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燃料5.4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课后练习能力提升九年级化学上册(科粤版2012)
练习
一、单选题,共11小题
1.2021年3月,我国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能源战略,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风能 B.天然气
C.石油 D.煤
2.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我们义务。结合生活知识,下列各项中你认为属于伪科学的是
A.干冰可用来人工降雨
B.基因工程的发展,羊等一些动物可以被克隆
C.用石油为原料制得汽油
D.气功大师发功可将水变成油
3.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长江沿线十年禁止捕鱼 B.生活中出行多乘坐轻轨
C.冬天用天然气炉替代碳炉生火取暖 D.朋友聚餐鼓励使用公筷
4.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有
①浓氨水出现红色,说明分子很小且是不断运动的
②既能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5.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是混合物,炼制后能得到多种产品 B.石油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C.石油是一种纯净物 D.石油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6.辽宁省加速布局清洁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下列不属于清洁能源应用的是
A.风力发电 B.氢燃料电池 C.火力发电 D.太阳能电池
7.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性质与用途 B.化学概念的逻辑关系
①O2助燃——气焊切割金属 ②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干冰人工降雨 ①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并列关系 ②化合物与氧化物——交叉关系
C.日常生活经验 D.分离或鉴别方法与原理
①区别硬水与软水—一常用肥皂水 ②防止煤气CO中毒—一在室内放一盆水 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依据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②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等一—依据物质沸点不同
A.A B.B C.C D.D
8.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报警器安装在灶台的下方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
C.用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D.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
9.下列推理或分析正确的是
A.作为燃料的物质一定具有可燃性,硫具有可燃性,所以硫可以作为燃料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C.由于铁容易生锈,所以自然界中铁元素的质量会不断减少
D.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10.如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过程中有分解反应
B.此过程中S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
C.使用此废气处理装置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D.整个过程的反应可表示为:2SO2+2CaCO3+O2=2CaSO4+2CO2
11.除杂和鉴别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B 区分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
C 比较呼吸前后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D 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 在空气中灼烧至质量不变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2.能源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如煤、_______、天然气等。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3)甲烷(CH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13.燃烧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利用的化学反应,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_______能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现在,人们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家用液化气的成分之一丙烯(C3H6)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与丙烯燃烧两个过程的主要区别:________。
(2)燃烧产生的高温可用于冶炼金属。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铜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迈入青铜器时代。
(3)在大棚中燃烧沼气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沼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参加反应的与的质量比为16:32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点燃沼气前,需要检验纯度防止发生爆炸
E.生成的可做气肥
14.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收获很多。
(1)铁生锈、食物腐烂是因为空气中有_________;
(2)市民家中的主要燃料是天然气,我们燃烧天然气做饭是利用了天然气的____(填写一条化学性质)。
(3)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的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________;
(4)小华在做实验时要称取10.8克的食盐,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你觉得他的正确做法是_______。
15.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______;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_。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葡萄糖是由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式量为___________;碳、氢、氧元素质量比是___________;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3)若用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写出微观示意图表示的化学符号或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对应的化学符号:
化学符号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O2
微观示意图 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包含煤、天然气、石油,所以风能不属于化石能源。
故选A
2.D
【详解】
A、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使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液态而形成降雨,故选项正确;
B、基因工程的发展,羊等一些动物可以被克隆,故选项正确;
C、用石油为原料,分馏可制得汽油,故选项正确;
D、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油由C、H、O、S、N等元素组成,所以水不能变成油属于伪科学,故选项错误。
故选D。
3.D
【详解】
A、长江沿线十年禁止捕鱼,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符合题意;
B、生活中出行多乘坐轻轨,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符合题意;
C、冬天用天然气替代碳生火取暖,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符合题意;
D、朋友聚餐鼓励使用公筷,是为了减少交叉感染,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关,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①可可观察到无色酚酞变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②甲烷燃烧并在干冷的烧杯底部出现水珠,则可证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③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观察到较低的蜡烛熄灭,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仅③正确,故选B。
5.A
【详解】
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炼制可得到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故正确;
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储存量已越来越少,故错误;
C、石油是由多汽油、煤油、柴油等多种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D、石油中有碳、氢、氮、硫等元素,因此石油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故错误。
故选:A。
6.C
【详解】
属于清洁能源的有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氢能等,火力发电使用的煤炭属于化石能源,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
故选C。
7.D
【详解】
A、O2有助燃性,促使燃料燃烧放热,可用于气焊切割金属,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凝结,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错误;
B、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均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者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C、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更多的是软水,可以鉴别;CO不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中火焰熄灭,氧气具有助燃性,伸入氧气中,燃烧加剧,氢气具有可燃性,伸入氢气瓶口,发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可以鉴别;依据物质沸点不同可以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等,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A
【详解】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厨房里的天然气报警器安装在炉具的上方,故选项做法错误;
B、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不能有水,否则容易受损;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选项做法正确;
C、生活中一般用用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B
【详解】
A、作为燃料的物质一定具有可燃性,硫具有可燃性,但硫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硫有毒,所以硫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B正确;
C、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所以自然界中铁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C错误;
D、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等,故D错误。
10.B
【详解】
A、由图可知,图中发生的反应有: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亚硫酸钙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价,亚硫酸钙中硫元素显+4价,硫酸钙中硫元素显+6价,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
C、该过程可用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硫,减少酸雨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整个过程的反应为碳酸钙、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详解】
A、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烧杯内壁都出现水珠,不能区分两种物质,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珠,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高温条件下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2.
(1)石油
(2)
(3)3∶1
【分析】
(1)
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天然气等。
(2)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3)
甲烷(CH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点睛】
13.
(1) 热 前者丙烯分子不变,后者丙烯分子发生改变
(2) 置换反应
(3)CDE
【分析】
(1)
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热能能烘烤食物;丙烯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是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是物理变化;丙烯燃烧是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是化学变化;
(2)
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为一种化合物和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是置换反应;
(3)
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A、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6:64,故选项错误;
B、在反应物中,氧气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变成成了-2价,故选项错误;
C、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D、可燃性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沼气前,需要检验纯度,故选项正确;
E、二氧化碳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气态肥料,故选项正确。
故选CDE。
【点睛】
可燃性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前,需要检验纯度。
14.(1)
【分析】
(1)
铁在与水和氧气接触下会生锈、食物被氧化而腐烂是因为空气中有氧气,故填:氧气(或O2);
(2))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放热,所以我们可燃烧天然气做饭,故填:可燃性;
(3)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所以该气体是氮气,故填:氮气(或N2);
(4)
做实验时要称取10.8克的食盐,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说明食盐加多了,正确做法是减少药品至天平平衡。故填:减少药品至天平平衡。
15.
(1) CO2 SO2
(2) 三 180 6:1:8 0.4
(3) H2 2H2O
【分析】
(1)
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能引起酸雨,故填:SO2;
(2)
由化学式可知,葡萄糖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其式量为:12×6+12+16×6=180;
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6):12:(16×6)=6:1:8;
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3)
表示1个氢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是在化学式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表示为:H2;
表示2个水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是在化学式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表示为:2H2O;
O2可以 表示1个氧分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表示为。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