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课件+音视频(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 课件+音视频(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1 09:44:04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水墨画
作者
18 童年的水墨画
回忆诗歌
回忆三首小诗,想想每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
溪边
江上
林中
钓鱼
戏水
采蘑菇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品读感悟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背诵《溪边》
小组合作学习
1.读一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从《江上》和《林中》两首小诗中,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一首读一读。
2.画一画:将你喜欢的诗句用“——”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江 上
林 中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江 上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
“水葫芦”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林 中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林 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林 中
《童年的水墨画》课堂学习单
门 前
大树伸展着粗粗的手臂 ,
灯笼像 ,
人影藏在树荫里,
树梢上 。
忽然 ,

课后作业
仿照《童年的水墨画》,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把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念给爸爸妈妈听。
孩子们,再见!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阐释
教材解读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畅游“童年的百花园”,感受童年生活的“真善美”,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文是一组儿童诗,由《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场面;《林中》则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句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无穷趣味。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他们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他们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三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持续时间较短。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我将用本文为学生架起一道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基本理念
我以“生命教育”为理念,即教学应是一种体现人的生命性的活动,是师生生命存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注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品质。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快乐、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导学、顺学而教,学生自学、合学、质疑,师生互动、研讨、交流、评价,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享受教学的轻松、愉悦、快乐和幸福。
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尝试用小诗歌表达自己的童年。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儿童诗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诗的想象力。
2.感受儿童诗的美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让儿童尝试创作诗歌。
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拉近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齐读、自由读、男女读、想象读等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感悟诗歌。
(三)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唤起学生注意,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四)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学生的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安排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教学。
课程设计
(一)展示图片,激情导入
我将呈现一组图片,引出课题。“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由“水墨画”导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对“水墨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课堂。在老师板书课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跟着一起书空,规范了汉字书写,从儿童开始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
课程设计
(二)回忆诗歌,整体感知
通过回忆诗歌主要内容,复习旧知,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诗歌的学习中。
课程设计
(三)走进诗歌,学会方法
我将对《溪边》这首小诗进行精讲,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这三种学习诗歌的方法。本环节意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好习惯,让学生先找出《溪边》描写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难懂的句子,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课程设计
(四)小组合作、品读感悟
本课我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为:
1.读一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从《江上》和《林中》两首小诗中,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一首读一读。
2.画一画:将你喜欢的诗句用“——”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合作学习后再汇报交流,接着老师引导完成《江上》和《林中》这两首小诗的内容。此环节的目的旨在:通过合作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发生智慧的碰撞。这是与“教学应该关注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这一教学理念相吻合的。
课程设计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笔
课堂小结与开课提出的“张继楼爷爷的水墨画又是怎样的呢”相照应,通过学习,孩子自己解疑释难,初步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学习单的提示让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会了用小诗歌表达自己的童年,体现了“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俗话说:字如其人。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郭沫若老先生认为,中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我秉承这一观点,静心、慢慢地写规范每一笔、每一画,旨在以身示范,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端端正正写好中国字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