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水墨画
作者
18 童年的水墨画
回忆诗歌
回忆三首小诗,想想每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
溪边
江上
林中
钓鱼
戏水
采蘑菇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品读感悟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背诵《溪边》
小组合作学习
1.读一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从《江上》和《林中》两首小诗中,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一首读一读。
2.画一画:将你喜欢的诗句用“——”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江 上
林 中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江 上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
“水葫芦”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林 中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林 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林 中
《童年的水墨画》课堂学习单
门 前
大树伸展着粗粗的手臂 ,
灯笼像 ,
人影藏在树荫里,
树梢上 。
忽然 ,
。
课后作业
仿照《童年的水墨画》,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把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念给爸爸妈妈听。
孩子们,再见!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阐释
教材解读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畅游“童年的百花园”,感受童年生活的“真善美”,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文是一组儿童诗,由《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场面;《林中》则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句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无穷趣味。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他们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他们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三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持续时间较短。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我将用本文为学生架起一道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基本理念
我以“生命教育”为理念,即教学应是一种体现人的生命性的活动,是师生生命存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注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品质。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快乐、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导学、顺学而教,学生自学、合学、质疑,师生互动、研讨、交流、评价,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享受教学的轻松、愉悦、快乐和幸福。
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尝试用小诗歌表达自己的童年。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儿童诗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诗的想象力。
2.感受儿童诗的美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让儿童尝试创作诗歌。
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拉近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齐读、自由读、男女读、想象读等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感悟诗歌。
(三)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唤起学生注意,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四)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学生的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安排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教学。
课程设计
(一)展示图片,激情导入
我将呈现一组图片,引出课题。“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由“水墨画”导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对“水墨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课堂。在老师板书课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跟着一起书空,规范了汉字书写,从儿童开始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
课程设计
(二)回忆诗歌,整体感知
通过回忆诗歌主要内容,复习旧知,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诗歌的学习中。
课程设计
(三)走进诗歌,学会方法
我将对《溪边》这首小诗进行精讲,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这三种学习诗歌的方法。本环节意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好习惯,让学生先找出《溪边》描写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难懂的句子,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课程设计
(四)小组合作、品读感悟
本课我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为:
1.读一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从《江上》和《林中》两首小诗中,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一首读一读。
2.画一画:将你喜欢的诗句用“——”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合作学习后再汇报交流,接着老师引导完成《江上》和《林中》这两首小诗的内容。此环节的目的旨在:通过合作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发生智慧的碰撞。这是与“教学应该关注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这一教学理念相吻合的。
课程设计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笔
课堂小结与开课提出的“张继楼爷爷的水墨画又是怎样的呢”相照应,通过学习,孩子自己解疑释难,初步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学习单的提示让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会了用小诗歌表达自己的童年,体现了“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俗话说:字如其人。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郭沫若老先生认为,中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我秉承这一观点,静心、慢慢地写规范每一笔、每一画,旨在以身示范,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端端正正写好中国字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