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大,在C点恰好完全浸没,此时钢绳的拉力为900N,
所以浸没时石料受到的浮力:F浮=G-F′=1400N-900N=500N;
石料的体积:;
则石料的密度: , 故B错误;
C.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F支=G-F浮=1400N-500N=900N,故C错误;
D.由图乙可知,石料从刚开始浸入水中到全部浸没所用的时间为2s;
圆柱体的高度:h=s=vt=0.5m/s×2s=1m;
将该石料立在水平地面上,
由可得,
它对地面的压强:p=ρgh=2.8×103kg/m3×10N/kg×1m=2.8×104pa,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 B
【解析】【分析】(1)当构件完全淹没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构件的边长;
(2)根据图中可知构件完全浸没时的拉力,此时构件受到的浮力、重力以及拉力的关系为F浮=G-F2 , 然后将密度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公式代入,即可求出构件的密度。
(3)当构件全部淹没时,排开水的体积最大,则构件受到的浮力最大,从乙图中可以判断出最大浮力的范围;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分析浮力的变化规律,进而判断出它所对应的图线。
【解答】A.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当构件完全淹没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2m,则构件边长为2m,故A错误;
B.根据乙图可知,当构件完全淹没时,V排V=2m×2m×2m=8m3 , 拉力F2=1.2×105 N;
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得到:F浮=G-F2;
ρ水gV排=ρgV-F2;
1×103kg/m3×10N/kg×8m3=ρ×10N/kg×8m3-1.2×105 N;
解得:ρ=2.5×103kg/m3。
故B正确;
C.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当构件完全淹没时受到的浮力小于1.2×105 N,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构件在浸入水中的过程是排开的水的体积变大,所以浮力逐渐变大;当构件浸没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所以浮力不变,因此浮力F1随h变化的图线是图乙中的②,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 B
【解析】【分析】(1)先利用称重法F浮=G-F示求物体浸入一半时受到的浮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排开水的体积,最后根据V排=计算小球的体积;
(2)首先根据重力公式计算出小球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小球的密度;
(3)根据F浮=ρgV排求得小球全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再利用F浮=G-F示求得拉力;
(4)根据(3)中的结果判断。
【解答】A.当小球的一半浸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G-F示=12N-7N=5N,
那么此时小球排开水的体积:
物体的体积:V=2V排=2×500cm3=1000cm3 , 故A错误;
B.小球的质量
那么小球的密度 , 故B正确;
C.缓缓向下移动弹簧测力计,
当小球全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ρgV排' =1.0×103kg/m3×10N/kg×10-3m3=10N,
此时测力计的最小示数为:F拉=G-F浮力=12N-10N=2N,故C错误;
D.因为ρ物>ρ水 ,
所以剪断悬吊小球的细线,它会沉没在水底,
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同C中算出的浮力相等,即F浮=10N,故D错误。
故选B。
19.【答案】 B
【解析】【分析】如果两个量的关系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那么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解答】A.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 成正比;由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它的浓度越大,所以一定浓度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也成正比例关系,故A不合题意;
B.一般情况下,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并不成正比例关系,故B符合题意;
C.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质量成正比例关系,故C不合题意;
D.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体积成正比例关系,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0.【答案】 D
【解析】【分析】(1)由图乙可知,没有水注入时柱形容器的总质量,然后求出h=0.06m时容器内水的质量,根据 求出水的体积,利用V水=(S容-SA)h1求出A的底面积,接下来根据VA=SAhA计算出A的体积。
由m=ρV=ρSh可得,m-h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ρS,比较0~0.06m的斜率和0.06~0.1m的斜率关系判断出当h=0.06m时A对容器底部压力恰好为零,即物体漂浮,根据GA=F浮=ρ水gSAh1计算出物体A的重力,最后根据计算出A的密度;
(2)当物体A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零时,物体A漂浮,根据图像读出此时容器的总质量,根据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利用 求出容器对电子秤的压强;
(3)水的深度从0.06m~0.1m的过程中,物体漂浮,再注入水时A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受到的浮力不变;
(4)停止注水后,将A竖直提高0.01m后,设出水下降的高度,根据体积关系求出其大小,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A受到浮力的减小值,那么A受到向上的拉力等于浮力的减小值。
【解答】由图乙可知,没有水注入时,柱形容器的总质量m0=1.9kg,
当h=0.06m时,容器内水的质量m水=m1-m0=2.5kg-1.9kg=0.6kg,
此时水的体积 ,
由V水=(S容-SA)h1可得,
A的底面积;
那么A的体积为VA=SAhA=0.03m2×0.1m=0.003m3。
由m=ρV=ρSh可得,m-h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ρS,
由图可知,0~0.06m的斜率小于0.06~0.1m的斜率,
所以,当h=0.06m时,A对容器底部压力恰好为零,即物体漂浮,
那么A的重力GA=F浮=ρ水gSAh1=1.0×103kg/m3×10N/kg×0.03m2×0.06m=18N,
A的密度为: , 故A正确不合题意;
A对容器底部压力恰好为零时,即物体漂浮,此时容器的总质量m1=2.5kg,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容器对电子秤的压强 , 故B正确不合题意;
当水的深度为0.06m时,A受到的浮力F浮=18N,
因物体漂浮后再注入水时,A排开水的体积不变,
所以停止注水后,A所受的浮力仍为18N,故C正确不会题意;
停止注水后,将A竖直提高0.01m后,设水下降的高度为△h,
由SA(0.01m+△h)=S容△h,即0.03m2×(0.01m+△h)=0.04m2×△h,
解得:△h=0.03m,
此时物体A减小的浮力为:
F浮'=ρ水gSA(0.01m+△h)=1.0×103kg/m3×10N/kg×0.03m2×(0.01m+0.03m)=12N;
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减小的浮力就等于向上的拉力,即A静止时受到的向上的拉力为12N,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1.【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轮船的漂浮原理分析;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判断吃水深度的变化;
(3)根据漂浮条件判断;
(4)根据潜水艇的浮沉原理判断。
【解答】A.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是通过“空心”的方法增大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故A错误;
B.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它始终在水面漂浮,那么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海水的密度大于江水,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轮船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即吃水深度变小,故B错误;
C.同一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自身重力,因此所受浮力大小相同,故C正确;
D.潜水艇靠进水或排水,从而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故D错误。
故选C。
22.【答案】 D
【解析】【分析】(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受到浮力的大小;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比较液体密度的大小,再根据G=ρgV比较液体重力的大小;
(3)根据公式p=ρ液gh比较烧杯底部受到压强的大小关系;
(4)再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力=F向上-F向下计算试管底部受到压力大小,最后根据压强公式比较压强的大小。
【解答】A.三个试管在液体中都是漂浮,那么它们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身重力。因为试管的重力相等,所以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即F甲=F乙=F丙 , 故A错误;
B.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三支试管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V甲>V乙>V丙 , 那么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ρ丙。根据G=ρgV可知,液体和试管的重力之和的大小:G甲总C.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液面高度h相同,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ρ丙 , 那么烧杯底部受到的压强p甲D.三个试管受到的浮力相等,且上表面的压力都是零,根据F浮力=F向上-F向下可知,试管底部受到的压力都相等。根据公式可知,试管底部液体压强的大小都相等,即p甲’=p乙'=p丙’,故D正确。
故选D。
23.【答案】 A
【解析】【分析】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纯净水中存在大量的可溶性的矿物质,因此“哇哈哈”矿泉水是溶液,故A符合题意;
B.肥皂水中存在大量不溶性的小液滴,因此它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B不合题意;
C.牛奶中存在大量不溶性的小液滴,因此它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不合题意;
D.血液中存在大量的血浆和血细胞,因此它是悬浊液,而不是溶液,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4.【答案】 C
【解析】【分析】1、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2、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组成具体的说是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为固、液、气,溶剂一般为液态。若两种物质混合成溶液,一般液态的为溶剂;若两种都为液态,则多的为溶剂,少的为溶质;但若其中一种为水,无论多少水都为溶剂。
【解答】A、血液中含有无机盐、水分、血细胞等多种物质,具有不均一、不稳定性,不是溶液,A不符合题意;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水,是纯净物,因此不是溶液,B不符合题意;
C、白酒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C符合题意;
D、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混合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所以墨汁是悬浊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5.【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例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故①错误;
②溶液和浊液都是混合物,故②错误;
③牛奶就是乳浊液,它有利于人体补钙,故③错误;
④悬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乳浊液分数的是小液滴,故④错误;
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故⑤正确;
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具有均一性,即静置多久都不分层,故⑥正确;
⑦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 酒精作溶质,水作溶剂,故⑦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⑤⑥。
故选D。
26.【答案】 D
【解析】【分析】(1)(4)根据浮沉条件判断;
(2)以水为例分析;
(3)不饱和溶液也可以恒温蒸发得到晶体。
【解答】A.空心铁球的平均密度小于水时,它才会漂浮在水面上,故A错误;
B.水就是均一、稳定的,但它不是溶液,而是纯净物,故B错误;
C.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时,首先变成饱和溶液,然后才会结晶析出固体,故C错误;
D.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实心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故D正确。
故选D。
27.【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可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在原不饱和溶液的基础上增加至饱为止分析。
【解答】 在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会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至达到饱和时保持不变;
故选B。
28.【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取两只一样的透明烧杯,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然后在冷水和热水中逐渐加入蔗糖,并使之充分溶解直到饱和。根据操作可知,其它条件都相同,就是水的温度不同,因此目的是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9.【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一个因素,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①②两个实验中,温度、溶解种类和溶剂体积都相同,无法比较,故A错误;
B.①③两个实验中,温度不同,溶剂的体积也不同,无法比较,故B错误;
C.②③两个实验中,温度不同,溶剂的体积也不同,无法比较,故C错误;
D.①④两个实验中,温度不同,但溶剂种类和溶剂体积都相同,可以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30.【答案】 D
【解析】【分析】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溶解度关键要抓住以下四点: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解溶质的质量。
A.没有指明温度,故A错误;
B.50g水最多溶解18g食盐,那么100g水最多溶解36g食盐,因此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故B错误;
C.没有指明溶液饱和,或最多溶解的情况,故C错误;
D.20℃时,100 g水中溶解 32 g硝酸钾恰好达到饱和,则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2g,故D正确。
故选D。
31.【答案】 B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2)当温度不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因此同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3)一般情况下,温度发生改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据此判断溶质质量的改变,进而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
(4)根据(2)中分析判断。
【解答】A.①中物质全部溶解,因此①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误;
B.②和③中都有未溶的物质出现,那么它们都是该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那么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那么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所以溶液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故C错误;
D.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 那么蒸发后的溶液依然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32.【答案】 D
【解析】【分析】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温蒸发掉10克水,结果析出3克甲,则溶液丙为饱和溶液,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饱和溶液,第二次温蒸发掉10克水,结果析出3克甲,说明10g水恰好溶解甲晶体等于3g,此时溶解度为30g;若第一次蒸发10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温蒸发掉10克水,结果析出3克甲,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此时溶解度大于30g,故A错误;
B.溶液丙肯定是饱和溶液,再蒸发10g 水,第三次恒温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或等于3g,故B错误;
C.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若溶液乙是饱和溶液,溶液丙为饱和溶液,则液乙和溶液丙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33.【答案】 B
【解析】【分析】(1)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判断;
(2)(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结晶的方法判断。
【解答】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使用降低温度,从而减小溶解度的方法,故A错误;
B.如果操作①为降低温度,那么根据图片可知,①和②中,溶液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也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
C.溶液③中有晶体析出,则操作II可能是降温,也可能是蒸发溶剂,故C错误;
D.如果操作II为降温,那么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34.【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硝酸钾热饱和溶液降温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都会改变,溶剂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A、将500克50℃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会析出硝酸钾晶体,溶液质量减少,不符合题意;
B、析出晶体溶质减少,不符合题意;
C、析出晶体,溶剂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D、温度改变,溶解度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5.【答案】 D
【解析】【分析】当温度不变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从①→②的过程中,溶质保持不变,而溶剂的质量减小,那么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A错误;
B.从②→③的过程中,②和③都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错误;
C.从③→④的过程中,二者都是饱和溶液,但是温度升高了,那么溶解度增大了,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增多大,故C错误;
D.综上所述,从②→④的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再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36.【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馏和蒸馏装置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蒸馏是我们所学的净化水的最彻底方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让冷凝水从下口进入,上口流出,可以延长冷凝水停留的时间,增强冷凝效果,则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B→A,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测气体温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爆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7.【答案】 D
【解析】【分析】过滤操作用于分离不溶性的固体物质,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净水器中的石子、细沙、纱布和棉花,都存在空隙,因此可以将大于空隙的固体不溶性物质分离出来,因此它们的作用是过滤,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