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重点练习
1.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宋代( )
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2.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中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B.南方地区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3.北宋时期曾经因为交子无法兑换引发诉讼,后来政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革伪造之弊”。这表明( )
A.宋代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并行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纸币产生 D.政府部分介入有助金融稳定
4.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A.两类国家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世界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条件
5.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香料扮演的经济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并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这说明( )
A.中国商品主导了欧洲的经济贸易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C.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D.西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6.近代前期,西欧国家建立了许多拥有政府特许权的殖民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二战后建立的跨国公司没有一家有自己的军队,但都有一个强大的律师团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B.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
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7.2001年前后,国内著名媒体《羊城晚报》先后刊载了《机遇轻叩广东人饭碗》《跨国公司在想什么》《“英语经济”应运而生》等多篇报道,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这些报道的主题是基于关注( )
A.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业大潮 B.中国经济全面步入世界轨道
C.国企改革带来社会深刻变化 D.亚洲金融危机产生持久影响
8.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致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可能导致多达6000万人陷入赤贫,某国际组织承诺在15个月内提供1600亿美元赠款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这一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世界银行
9.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首先是以资讯的形式传入欧洲。西方社会对茶的了解逐渐加深,茶作为实物亦开始传入。荷兰人先采取以货易货继而改为购买的方式创始了中西茶贸易。荷兰进口的茶叶不仅用于本土消费,还促进了茶在欧洲乃至北美的传播。随着饮茶之风的逐渐传播,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将茶作为贸易目标。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由社会上层向下渗透,中产阶级开始加以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走私茶从欧洲大陆不断流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英国本土化论析》
材料二 英国国内外茶叶等食品掺假问题给公众健康以威胁,为此,英国19世纪70年代先后颁布了《反食品掺假法案》和《食品与药品销售法》。英国海关根据这两个法案,在进口环节加大稽查力度,华茶出口遇到阻力。清政府和中国茶商开始感受英国法令的压力,并意识到英商开始向印度转移市场,但并未出台改善华茶质量的系统方案。
1865—1919年中国茶对英国出口数量(不包括走私茶)统计图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对英茶叶出口状况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影响。
难点练习
1.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C.清政府已经被迫融入世界市场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2.在古代两河流域,商人预付租用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贷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 )
A.只有商人才能从事放贷业务 B.借贷形式固定,规定相同
C.这类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 D.商人们创立了早期的银行
3.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转让重要财产,当事人均须订立契约明确财产所有权。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中国商周时期出现契约,汉代以后,但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的事宜,当事人均须订立契约。这说明古代社会( )
A.经济生活中商业活动十分频繁 B.人们注重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C.经济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商人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4.“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正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相互推动
B.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
C.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5.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次知识革命,主要依赖于人的知识创造,超越了有形的物质资源。美国通过知识开发和利用,一系列脱离传统工业制造范畴的高新技术和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加快了创造财富和资源的速度。而苏联守着传统的工农业,和美国创造财富的速度相比,犹如老牛拉慢车。材料说明了( )
A.经济结构的落后制约了苏联国力的提升 B.苏联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机
C.教育的落后是苏联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D.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历史必然
6.20世纪40—50年代前期,IMF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欧洲国家,从50年代中期开始,其贷款虽给亚非拉国家,但大部分只给亲美和亲西方的国家;同时,美国利用一些亚洲国家反对中国和苏联,在其操纵下,这些亚洲国家从IMF得到许多好处,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说明IMF( )
A.具有冷战的时代烙印 B.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需要
C.助推了亚洲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7.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重点练习
1.答案:C
解析:“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说明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京汴梁在世界上的地位,故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东京汴梁城市商业的发展,未涉及农村,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长途贩运贸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并未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岭南经济和北方经济的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中“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说明长途贩运使得内地的一些物品畅销海外,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交子务"可以起到“革伪造之弊”的作用,说明政府的介入有助于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仅据“交子务”的职责,无法推知其出现时间,排除A项;题干论述的是“交子务”的职责,无法推知其是否与铜钱并行,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交子务”这一机构出现的背景及职责,与纸币的产生无关,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分工明确、相互依赖,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应当是相辅相成的,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并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商品的主导作用,故排除A项;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雏形初现,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西欧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二战后建立的跨国公司都有一个强大的律师团队,这主要是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体系化、法制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确立,排除C项;新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选择B:据材料“2001年前后……刊载了《机遇轻叩广东人饭碗》……等多篇报道”结合所学,2001年中国入世,人们更多地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创业的相关信息。排除C:国企改革全面开展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相距较远。排除D:这些报道与金融危机并无关系。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功能,据材料“某国际组织承诺在15个月内提供1600亿美元赠款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可知此国际组织具有向成员提供专项贷款的职能,据所学可知该组织为世界银行,故选D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政府间的经济合作组织,排除B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要致力于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A项符合题意。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瓦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的关系,C项错误,排除;由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并不密切,D项错误,排除。
10.答案:
(1)背景:西方社会对茶的认识不断深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荷兰商人的推动;饮茶之风的影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前期曲折上升,后期有大幅度萎缩。
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世界茶叶市场的冲击;中国制茶技术有待提高;走私茶猖獗影响。
(3)影响:加强中英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两国经济结构发生变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西方社会对茶的了解逐渐加深,茶作为实物亦开始传入”可知,西方社会对茶的认识不断深人;根据材料“荷兰人先采取以货易货继而改为购买的方式创始了中西茶贸易。荷兰进口的茶叶不仅用于本土消费,还促进了茶在欧洲乃至北美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荷兰商人的推动;根据材料“随着饮茶之风的逐渐传播,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将茶作为贸易目标。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由社会上层向下渗透,中产阶级开始加以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走私茶从欧洲大陆不断流入”可知,饮茶之风的影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变化:根据统计图的走势情况可知,前期曲折上升,后期有大幅度萎缩。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865—191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列强的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清政府和中国茶商开始感受英国法令的压力,并意识到英商开始向印度转移市场,但并未出台改善华茶质量的系统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茶叶市场的冲击;中国制茶技术有待提高;根据材料“英国国内外茶叶等食品掺假问题给公众健康以威胁,为此,英国19世纪70年代先后颁布了《反食品掺假法案》和《食品与药品销售法》。英国海关根据这两个法案,在进口环节加大稽查力度,华茶出口遇到阻力”可知,走私茶猖獗影响。(3)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英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两国经济结构发生变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影响。
难点练习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信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可知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商业公司之间的竞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清政府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当时清政府并未融入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信贷。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免息借贷,免息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A项排除;B、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外的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契约关系,说明人们已经注重通过契约关系来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B项正确。商业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交易频次多,材料中涉及的是交易关系,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C项排除;材料中只是强调契约,并没有说明商人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D项排除。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正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加强了国家间的联系,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故选B项;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故排除A项;世界历史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5.答案:A
解析:题干中“苏联守着传统的工农业”,缺乏创造和更新是苏联落后于美国的原因,故选A项;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影响了苏联,只是落后的经济结构制约了苏联对最新科技成果的吸收,故排除B项;苏联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未根除,故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IMF成立前期,对亚非拉国家的贷款,大部分给了亲美和亲西方的国家,这明显是受美苏冷战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由材料推不出来;美国通过IMF加紧了对亚洲国家的控制,不仅仅是助推亚洲经济发展,故C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体现出IMF受冷战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体现不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7.答案:
(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
(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3)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
解析:(1)简析:根据材料“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等信息可得出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抓住唐宋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特征来分析,可归纳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以及政府对外贸的重视。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一中“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的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对外开放,平等贸易的对外政策。(2)做法:依据材料“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可得出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评价:根据所学知识,从殖民扩张对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殖民地的影响来分析;对欧洲殖民者的影响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来展开,对亚非拉的影响注意辩证分析,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3)认识: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可从其背景、实质的角度来分析;背景方面可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特点来分析,实质方面可联系材料一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含义,可得出它是连接世界的贸易之路;还可联系材料二中与过去欧洲殖民主义的做法相比较来分析其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