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单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知道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简单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进程,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2.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等形式,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2.通过问题分解和课堂讨论等形式,理解并叙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法国大革命发展的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权宣言》基本内容的学习,理解人权的本质,培养尊重人权、维护人权的意识。 2.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进程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所起的积极作用。3.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的学习,认识法国大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人权宣言》的内容。
2.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对法国大革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到巴士底去”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夕
法国大革命的原因: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革命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 时间:1789年7月14日。
二、《人权宣言》的理想
1.革命爆发后的法国政治状况。
2.《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人权宣言》的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1.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2.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3.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三、热月政变1.革命的发展进程
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掌权。
第二阶段——1792年巴黎人们再次起义,推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三阶段——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专政,雅各宾派上台执政。
2. 热月政变:1794年7月27日。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及局限性
(1)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2)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但革命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
四、巩固提高:
学生自编练习题,互相问答,小组选出优秀的练习题,展示于大屏幕,教师指点解答。
(教学意图:作业具有开放性,不是知识的机械重复,注重理解、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http://www./wxt/list.aspx ClassID=3060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但丁《神曲》的创作内容及主要成就。讲述达 芬奇的主要成就和艺术风格。了解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通过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了解,能够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认识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文艺复兴运动的资料,从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天文等各个方面,重塑这一时期的辉煌,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的认识。
通过朗诵《神曲》中的名言,感受但丁对封建教廷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
通过名画赏析以及将宗教作品与达 芬奇作品对比等形式,使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达 芬奇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地位。
以评论、表演等形式了解莎士比亚的主要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艺复兴时期对科学认知的探索及对宗教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崇尚科学、反对宗教迷信的人生观。
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优秀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理解文化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难点 通过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体会文艺复兴的实质。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成就,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天文等方面及代表人物。
2.引导学生扮演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共诉心声。
3.在教师指导下编排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部分)。
4.教师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名言赏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教师引入:改革开放以来,对个性的追求成为一股潮流。近30年来,很多大中小学生在他们的毕业留言册上都写过这句话,或者在憧憬未来时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同学们,在你们的留言册上有过这句话吗?你们谁能说出这句名言的作者和他揭示的主题思想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新课导语:社会越是发展,对个性的追求就越为社会所尊重。作为新新人类的“90后”,同学们是追求个性化的主力军。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段人类历史上最早追求个性解放、尊重人权的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股资产阶级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
新课教学:
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西欧社会的最高主宰力量是( ),他们的专制统治禁锢思想,扼杀人性。
②( )世纪,西欧许多人发掘和继承( )和( )的文化传统,追求( )和( ),表现了人类( )的本性。这一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 ”。
③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 》,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 )向( )过渡的标志。这部作品批评了( )的罪恶,强调( )的伟大;提倡追求( ),反对( )。
④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 )、( )和( ),还涉足( )等各个科学领域。堪称( )的文化巨人。
⑤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 )国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 》、《 》、《 》和《 》,合称为“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文艺复兴的背景:(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因此许多追求思想解放和个人精神的自由的人,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2)14世纪起,欧洲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3)许多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着迷的文人学士的努力,使多数古希腊罗马经典著作的文化光辉重新为人们理解和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4)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还与欧洲科学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5)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传播和蓬勃发展与印刷术的推广和书籍的普及相关.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内容: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以人为中心,反对教会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文艺复兴的作用: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明史上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思想领域,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引起变革的运动,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人们主体意识觉醒和高扬的时代,是人性从中世纪神学摧残下复苏和回归的新时代.
巩固提高:
①如果有人想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你会说“他”是
A但丁 B达·芬奇 C彼特拉克 D莎士比亚
②15世纪以抨击教会、反封建为思想核心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对它评价最高的应该是
A国王和贵族们 B教皇 C城市资产阶级 D僧侣们
③被认为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A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B但丁的《神曲》
C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D拉斐尔的《大卫》
④如果让你出一期“张扬人性——欧洲中世纪的终结”的主题板报,请完成下列题目:
本期板报的中心历史事件是
在人物方面你选择的是 、 和 。
你会选用他们的哪些成就(文字或画作)展示在板报上(每人一项)?
如果让你对他们的成就做个评论,你怎样描述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用三个词写出你在学习生活中从他们身上学习的优良品质:
、 、 。
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不是古典文化的恢复,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它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下发生的,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统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采取让学生自列表格的方法,反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某些科学家的失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能力和注重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世界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献身于科学研究的崇高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及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通过对杰出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操的回顾,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杰出科学家高尚人格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思想的“神创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学生应认识到,任何真正科学的理论都必须是符合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都具有革命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最大的难点。相对论揭示了物质与其存在形式——空间、时间、运动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适用于宏观、微观、低速、高速各种情况的运动理论。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感悟历史:“我能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成功等于艰苦劳动加正确方法和少说空话。”“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说出这三句名言分别出自何人么?请你说说你从这些名言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活动:结合名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意图:首先多媒体展示三句名言,让学生通过名言有所启迪,并进入到历史情境中来,引出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三位科学家。
2、教授新课
(1)、“现代科学之父”
教师活动:历史传真:“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
教学意图:多媒体展示标题及牛顿的话,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探究牛顿的科学成就上来。
教师活动:古希腊罗马的灿烂文化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中埋没风尘,黯然失色。15世纪,文艺复兴的大旗飘扬在欧洲大陆上,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蓬勃成长。科学巨匠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以及笛卡儿等先后驰名于欧洲。一场科学革命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势力和经院哲学的层层罗网,不断取得胜利。牛顿――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正是在欧洲出现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新变革的时代诞生的。
学生活动:探究牛顿的小组可以采用故事会的形式来介绍牛顿的生平以及他的科学成就,配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再现牛顿的事迹。
(展示课件)秋天的树叶或是没有采摘的成熟的果实会落到地面上,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也只能跳两米多高,最后还是要落到地面上。而火箭之所以能飞离地球,正是因为人们掌握了引力的规律,并找到了克服引力的方法。这个伟大的科学成就首先要归功于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
可分为几个板块:少年牛顿(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根据影子的规律做成“太阳钟”;观察风车磨房,制作了小风车;卖菜时依然坚持看书的故事;苹果的故事等),求学岁月,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对光学的三大贡献、构筑力学大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的晚年等等。
教师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讲授来了解牛顿的主要成就,并可通过生生对话、学生和物理老师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明白牛顿创造的概念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牛顿提出的关于运动的三个定律,仍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教师活动: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 300周年而写的文章,对牛顿的一生做了如下的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一幕才能理解他。”此赞语最恰当不过的了。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牛顿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2)、物种起源的探索者
教师活动: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孜孜求索,悄悄离去,这就是你的人生之旅。拨开了许多迷雾,又看到了更多的疑云,行色匆匆,五味备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人类终于走到了今天。关于人类的起源,都有哪些说法?你相信哪一种呢?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学生活动:探究达尔文的小组可采用开办科学展览馆的形式,将达尔文的画像挂在教室中,以烘托氛围,由小组成员来自定展览内容,自编解说词,并由几名同学作为讲解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网上科学展览馆的网页引领大家来做一次科学之旅。制定出本展览馆的主题、宗旨和特色。可以分为若干板块:如:科技博览、科技前沿、科普书屋、科普辞典、生命科学、科苑精英、科技动态、自然之谜、科学与生活等等。由各板块的讲解员来向大家讲述人物的生平、故事、伟大成就及主要的贡献,以及名人名言等等,并延伸至当今科技前沿,介绍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当大家有疑难时,还可以向生物老师请教。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及开办展览馆的过程,将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并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注重当代相关科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沿成就,将历史与学生的现实联系起来。
教师活动:让学生结合在生物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明确达尔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指出正是赫胥黎等人不断地为达尔文的观点辩护,才使其为大众所接受,并被严复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第一次将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
(3)、现代物理学的泰斗
教师活动:人生启迪――“成功的秘诀:X+Y+Z=A,X代表艰苦劳动,Y表示正确方法,Z表示少说空话,A就是成功。”(爱因斯坦)20世纪人类进入原子时代,原子时代的标志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它的深刻影响及广泛应用。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就是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他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
学生活动:探究爱因斯坦的小组可采用召开“模拟学术交流报告会”或“记者招待会”相结合的形式,由同学来扮演报告会主持人、爱因斯坦及其助手的角色,下面的学生可以来扮演各大媒体的记者。先由主持人来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如爱因斯坦的童年、爱因斯坦的学生时代等;然后由扮演爱因斯坦及其助手的同学介绍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如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等等;接下来记者可以就他们关心的问题来提问,如相对论的意义、对待核战争的立场及为和平运动所做的努力、关于爱因斯坦的历史悬疑等等。下面的观众也可以在学术方面提出问题,双方交流。在遇到知识性的困难时,可以向物理老师请教。
教学意图:通过生动的有学术氛围的报告会、记者会这样互动性强的形式来展现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兴趣,在探究中获得乐趣。
课堂小结
正是这些科学巨匠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将人类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开创科技研究的新时代,共同构筑了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殿堂。
课后作业
A、通过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学习,比较一下,看看他们都有哪些你还不具备的素质?
B、收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的故事。
教学反思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对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与局限性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式下,改革开放是各个富强的必由之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紧扣《课标》,结合课本内容,通过材料阅读、历史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理解历史,认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展示(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P71单元导读,教师总结并引入第14课内容
教学设想:虽然导入部分并不绚丽,但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本课知识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问题,研究历史本质
课件出示预习内容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时间: 人物: 目的:
a、
4、主要内容: b、
c、
5、性质:
6、实质:
7、影响:
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知识结构;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结构,并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多媒体出示资料:《地主在毒打农奴,贫苦的俄罗斯农民》
学生结合小字内容思考:
1、帆船与汽船分别代表哪个国家?“帆船与汽船的较量”结果怎样?结合资料与课本内容思考此结果出现的原因
帆船代表俄国,汽船代表英国和法国;结果俄国战败,国内矛盾激化
原因;俄国在19世纪中期仍是以农奴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国内矛盾尖锐;英法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俄国失败的必然的
2、俄国怎样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引入第2框题)
改革,废除农奴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历史剧之一——
亚历山大二世:众爱卿,近些年世界局势变化很大,我们已经落伍了;国内农奴起义更是风起云涌,我决定废除农奴制度,给农奴自由和土地,大家有意见吗?
大臣甲:陛下,万万不可,祖宗之法不能变呀!农奴自由了谁给我们耕地!谁交粮食给我们啊!
大臣乙:是啊!老祖宗的基业不能毁于我们手里呀!农奴自由了,还有谁纳税给我们维持军队啊!
亚历山大二世:(把法令给众大臣传阅)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众大臣:(笑逐言开)陛下英明!
历史剧之二——
旁白:(变法三年后)1861年改革结果到底如何呢?本剧组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一家农奴家庭。
记者;您好!请问改革三年来你们的收入增加了吗?
农奴甲:没有!我们一家收入都用来还贷款了,才还了一小部分,至今仍一贫如洗
记者:你们自由了,不是可以去城里打工吗?
农奴乙:村社不允许,我还是偷偷跑出去的呢!
旁白:据资料显示,宣言和法令公布后,农民暴动和起义仅1861——1863年就发生了2000次
列宁:农奴获得自由的同时已经被剥削的一干二净了。
想一想:
1、课本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
获得土地得用高于地价2—3倍的价格赎买,到1910年榨取了约20亿卢布;获得自由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农民偿还完贷款前仍需履行服从地主的义务
2、结合历史剧之二想一想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否消除了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
没有;农民仍没有真正摆脱受地主剥削奴役的地位
3、思考:1861年改革能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提示:结合P75《依旧贫困的俄罗斯农民》从消费能力、劳动力、社会制度等方面回答。
不能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农民仍一贫如洗,没有购买力;2、农民没有真正获得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急需的劳动力问题没有根本解决;3、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直接影响了资本主义发展速度
1、正确认识改革
如何正确评价1861年改革?
应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评价,积极——略;消极——略
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于我国的伟大的转折指什么?有何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正确对待改革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改革,如维新变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有成功有失败,走过弯路,甚至抛头颅、洒热血。联系本课所学,结合身边事例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曲折性;改革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拥护改革等等(事例略)
小结:亚历山大二世根据俄国社会现实,立足国情进行改革,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是却使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巩固练习:
1、沙皇政府1861年改革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改革
A、使农奴获得自由 B、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C、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D、满足了农奴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2、“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这句话是谁的言论?
A、亚历山大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二世 D、彼得二世
3、“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充分说明了1861年改革的实质:
A、改革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改革为了维护地主的利益
C、改革为了解放农奴
D、改革为了提供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教学反思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危害,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与革命的关系,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学法指导: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是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搏斗大厮杀,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因为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民主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引入对焦点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持:关注焦点,访谈新闻。大家好,欢迎参与本节课话题的讨论。请看大屏幕。(背景课件展示主题:谁点燃了“火药桶”?)
主持:这是今天的主题。谁能告诉我题目中“火药桶”指的是什么?(发言举手示意)
生1:是指欧洲的巴尔干半岛。
主持: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被称为“火药桶”?
生2:上节课学过: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半岛问题更加复杂,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主持:你回答得非常准确,那么究竟是谁点燃了这一触即发的“火药桶”呢?让我们一起到“历史小剧场”去寻找答案吧!
二、历史小剧场
(背景课件展示――历史小剧场:谁点燃了“火药桶”?)
第一幕(1914年6月27日,清晨的德国街头,上班的人们急匆匆地走着,报童挥舞着一份报纸跑上场)
报童:号外,号外,奥匈帝国皇太子遇刺!号外,号外,奥匈帝国皇太子遇刺!(人们惊讶地聚拢过来,纷纷掏钱买报)
买报的路人:(买份报纸,边走边念)皇太子夫妇当场身亡,刺客普林西普被捕,年仅17岁。Oh,My God!这世界是怎么了?
第二幕(同一天,德国皇宫。德皇威廉二世紧急召见秘书与奥匈帝国特使,秘书作笔录)
威廉(面色沉重):惊悉贵国6月28日的行刺事件,万分悲痛。在此我谨代表我本人与我的家人及德国人民向奥皇陛下与家人及奥匈帝国人民致以最沉痛的哀悼和最诚挚的问候。
特使:尊敬的陛下,感谢您对奥匈帝国的理解与关怀,相信德、奥两国会是永远的朋友。
威廉:我坚信我们会是永远的朋友。另外,请你带为转达我对贵国皇帝的一点建议。
特使:愿意为您效劳,尊敬的陛下。
威廉:请转告他:如果奥匈帝国不利用这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那将是令人遗憾的。
特使:感谢您的提醒,我告退。(秘书引导特使下场)
威廉(兴奋地高呼):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背景课件展示:The End.谢谢观赏)
三、焦点访谈(多媒体播放央视“焦点访谈”片头)
主持:看完短剧之后,联系剧情,谁能谈谈自己对“谁点燃了‘火药桶’”这一问题的看法?
生1:我认为是德皇威廉二世点燃了“火药桶”。
主持: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2:因为他蓄谋已久,而且是唆使奥匈帝国去开战。
主持:为什么是“蓄谋已久”?
生1:因为德皇在最后的举动是兴奋地高呼:“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给我的感觉是他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很久。
主持:为什么是“唆使”?
生1:剧中的德皇讲过:“如果奥匈帝国不利用这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那将是令人遗憾的。”很明显是在挑唆。
主持:谈得非常好,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学习上你一定是位认真钻研的学生。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2:我认为是那个17岁的刺客点燃的“火药桶”。因为没有他刺杀皇太子的行为,德国与奥匈帝国就没有机会、没有借口进行战争。
主持:你了解这一刺杀事件的经过吗?
生2:不清楚。
主持:我知道现场有一位同学在课前查阅了这方面的资料,欢迎他为我们做介绍。
(掌声欢迎嘉宾学生A上场。背景课件展示: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各国参战时间表:7月28日奥匈―塞尔维亚、7月30日俄国总动员、8月1日德―俄、8月3日德―法、8月4日英―德、8月6日奥匈―俄、8月23日日―德、8月27日日―奥匈)
学生A:(简介“萨拉热窝事件”,讲解略)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偶发事件成了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后,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怂恿下,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在此后的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卷入战争,其参战速度之快让世人震惊。因此我也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点燃的“火药桶”的是刺客普林西普,是他的刺杀行为引发了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设计目的:用“各国参战时间表”让学生感受一战爆发前的火药味很浓,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体会“火药桶”的比喻)
主持:谢谢你的介绍。你的观点很有说服力。看来要想找到问题的根源,关键在对普林西普的行为做正确的评判。那么他的行为是否是正义的?他是否应该承担战争罪和恐怖罪?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模拟法庭,听一听法庭的评判。
(设计目的:通过历史小剧场创设情境,焦点访谈互动讨论,使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和大战爆发的原因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理解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得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信息和成果,从不同的学习形式中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
四、模拟军事法庭(背景课件展示:模拟军事法庭)
(角色:法官、被告普林西普、公诉人、辩护人、证人,均由学生饰演;其他同学组成陪审团进行最后决议)
法官:肃静!肃静!本法庭现在开庭。请各位就座,带被告普林西普。
(一人押送普林西普上场)
法官:先请公诉方提出公诉。
公诉人: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作为公诉人,我指控普林西普犯有战争罪、恐怖罪。
法官:请你就公诉内容举证,证明你的指控成立。
公诉人:我向法庭陈述两点证据。(1)6月28日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所耳闻,作为凶手的普林西普是这一事件的直接制造者,而萨拉热窝事件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因此普林西普是这场战争的挑起者。打个比喻:他就像个纵火犯,在全世界放了一把火,所以他犯有战争罪;(2)暗杀是一种严重的恐怖主义行为,严重扰乱了国家、社会、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造成人民心理上的恐慌,因此普林西普还犯有恐怖罪。如法庭不能严厉制裁这种行为,势必会导致社会上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风气盛行。所以请求法庭还大家一份平安、还社会一份稳定、还国家一份安宁、还世界一份和平。
法官:你的提醒法庭会给予重视。对于公诉人的指控,辩护方有无异议?
辩护人:有异议。我作为被告的辩护人对公诉方的举证有两点异议。问题要了解发生的根源,不能断章取义。虽然我的当事人的行为构成萨拉热窝事件,但是请不要忘记他是一个正常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去行凶。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去这么做呢?是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举行的军事演习。因为这场演习的本身具有挑衅性。
法官:请你就第一点举证。
辩护人:我请求法庭传唤两名证人出庭做证。
(证人甲、乙上场)
辩护人:证人甲,你的身份是什么?
证人甲:我是一名研究塞尔维亚史的历史学家。
辩护人:那你一定了解6月28日这个日子在历史上对塞尔维亚人民意味着什么?
证人甲(略微沉思片刻):是的。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
辩护人:谢谢你能出庭做证。证人乙,你的身份是什么?
证人乙:我是一名战地记者。
辩护人:你能不能简单介绍这次演习选择萨拉热窝的原因。
证人乙:可以。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奥匈帝国想在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临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寻找一个地方演习,目的之一是震慑波斯尼亚人,保持统治的稳定;目的之二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考察奥匈帝国的防御体系。
辩护人:谢谢你的回答。法官大人,这就是我所说的挑衅性质的演习。这就好比一个拳击手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把你当作练拳用的沙袋,对你挥舞着拳头,对此你会答应吗?你会无动于衷吗?因此我认为普林西普的行为属于维护民族尊严的正义行为,不构成战争罪。如果要追究,始作俑者也应该是奥匈帝国自己,咎由自取。我的当事人年仅17岁,希望法庭能够从轻量刑,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法官:下面请陪审团进行表决。
(表决)
法官:经过法庭与陪审团慎重考虑,结合公诉人、辩护人的辩论和证人的证词,最后判决如下:被告普林西普所犯恐怖罪成立;不构成战争罪,但有连带责任。考虑到被告年龄17岁,行刺的动机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而且挑衅行为发生在前,被告的刺杀行为在后,因此法庭从轻量刑,判处被告普林西普有期徒刑20年。此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本次庭审到此结束。
主持:旁听审判之后,你对普林西普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1:我认为法庭对普林西普的行为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理解与宽容。
生2:暗杀恐怖行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确行为,不是正义的。
生3:动机与结果要区别对待。既看动机,也看结果,应侧重于结果。结果造成了灾难,动机再好,也是一种犯罪。
生4:战争不是不能避免的,和平的方式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恐怖与暴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主持:大家谈得非常有道理。我也收益匪浅。的确,正如最后一位同学提到的,连普林西普自己都没想到,他的个人行为竟然给世界带来一场灾难,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军事报道》的记者去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
五、军事报道(背景课件展示:军事报道)
记者:在欣赏了历史短剧,旁听了法庭审判之后,请大家跟随我穿越时光隧道,回到90多年前,我将用我的镜头真实地向您展现那场灾难的降临。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战场》)
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分成三条战线。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划分成东、西、南三线。在下面的时间段里,想请大家配合我,回答三个问题。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况的发展,我们一起做一次现场分析和预测。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地图,说出西、东、南三线主要的交战国家。
生:西线是英国、法国对抗德国,东线是俄国对抗德国、奥匈帝国,南线是奥匈帝国对抗塞尔维亚。
记者:面对现在的战争形势,你认为德国应该进行怎样的军事部署?制定什么样的作战计划?
生1:我认为德国应先选择一面单线出击,再解决另一方。
生2:对。因为德国应避免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
生3:德国应与奥匈帝国共商作战计划,防止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出现。
生4:战场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关键是时机的把握,不能优柔寡断。我认为德国当务之急是应选择最有把握赢得胜利的国家,作为突破口,先打一个漂亮的胜仗。
记者:为什么你对胜仗的要求如此迫切?
生4:老师不是讲过:“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吗!
记者:一个很好的理由。看来大家都认为东西两条战线决定着德国的命运,那么你认为德国应选择哪条战线为突破口?为什么?
选择“西线”的学生可能提供的原因有:(1)东线的俄国军事力量太强大,而且地域太广阔,对德国来说战线太长、太远,后勤供应有困难;(2)西线的英法两国尽管是联军,但在普法战争中,德国一度占领过法国,在战争中首先具备很大的心理优势。
选择东线的学生可能提供的原因有:(1)在东线,德国有盟军;(2)2∶1的作战比例,也可以与俄国较量一番。
(设计目的:(1)通过设计三个体验式教学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理解战争形势;(2)身临其境的自由讨论,让学生体会战争决策的重要性,体会身为领导者、决策者既要处处以大局为重,同时也要从小处着眼)
记者:大家都有指挥家的战略眼光,计划得很有全局意识,分析得也很全面。通过讨论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分析的一些思维和方法,请大胆地应用到我们下面的讨论中。历史告诉我们,历史选择的是西线。
(课件背景切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战场》)
记者:在西线的马恩河会战中,德军企图一鼓作气拿下法国的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迫不得已,德军只好提前到东线开辟战场。东线的战斗在马祖尔湖附近展开,德军虽在马祖尔湖地区打败俄军,进入俄境内,但与此同时,俄军也挫败奥军深入奥地利,双方又形成了对峙局面。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两条建议,请看大屏幕。
(课件背景展示两条建议的内容:A.继续进攻,击溃俄军主力,直至取得东线胜利;B.停止进攻,以保障盟国――奥匈帝国的存在)
记者:在目前阶段,你认为德国应做何选择?并请阐述理由。
生:德国只能选择B,避免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设计目的:学生了解体会德军面临失败时焦头烂额的心态)
记者:正如大家所料,东线德军最终选择B,东线迫使俄军投降的计划再次落空,所以德军只好再回到西线疯狂进攻。这里我准备了一段相关战役的资料片,我们一起来体会和感受战场上的血雨腥风。
(多媒体课件展示《凡尔登战役形势图》《凡尔登战役》资料片断)
生:(观看、思考)
记者:资料片断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战役?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发生在1916年2月21日的凡尔登战役。
记者: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生1: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
生2:它是一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历史上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
生3:它还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的进攻被遏止,协约国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记者:同学们知识很丰富,非常好,我们班还有不少同学课前预习制作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课件,欢迎他们为大家展示!
(课件展示)
生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时间、胜负结果)。(讲解,略)
生2: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的后果(参战国家、卷入战争的人口、战火燃烧地区、人口伤亡数目、战争经济损失)。(讲解,略)
生3:第一次世界大战新型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坦克、飞机和第一次空战)(讲解,略)
记者:感谢以上同学为我们带来精彩详细的介绍。这节课与大家一起看了这么多,了解了这么多,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一谈你学习这场大战时的心情或感受。
生1: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生2:希望世界远离战争。
生3: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伤害;多一些满足,少一些贪婪。
生4:应该把全世界联合起来打击恐怖主义。
生:……
记者:听着同学们的畅所欲言和热烈讨论,我相信大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新的更深一层的理解。今天带给大家的最后一个镜头是――
(课件展示:“9 11事件”图片)
记者:这幅图片相信大家非常熟悉。虽然“9 11事件”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提起它,至今让人心有余悸。有人猜测,“9 11事件”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不由得人们开始回顾与思考前两次世界大战。我们今天的学习即将结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祈祷》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探究作业1.辩论稿: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
2.小论文:再评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教学反思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和艺术特色、梵高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贝多芬在音乐上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托尔斯泰、凡高作品的介绍,提高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
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了解著名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学名著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继承这些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是21世纪的创造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使学生体会这些文学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这种精神,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对文学名著中所创作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加深对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真、善、美的理解。
学法指导:介绍有关书目、曲目,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欣赏。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自办展示会、欣赏会等。指导学生将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分类整理为表格,训练学生将知识归类整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正确理解和把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批判现实主义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西欧。当时,由于工业革命在西欧的展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为了使人们对这种社会现实有更真切的认识,作家们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意识形态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使我们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今天,我们再踏进文学与艺术的殿堂,领略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文学和艺术的魅力。如果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果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那么文学和艺术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我们追求真、善、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总结所学内容,陈述性导入,使学生快捷地进入到学习氛围之中)
师:请一位学生回答“大师”一词的含义。
生:回答(略)
师:大师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敬仰或崇拜的人。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第一位文学大师。
(1)、“天才的艺术家”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列夫 托尔斯泰的图片,请“托尔斯泰小组”回答最基本的知识:所属国家、文学艺术成就、主要作品等)
(设计意图:本课的基本知识已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阅读掌握,通过课堂上再次介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请这一小组的成员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生:(回答,略)
师:归纳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如下问题:
A、 为什么说列夫 托尔斯泰是“心理描写大师”?
B、 为什么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C、 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什么艺术风格?
D、 列夫 托尔斯泰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积累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师:“托尔斯泰小组”或其他组的哪些同学来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回答)
生:第一个问题,大家请看投影片。(展示投影片)
夜雾弥漫,月光神秘地穿过雾霭。“是啊,明天,明天!”他想,明天对于我或许一切都完了,不再有这些回忆,这些回忆不再有什么意义。也许就在明天――甚至,一定就在明天我有这样的预感,我终于有机会第一次表现我所能做到的一切……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擅长深刻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因此被称为“心理描写大师”。
生:大家请看本目黑体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展现了俄国社会最粗暴的贪欲和残忍,敢于揭露社会不公平现象,通过他的作品,就可以了解俄国的历史。因此,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一个天才的艺术家”,这真是恰如其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托尔斯泰作品的艺术风格――批判现实主义。
师:听了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老师真高兴,因为大家能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这种自学能力的提高,会终生受益。老师再来介绍一下“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思潮。
(设计意图 :学生搜集的资料有限,对“批判现实主义”理解不够,通过补充说明能加深对托尔斯泰作品艺术风格的理解)
师:(介绍,略)
列夫 托尔斯泰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生:列夫 托尔斯泰敢于揭露俄国社会的阴暗面,说明他有和不公平现象做斗争的勇气。他还关注农民及农民的教育,体现了他关注和同情弱势群体的人文精神,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对同学们的思考和见解表示赞许)请大家再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态度和关注、同情弱势群体的人文精神)
(2)、“用生命作画的人”
师:除了列夫 托尔斯泰,教材中还介绍了另一位艺术大师,他是谁?
生:凡 高。
(多媒体展示凡 高图片)
请“凡 高小组”的成员介绍凡 高生平。(学生介绍)
师:为什么说他是“用生命作画的人”?
生:(畅所欲言)他热爱生活,醉心于艺术和道德问题,他执着于绘画创作,苦心修炼技艺,是一位用生命作画的艺术家。所以称他为“用生命作画的人”……
师:(多媒体展示他的代表作《向日葵》,组织学生交流沟通)凡 高为什么喜欢向日葵?这符合他的创作风格吗?这与他一生的经历有何关系?
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受“精神和艺术统一”的艺术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凡 高热爱生活,对事业执着追求,用生命来创作,来表达他的精神。
借着第三小组的视角“弹”“论”贝多芬。
(3)、“乐坛雄狮”――贝多芬
师:凡 高给世界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样,德国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也给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和精神财富。(多媒体展示贝多芬图片)
生:(回答基本知识)
师:请“贝多芬小组”的同学介绍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设计意图:此设计旨在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心)
生:贝多芬5岁随父学习钢琴、8岁开始演出、10岁开始学习乐曲,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先后向莫扎特、海顿等名师学习。1800年前后听觉发生严重障碍,但是他坚持创作,相继完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传世之作。1820年失聪后仍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等,所创作的9部交响曲均被誉为不朽之作。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贝多芬小组”所搜集的《命运交响曲》片断。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提高学习质量)
(师生同欣赏乐曲的旋律、意境,体会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师:(尝试诠释音乐家在乐曲中所寄托的情感)贝多芬在耳聋、多病、生活困苦、家庭不幸的情况下坚持写下这部交响曲,表达了他与命运搏斗的坚强意志。他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也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精神,贝多芬才能成为一个音乐界的伟人,一个强者,他把全部激情融入到音乐之中,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交响曲《英雄》。
生:(欣赏《英雄》,介绍《英雄》的创作背景)
师:(归纳)《英雄》的命名,充分说明贝多芬的伟大品格,他是法国大革命的衷心维护者,“自由、平等、博爱”是他一生奋斗的理想。他了解法国革命的情况后,非常景仰比自己大一岁的拿破仑,因为此时的拿破仑正在率领法国人民摧毁专制,捍卫共和。他开始全力投入一部新的交响曲的创作,打算将此献给拿破仑。在1804年作品完成时,他在封面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并且通过法国大使馆办理呈献手续,但是就在这时,他的学生却给他带来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怒吼着、叫骂着奔向桌边把作品的封面扯下,撕成两半,摔在地上。半年以后,这部作品初演时,标题已经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这就是《英雄交响曲》的由来。
师:请大家谈谈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的哪些精神。
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在欣赏三位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度过了本节课,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点就是追求真、善、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在欣赏艺术大师作品的同时会受到许多震撼,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同学们应该多欣赏类似的佳作,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准和生活情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
教师小结
(先让学生谈本节课学习中的感受与感动,然后教师进行小结)
在本章我们学习了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这一时期,科学进步,文化艺术繁荣,这些都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发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既集中反映了时代风貌,也表达了人类理想,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设计意图:小结和导入前后呼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极大进步)
布置作业
以“我心中的艺术大师――×××”为主题,在课后写一篇感受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要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感染力。
教学反思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
了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给英国和印度带来的影响。认识殖民扩张是英 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
知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概述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的主要事迹
过程与方法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印度的文明史,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认识东西方文明在交融碰撞时,古老印度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
阅读课文,了解17―18世纪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和掠夺的情况,认识英国的殖民扩张给印度和英国带来的影响。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章西女王及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主要事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查找资料,回忆古印度的史实,体会古代印度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
学习英国殖民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的本质。
通过讲述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正义感和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通过史实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正义感和热爱和平的观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英国殖民侵略给英国带来的影响,认识殖民扩张的本质。
〖教学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印度的古文明史和印度人民抗英斗争的主要事迹。
2.预习课文,提出问题。
教师的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件由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地图、图片组成。相关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图片有《印度战乱》《欧洲殖民者在印度孟加拉建立的商站》《反英大起义中的印度土兵》《章西女王》《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的印度饥民》等。
2.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的古印度文明史有哪些?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概述:古印度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史,如阿拉伯数字、佛教等,都是其文明的表现。但在近代史上,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印度的文明发展进程被中断,而印度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不断地进行英勇而顽强的抗争。由此引入新课:古老印度的抗争。
讲授新课
板块一:目标导学,构建知识网络—感知历史(体现一维教学目标)
1、英国的殖民扩张:
(1)、殖民活动: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 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
(2)、影响: 。
2、印度的民族起义:
(1)、背景: 。
(2)、经过:时间 ,领导者 ,杰出人物 。
(3)、影响: 。
板块二:情景再现,体验、探究历史(体现二、三维教学目标)
1、传统社会的变迁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战乱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判断在古代印度历史上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战乱频繁,社会极度动荡。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1). 古代印度战乱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2). 古印度的传统社会是怎样变迁的?
(3). 古印度的政治、经济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在古代印度,政治上的种姓制度和经济上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这个社会的传统特征。从10世纪起,印度就不断遭到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攻击,社会动荡不安,政权不断更迭。古老印度的传统社会也随之不断变迁: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16世纪,蒙古人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正是由于长期的纷争和动荡,从而造成了印度的落后,印度社会由盛转衰。
请学生结合当代的国际形势思考、讨论:你认为现存国际上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情况?请举列说明,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观念。
过渡:当古老的印度开始走向衰落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并得到迅速的发展。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荷开始入侵印度,那入侵的情况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贪婪的殖民者”
2、贪婪的殖民者
(1).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请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东印度公司建立的情况和在侵略印度的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
学生了解后,教师强调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机构,它参与了对印度的侵略和掠夺。
(2).克莱武在印度的主要活动。
a---让学生相互交流查阅的资料,并对克莱武的主要活动进行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明确指出:克莱武是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肆掠夺和野蛮扩张的代表,他的行为充分暴露了西方国家进行殖民侵略的本性。
b---学生表演历史短剧,重现克莱武带领英国士兵在孟加拉国库抢劫金银钱财的情景。
c---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克莱武的表白,并让学生阅读:“在我的脚下有富裕的城市,在我们手中有雄强的国家,在我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充满了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呢?”
随后教师提问: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历史短剧和克莱武的表白得出:掠夺财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看待克莱武等殖民者的行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英国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英国的殖民扩张对英国、印度分别有哪些影响
讨论完毕后,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个队,A队代表英国,B队代表印度。两队的队员各自站在所在国的立场上就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树立起对受侵略、受奴役的国家给予同情和对殖民者进行谴责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辩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英国的殖民扩张行为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初是进行野蛮的掠夺,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便以武力为后盾,掠夺原料和市场,进行资本输出。到19世纪英国已经侵占了整个印度。英国对印度的疯狂掠夺和剥削,给英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迅速的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英国还通过大量掠夺印度的生产原料、劳动力,向印度倾销大量商品,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大大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侵略的同时,殖民者也把欧洲的商业经济和工业活动带到了印度,这些都对传统的印度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除了英国外,荷兰、法国等国家也先后来到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让学生思考: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命运与印度有哪些相似之处?其根源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形成振兴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过渡:英国殖民者不仅掠夺财富,还大肆欺压民众,引起了印度全社会的不满,终于在1857年爆发了民族大起义。
3、顽强而悲壮的反抗
(1)、学生根据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困惑进行自由提问:
a--- 印度的土兵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为什么要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B---- 印度的封建王公贵族为什么要加入起义的行列?
(2).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分析: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了加快国内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印度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和奴役,给印度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下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损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贵族的利益,使印度各阶层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锐,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在全国酝酿起来。英印军队中印度土著雇佣兵是当时印度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这些给英国殖民者当兵的印度土兵,大部分来自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多数是受生活所迫才受雇于英国殖民者。英国殖民者为加强对土兵的控制,干涉他们的信仰,触犯他们的种姓,削减他们的薪饷,激起广大土兵的强烈不满。他们多次举行武装起义,成为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核心力量……
(3).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基本历史知识。
a-- 印度为什么会发生民族大起义?
b-- 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c-- 起义中的英雄人物是谁?
d-- 起义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给予鼓励式的点评,并请学生讲述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迹,从中分析出章西女王的抗英斗争体现了那些精神,应该怎样向她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讲述、分析之后,教师进行概述:
章西女王是印度历史上有名的女英雄,她英勇而顽强地抗击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体现了印度人民抗击侵略、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精神,它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相互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并归纳出:
a-- 英国殖民者残酷镇压;
b-- 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王公叛变投敌;
c-- 起义组织分散,缺乏统一领导;
d-- 起义军采取的战略方式不当,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
1857 ―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加强对印度的统治。这次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斗争。
四、巩固提高: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知识抢答,比一比,看哪一组抢答的题最多,答案最正确,得分最高。
准备的抢答题有: (1) 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机构是__
(2) 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肆掠夺和野蛮扩张的代表是__
(3)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__
(4)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力是__
(5)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__
(6) 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有__
(7) 图片《反英大起义中的印度土兵》反映了印度人民的什么精神?
(8) 图片《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饥民》说明了什么?
课堂小结:复述英国对印度进行侵略扩张的史实,概述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历史正义感和热爱和平观念.
板书设计: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一)、传统社会的变迁
1. 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特点
2. 印度社会的动荡
(二)、贪婪的殖民者
1.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2.克莱武在印度的主要活动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3.英国的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影响
(三)、顽强而悲壮的反抗
1.原因
2.概况
3.影响和启迪
教学反思: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主张。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培养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学会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
回顾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历史,加深对启蒙运动影响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影响深远。
学习思想家反封建、反教权的无畏斗争精神,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认识到现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解放思想,以求更大的发展。
重难点分析:
欧洲的启蒙运动是本课重点,应从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深远影响等方面来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帮助我们认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辛亥革命同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提问: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说明:用多媒体展示
2、请全体同学齐读本课的“学习导言”。
学生读后,师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讲授新课:
(1)、自主探究,初步建立知识结构
请同学仔细阅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知识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填充形式,包括四次思想解放、理性的概念、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主张、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历史作用等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以上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基本知识。老师讲解本课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如与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学生理解思想运动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2)、深入理解思想家的事迹和所起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的画像,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国籍 思想主张 作用 评价
卢梭
孟德斯鸠
伏尔泰
老师提问:看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大家能看出他们将斗争的矛头对准的是谁吗?
学生回答: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
老师:非常准确。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思想家会把斗争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比较成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来与封建制度进行对抗。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封建制度却使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遭到侵犯,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对封建神学产生质疑,因此为思想解放提供了依据。
老师:这些观点一经提出,在当时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一方面会引起天主教会和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他们会加以疯狂的迫害和镇压。另一方面,会得到广大人民和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社会分形成两大阵营:以天主教会为首的封建君主和以资产阶级为主的人民阵营。
老师:那么这两大阵营对立和冲突的结果会怎样?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阵营取代天主教会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如法国大革命、中国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高举民主主义旗帜进行的辛亥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等,都是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而展开的。
小结本课:略
练习:一.选择题
1.17-18世纪,理性主义在思想领域内兴起的主要原因中没有 ( )
A、资产阶级需要用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
B、宗教宣传“信仰高于知识”的观念
C、封建专制制度剥夺了人们获得平等自由的权力
D、自然科学在此时期取得长足进步
2.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是 ( )
A、孟德斯鸠 B、卢梭 C、伏尔泰 D、亚当 斯密
3.伏尔泰曾说:“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反映了这位启蒙思想家 ( )
A、主张限制王权 B、主张反对教皇 C、宣传平等权利 D、提出三权分立
4.欧洲启蒙运动出现于 ( )
A、14-15世纪 B、15-16世纪 C、16-17世纪 D、17-18世纪
5.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是 ( )
A、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 C、理性主义 D、现实主义
6.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提出“打倒卑鄙无耻的东西”“消灭败类”的战斗口号的是 ( )
A、孟德斯鸠 B、卢梭 C、伏尔泰 D、狄德罗
二.探究题:1、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后来为许多国家采纳接受,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哪些国家采用的是三权分立制度吗?
2、你认为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对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无借鉴作用?
教学反思第11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英国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明确宪章运动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弊端的必然产物。
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明确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时代的产物。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和史实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搜集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资料及小故事,熏陶和培养自己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工人觉醒的学习,培养自身敢于向非正义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及其革命活动的介绍,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利益得失而奋斗献身的精神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教学难点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宣言的有关理论。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与制作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利用相关动画与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的资料及其小故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组画面:
第一组:欧洲的旧式纺车与珍妮纺纱机。
第二组:欧洲运煤木轨车与“旅行者号”机车。
第三组:英国在1740年与1800年生铁产量增长对比表。
通过这三幅画面的对比启发提问学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影响?
提示:(1)把手解放出来;(2)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4)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讲授新课
一,欧洲工人的觉醒
通过出示有关工业革命过程中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英国工人阶级为什么要进行斗争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促使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但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肮脏和丑恶.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英国工人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斗争 帮助学生分析宪章运动采取的斗争方式及宪章运动的性质.
二,时代风云的两颗巨星
让学生上讲台讲述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简历,使学生体会到马克思,恩格斯勤奋好学,从小就立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伟大抱负以及他们投身革命实践的精神,受到革命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敢于展现自己才能的能力.
三,《共产党宣言》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和标志是什么
讲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伟大意义:是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新局面.
四、巩固提高:
1、《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发表于何时?它的发表有何意义?
2、列举马克思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事例(至少两例)。
课堂小结:
组织一次题为"我们要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学习什么"的讨论会
板书设计: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一)、欧洲工人的觉醒
1、18、19世纪欧洲的社会动荡。
2、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
(二)、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
(三)、《共产党宣言》
教学反思:第3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及其基本进程。“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了解,培养利用史实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比较君主专制制度和君主立宪制度两种政治制度,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人物与事件入手,体验认识什么是资产阶级革命。在学习中,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和结论。
用问题讨论法教学,使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提高与他人合作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进一步树立历史进步意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特别是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的了解,懂得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信心、勇气和力量。懂得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懂得任何人、阶级和政党必须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权利法案》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难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弄懂这一制度并指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集中体现。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有关课件;印发部分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前后阶段的史实材料,并对自己收集的信息 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放一组实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图片)你们看到大屏幕展放的这些人物图片,是当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国王,这样的国家你知道都有哪些吗?
学生:(根据图片上国王人像及其背景上此国典型建筑回答问题)
教师:这些国家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在表面上是最高统治者,但他的权力要受到宪法的限制。你知道历史上这种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是在哪一国家开始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节课我们用问题探究法,小组竞赛,同学们相互协作,互相评分,根据设计和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评出优胜小组。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阶段。
根据教材内容和搜集的素材,各小组派代表说明本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汇总题目,并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部分题目如下:
1.新贵族的含义是什么?新贵族为什么占据革命的主导地位?
2.为什么1640年新议会召开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初步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4.为什么英国社会上层要在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赶走詹姆士二世?
5.英国人为什么处死国王而又请来国王?前一个国王与后一个国王有什么不同?
6.应该怎样认识《权利法案》中规定的权利?
7.你认为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哪个更有利于英国社会的发展,为什么?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谈一下你的认识。
……
第二阶段:讨论合作阶段。
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共同研究,讨论解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教师将印发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自由发言,解决问题
小组成员积极解答问题,互相争辩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掌握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最后学生应讲清以下知识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40―1688年。
影响:对内――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始了工业革命。对外――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权利法案》内容:限定国王的权力;国会拥有最高权力;规定公民权利。
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与反复的进程:
1640年的议会斗争(革命开始) ―― 英国内战―― 共和国时期(共和国成立)――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1688年革命)
四、巩固提高:1.学生自编练习题,互相问答,小组选出优秀的练习题,展示于大屏幕,教师指点解答。
2.比较中国古代皇帝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王的异同。(教学意图:作业具有开放性,不是知识的机械重复,注重理解、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12课 “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巴黎公社的建立过程和“五月流血周”的基本史实。
通过学习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认识公社政权的性质,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学唱并了解《国际歌》创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巴黎公社成立的史实,在课堂上讲述。
利用表现巴黎公社革命的邮票,引导学生探究巴黎公社成立、“五月流血周”、国际歌创作等历史事件。
分析与学唱《国际歌》,加深对无产阶级斗争精神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无产阶级革命首创精神。
学习“五月流血周”,感受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从《国际歌》中,领悟这首世界无产阶级战歌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五月流血周”和国际歌创作。
教学难点
巴黎公社首创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如何体现?巴黎公社失败了,为什么说“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收集、精选与巴黎公社有关的邮票,制作成课件。准备《国际歌》。
学生活动
收集、整理有关巴黎公社成立的资料。准备《伴你学历史》(九年级上册)一书。
〖教学方法〗
运用谈话法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运用活动法学唱《国际歌》。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前4分钟放《国际歌》,至上课时结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一再重复:“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什么是“英特纳雄奈尔”?(学生回答)
你所了解的共产主义是怎样的?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多让几个学生回答)
总结学生的答案,指出知识可以多渠道获得,如课本、课外书籍、上网、影视等,这节课将通过邮票学习巴黎公社的有关知识。巴黎公社是130多年前无产阶级为了共产主义这人类美好的理想、通过斗争建立政权的首次尝试,《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 鲍狄埃是巴黎公社的成员,经历这场伟大的革命后,写下这不朽的战歌。
讲授新课
师: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无产阶级不停地进行反抗斗争。1870年的法国,随着普法战争的爆发,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并引发了一场无产阶级尝试夺取权力的斗争。
(点击,屏幕显示:夺取权力的尝试、3月18日革命、一枚“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邮票,表现武装冲突)
普法战争中,法国资产阶级要解除无产阶级军队,双方在3月18日发生直接冲突,请根据邮票描述当时的情形。
(学生答略)
(点击,屏幕显示“巴黎公社九十周年”邮票一枚,为巴黎市政厅)
师:这是巴黎市政厅,请观察邮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较量对哪一方有利?你怎么才能知道这一点?
(学生回答:对无产阶级有利,红旗插在市政厅房子上)
师:10天后巴黎人民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政权的名称叫什么?(学生回答)
(点击,屏幕显示:夺取权力的尝试、巴黎公社成立、“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邮票一枚及两枚外国邮票,画面为巴黎公社成立场景)
师:公社是欧洲传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巴黎公社的成立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那一时刻。
(学生可根据邮票、也可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有关3月28日巴黎公社政权建立时的情景)
(点击,屏幕显示“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邮票两枚,分别为体现人民夺取政权和红旗)
师:请阅读课文和观察邮票,讨论巴黎公社政权代表谁的利益,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认识到政权是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
师:这样的政权在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它体现一种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体现的是首创精神)
师:巴黎公社政权建立后,外围面临着强大的敌人。巴黎公社战士奋不顾身,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保护巴黎公社的斗争。
(点击,屏幕显示:外国邮票三枚,公社战士守卫街垒与敌人抗击及“妇女营”战士的斗争。)
请打开《伴你学历史》中“课本中的故事”,阅读文章“五月里的勇士”,请一位同学朗读有关巴黎公社战士斗争的片断。
(学生朗读,教师点击屏幕,出现壮烈牺牲的东布罗夫斯基及战士牺牲在拉雪兹神甫墓地的外国邮票)
师:从这些公社战士的身上,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为一种彻底的斗争精神)
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失败了,关于这场革命有这样一种观点(屏幕显示):有人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它的短暂存在并没有多大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要做积极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精神永存)
师:巴黎公社的精神随着一首歌的出现和传唱大发光芒,激励着无数后人为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前赴后继地奋斗。这首歌是什么?词曲作者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点击,屏幕显示:鲍狄埃、狄盖特头像邮票)
师:让我们来感受这首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歌。
(播放《国际歌》并在屏幕上显示歌词,并鼓动学生跟着唱)
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巴黎公社精神在这首歌中是如何体现的?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分析歌词,教师最后归纳这些精神正是巴黎公社意义所在)
师:巴黎公社失败后,鲍狄埃在他的作品中一再强调“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你怎么认识“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
师: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蒸蒸日上,我们是肩负建设祖国繁荣富强的一代,坚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到哪些知识?从中感受到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体现首创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而《国际歌》表达了这种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
课堂活动
学唱《国际歌》。
巩固提高:你从这些战士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学习公社战士的哪些精神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应该学习巴黎公社的哪些精神呢?
课堂小结:板书小结
教学反思:第6课 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拿破仑法典》,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过程与方法
1.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阅读拿破仑的故事,客观评价拿破仑。
2.通过学习探究活动,评价拿破仑战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拿破仑一生的经历认识到:勤奋、自信、勇敢、忍耐的品质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2.认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其同英国的争夺还具有争霸战争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1.评价《拿破仑法典》。2.评价拿破仑本人和对外战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有关课件;印发部分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前后阶段的史实材料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教师用幻灯投影拿破仑名言警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拿破仑。通过简要讲述拿破仑的生平,以此来感染学生,也可要求学生自己讲述少年拿破仑的故事,得出时代创造英雄的观点。
1.1799年 雾月政变
2.1804年 第一帝国的建立
3. 拿破仑的对内政策 经济: 改革财政 ;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
法制:《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其他: 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等。
《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封建特权、财产所有权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正义的反对欧洲反法同盟入侵的战争。
(2)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吞并西班牙等。
(3)争霸战争(英法之间)。
5.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亡
四、巩固提高:(1)拿破仑第一帝国的性质
对内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典》,维护和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因此第一帝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帝国。
(2)评价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拿破仑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战争多次打垮欧洲反法同盟,客观上起到了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复辟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封建君主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这些同家的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具有进步的一面。但法国对外战争也有与英俄争霸和侵略奴役欧洲各国人民的一面,特别是随着法国日渐强盛,欧洲列强对法国的威胁日益减小,其战争的侵略性和争霸性就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课堂小结:
夺权: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
称帝: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对内:颁布《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法律上确定下来,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对外:多次反击欧洲反法同盟,侵略多国,与英俄争霸。
结局:1815年滑铁卢之战后第一帝国覆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http://www./wxt/list.aspx ClassID=3060第13课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礼物” 教案
活动目标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学习查找历史资料的方法与途径.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以适当形式再现历史情境,从而体会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没,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
通过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现实社会比较,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过去,认识今天,认识社会,探索未来.
通过个人特长的发挥和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体验个人价值实现才愉悦,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活动准备
查阅工业革命前后有关人类在交通,饮食,服饰,家庭,体验方面的革新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编排课堂剧"西游记",并根据剧情需要制作道具,准备材料.
活动过程
让学生表演课堂剧"西游记",以自制的道具,服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工业革命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上的巨大变化.然后以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礼物"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去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体会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科技进步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道理.第25课 弹《命运》论《英雄》--贝多芬作品弹奏与赏析 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活动目标〗
通过这一主题的活动,培养在历史学习中汲取艺术营养、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感受历史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活动过程,了解贝多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更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懂得艺术创造对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增强生活和学习的的情趣。
通过弹《命运》论《英雄》,培养学生追求艺术美、欣赏高雅艺术、领会艺术思想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收集、查阅各类资料的能力。
根据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尝试创作相应的散文、诗歌、舞蹈、绘画等作品,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把全班同学分成“命运组”和“英雄组”,提前两周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进行搜集整理资料、弹奏欣赏乐曲、组织汇报表演等准备。
2.制作介绍贝多芬作品背景与生平的PowerPoint。
3.准备《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录音带或VCD。
4.准备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准备
1.通过各种途径(有条件的通过网上查询),收集有关贝多芬及其他交响音乐大师生平、代表作品等文字、音像资料,着重了解音乐大师们坚忍不拔的创作毅力。
2.查阅贝多芬创作《英雄》《命运》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如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对外战争等,以了解其创作背景及内涵。
3.根据乐曲旋律表达的主题,创作相应的散文、诗歌、舞蹈、绘画等作品,提前演练。
4.有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演奏基础的同学,可以尝试演奏《命运》和《英雄》两部交响曲的片断,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5.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自愿参加“命运组”或“英雄组”。两组各选一名组长,两位组长根据本组准备情况,再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资料整理、诗歌朗诵、艺术表演、乐曲演奏、生平介绍等内容。
6.英雄组、命运组分别就以下两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并整理好文字记录,届时交流。
英雄组:(1)《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意图和思想内涵。
(2)在贝多芬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物才堪称为英雄?
命运组:(1)《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意图和思想内涵。
(2)贝多芬是如何挑战自己的命运的?
7.在历史科代表主持下组织评委,特邀两名教师参与(一名艺术教师和一名语文教师),并选出活动主持人。
8.评委制定出评分表。
学情分析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和歌手比较熟悉,而对古典音乐缺乏欣赏的热情、缺乏必要的理解。当然,他们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了解也不多。这种状况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鉴于此,活动的准备阶段应定为两周(或半个月)为宜,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亲历探究的主环节之一。加之初三学生已有了课改近三年来的活动课实践经验,更乐于参与自己组织的活动。因此,本次活动的评委、主持人均可由学生来推选,教师只作为学生的“参谋”,本节课上教师工作的重点不再是活动的组织,而应该是探究方法的指导,即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作为一个交流思想、展示表现力的平台。
〖设计说明〗
本节探究课旨在让学生在赏析贝多芬作品的同时,感悟历史,体验历史,通过对贝多芬相关资料的搜集,注意挖掘贝多芬人格之高尚、品质之纯美,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贝多芬是18、19世纪之交的伟大音乐家,被称为“乐坛的雄狮”,但他离学生(尤其是农村孩子)比较遥远。只有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资料,才能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才能进而进行诗歌、散文创作和舞蹈的编演。据此,本节活动课的设计思路是:尽早布置,充分准备,精心安排; 活动形式及程序的安排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了解学生的意愿后,只做总体指导,不做细节安排;活动时间不拘泥于一堂课。
〖活动过程〗
课件展示,导入活动
展示PowerPoint介绍贝多芬的内容后,教师引言导入:
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古典音乐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他一生经历坎坷,但又意志坚强,坚忍不拔,热爱生命。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其中,《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是最为著名的不朽作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在此弹《命运》、论《英雄》。
下面请主持人出场,主持本次活动。
诗歌朗诵,活动开始
主持人朗诵诗歌:
贝多芬,乐坛中的普罗米修斯,
将平等、自由、博爱洒向人间的乐圣,
以顽强的毅力抗争“命运”的“英雄”。
他,用音乐表达强烈的爱憎之情,
奏出了历史的悲壮与苍凉。
这里,就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他的艰难的历程中,
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去感悟历史的厚重,
一起去了解那个与生命抗争的英雄吧!
主持人:弹《命运》论《英雄》――贝多芬作品赏析活动开始。首先,请听来自“英雄组”的报告。
报告《英雄》,欣赏《英雄》
主持人:请“英雄组”派一名代表介绍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及《英雄交响曲》创作的背景、意图和思想内涵。
(“英雄组”的代表介绍有关内容)
主持人:请“英雄组”的同学按策划展示你们的创作。
(放《英雄交响曲》录音:在交响曲震撼人心、朝气蓬勃,继而雄浑悲壮、如泣如诉,转而充满活力、奔放乐观以及最后雄壮激昂的乐章中,英雄组的同学们完成散文吟读、诗歌朗诵、舞姿展示、尝试弹奏《英雄》等创作展示活动。全班同学欣赏,评委按评价表打分,主持人统计第一轮得分并宣布)
主持人:欣赏完《英雄交响曲》以及“英雄组”同学们精彩的诵读和表演,我们仿佛回到了18、19世纪之交欧洲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感受到英雄的力量,使人荡气回肠、激情涌动。接下来请听“英雄”是怎样与“命运”抗争的吧!有请“命运组”的代表上场。
倾听《命运》,感受《命运》
主持人:请“命运组”的同学们向大家汇报展示。
(学生代表介绍《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意图、思想内涵,介绍贝多芬的崇高品质)
(播放《命运交响曲》录音,在交响乐的陪衬下,“命运组”的同学依次完成散文吟读、诗歌朗诵、舞蹈表演和尝试弹奏《命运》等活动;评委根据评价表打分;主持人统计第二轮得分并宣布)
主持人:《命运》,一部划时代的不朽作品,向人们展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思想。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还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布满荆棘的,然而,人类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又促使人们奋不顾身地去建功立业,所以人类的生活既有失败和痛苦,更有胜利和欢乐,光明和胜利是不可拒抗的,黑暗终将被消灭。乐曲使人感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也使人们在这种震撼中得到精神世界的洗礼。
交流《英雄》,畅谈《命运》
主持人:我们刚刚经历了英雄和命运的抗争,接下来两组同学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你认为贝多芬是英雄吗?就贝多芬而言,英雄是否战胜了命运?
(2)你认为英雄与命运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后,每组选2~3名同学就上面两个问题发表看法,评委打分。
得分总结,整体评价
1.评委对两组的成绩进行汇总,把结果交给主持人。
2.主持人公布两个组的得分情况,宣布优胜组。
3.全体同学通过公开推荐的形式选出5名“贝多芬艺术人生优秀阐释创作者”。
4.全体同学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选出5名“贝多芬艺术人生优秀表现展示者”。
5.评委代表对本次活动进行简明评价。
6.自由发言,请多名同学对参与本次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和课中表现谈感受和启示。(同时放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曲《命运》作为背景衬托)
7.教师小结: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汲取艺术营养,也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历史。
在活动中,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了解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两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背景。正是因为有了贝多芬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不懈追求,再加上那个革命的创业年代,才诞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贝多芬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迪,最令人钦佩的莫过于他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这对于在人生路上刚刚起步不久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好的一课。当然,在历史课之外的收获之一是,通过本次活动课,同学们也初步了解了交响乐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比较好地感受了交响乐的无穷魅力,增强了大家的音乐鉴赏意识。
课后揣摩,抒写心得
在本次活动课中就自己感触最深的某一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如贝多芬艰难的成长历程、坚忍不拔的毅力、自尊与自信,以及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品德,还有崇尚自由、积极创新的思想境界,也可以谈对贝多芬某一作品(或其中一段)的认识。
再弹乐曲,余音回味
请班级中熟悉键盘乐器的同学演奏《英雄交响曲》或《命运交响曲》的片断,在激情壮美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教学反思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2)通过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2)使学生认识到,在生产力飞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这是因为经济技术发展较晚的国家,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因而发展速度较快,可以赶上首先发达起来的国家。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难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这部分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什么呢?(学生发言)
请学生再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类似的例子。
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2.学习新课 一、 人类对“电”的认识
其实人类最初对“电”的认识是从天空中的“闪电”获得的,知道它是一种会发光、发热、伴有声响、可以杀人毁树的力量,由此产生了“雷公”“电母”的传说。那么,人类对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小字部分,并结合自己的课外调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小组学生介绍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
教师从学生的介绍中注意引导归纳人类认识电的过程: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发电站的建立―电力的广泛应用。
利用学生介绍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两点认识:
(1)有时人类对某种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但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或发明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
(2)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二、能源领域的巨变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人类从认识电到广泛使用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开始进入到电气时代则由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大门的。那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时间里能够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呢?请各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注意点拨学生充分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师生共同归纳:
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繁荣,从而使人们有条件潜心研究科学,使自然科学有了新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自然科学有了新的突破,这就为新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提醒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教师提醒学生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这两个内容在下一节课中学习,本节课重点了解电力的广泛应用)
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的一句话:“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三、围绕“电”的发明
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的成就最为突出。
1. 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一个发明家,他的很多发明创造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第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并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爱迪生的发明成就。
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却对人类贡献这么大,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的发明创造都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小组开展讨论)
教师出示爱迪生的一段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帮助学生开展讨论。
师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爱迪生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创造性才能和他所依靠的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不会从天而降,努力才有回报。
2. 电器的使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电熨斗、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那么我们国家的人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电器的呢?我国比西方国家在电气化方面落后了多少年?请第三小组给我们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
(教师鼓励各小组的成员就自己在生活中使用电和电器的感受积极参与发言,从中加深理解电气化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
教师小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迅速地改变着社会上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能力拓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认识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那么,假如现代人离开了电,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教师出示有关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停电的图文资料)
提问:从发生在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停电事故,同学们得到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并进行总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电力的使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2. 人类是否只能一味地依赖电力这一能源?
3. 你对能源的开发有什么建议?
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围绕板书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政治制度稳定,经济繁荣。
人们潜心研究,产生新技术革命。表现: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
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新交通工具的出现。特点: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围绕电的发明:发明大王爱迪生—电灯、留声机等。
电带来的影响
教学反思第7课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教案
〖活动说明〗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相对孤立、相互隔绝的状态,是世界走向整体化的关键步骤。通过本节活动课,学会从整体角度出发,探讨大航海对人类从分散到整体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历史。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查阅有关哥伦布航海活动的历史资料,经过合理整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再现历史(编排课本剧、相声等),培养写作和表演才能,体现创新意识。
2.通过组织“航海筹备会”,自制道具、模型,制作地形图,制作课件,锻炼组织、绘图、制作等技能,体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3.学生在大量搜集、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欧洲的这次航海活动同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感受历史,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亲身参与去感受航海家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人格魅力,领略美洲大陆的风土人情。学会与周围人和谐、友好合作,感受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按个人特长,以自愿的原则寻找合作伙伴,教师和组长讨论,并制定小组活动记录表,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收集有关哥伦布航海活动的资料,包括设备、地图、人员、物品、旅途见闻等。并利用这些资料编排课本剧。
一、导入新课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方世界开始了它的“地理大发现”,一个大探险的时代到来,世界的天平翘了起来。你想了解500多年前美洲大陆那独特的风土人情吗?让我们走进“梦幻剧场”去倾听那巨浪滔天、百舸争流的历史述说吧!
二、预习提示
三、活动过程
1. 探险之旅 (编演课本剧)。
2. 探险航线(航线设计大赛)。
3. 探险名家(郑和下西洋 vs 哥伦布航海活动)。
四、课堂总结
1. 人类不能没有探险精神,民族不能没有探险精神,因为好奇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探险是好奇的结果。研究郑和现象和哥伦布现象为人们既带来激情,又感受到诸多遗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全人类关注。好好运用这笔无价的财富,必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步伐。
2. 活动评价: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存入档案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及前提条件。
2.了解哥伦布的远航探险经过及其发现;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他的发现为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准备了条件。
3.了解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
4.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分析开辟新航路的成果、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针对哥伦布探险的动机、西行的思想基础及其探险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
2.组织多方面的历史资料,了解探险活动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
3.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中国罗盘针为欧洲的航海探险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了解我国科技对世界航海事业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历程,认识开辟新航路需要必要的知识、技术条件,更需要勇气、决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坚持向西航行,从而发现新大陆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导入新课 1.观察两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地图,让学生讲出图中的差异性,设问:为什么不同时期的地图会有如此的差异,哪幅地图更接近我们今天的地图?
2.教师讲述: 图中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来源于欧洲航海家们的努力,他们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开辟新航路的时代。
新课教学:
一、伟大的航海家们
1.出示航海图,带领学生认识伟大的航海家和他们航海的线路。
2.可让学生根据出示的路线简单描述路线的走向和经过的地点。
3.提问: 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有哪些?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黄金的诱惑:通过引用哥伦布信件材料,表现欧洲人渴望黄金的热潮,带领学生分析黄金潮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2.商路不畅: 出示14—16世纪欧亚商路图,通过动画演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提问:这将对欧洲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欧洲人将如何克服商路断绝所带来的问题?允许学生自由发言。
3.宗教因素: 出示哥伦布登陆美洲的图片,设问:图片中手拿十字架的人是什么身份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回答) 显示基督教在海外开拓中的推动作用。
4.客观条件:(1)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2)先进的科学理论。(3)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1.根据材料和地图,提问:你觉得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鼓励学生用关键词来形容世界的特征。
2.出示哥伦布登陆美洲后印第安人的图片和当今世界不同地区针对哥伦布航海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殖民主义浪潮,让学生分析殖民主义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巩固提高:1.15世纪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①英国 ②法国 ③西班牙 ④葡萄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下列航海家中,不是葡萄牙人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http://www./wxt/list.aspx ClassID=3060第10课 “解放者”的风采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三角贸易”的背景知道,“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说出坡利瓦尔在拉美独立运动中的主要事迹简要了解拉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立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罪恶的"三角贸易"阅读《三角贸易航路图》,画出"三角贸易"的路线,并标注内容.
搜集有关玻利瓦尔的资料,采用谈论法在师生,同学间以"我最欣赏玻利瓦尔的**品质"为题展开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角贸易”的学习,了解贩卖黑奴使非洲丧失上亿劳动力,同时使殖民者获得巨额利润,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体会玻利瓦尔领导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贸易”线路和内容,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教学难点: 从“三角贸易”中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拉丁美洲地图》和实物投影仪;
学生:收集有关贩卖黑奴的图片和资料,并准备《历史填充地图册》。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老印度的抗争》,请一位同学说说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扩张采用哪种方式?印度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典型的代表是谁?(学生回答略)
在地球另一侧,也有一位被称为“解放者”的英雄人物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终生。(板书课题,展示《拉丁美洲地图》)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楷体字部分并观察地图。(学生看书时教师投影有关问题)
讲授新课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讲述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劳累致死,因此需要补充增加拉美殖民地的劳动力.这就是"三角贸易"的背景.然后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活动建议,在课上画出"三角贸易"的路线和每人简图.最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三角贸易"的严重后果.
二,"解放者"的征程
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环境等方面思考拉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原因,然后教师结合有关资料及课文中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式图》,具体生动地讲述"解放者"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突出玻利瓦尔为拉美独立与自由而奋斗的高贵品质.提出思考题"为什么土白人能成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者 ""为什么同意(不同意)玻利瓦尔的观点 "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学习玻利瓦尔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的高贵品质.
三,独立的潮流
拉美其他地区的独立运动,相续爆发,除古巴外,全部结束.
四、巩固提高:
1、请学生根据板书回顾“三角贸易”的路线和内容,概述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
2、请学生总结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和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由此得出哪些认识。
3、 图片《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饥民》说明了什么?
课堂小结:
再一次复习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内容,以加强记忆.
请同学们讨论:同是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为什么拉丁美洲取得了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走上了独立富强发展的道路了吗
板书设计:第10课 “解放者”的风采
概念---墨西哥以南地区
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捕获奴隶再运到美洲获取财宝后再运回欧洲。
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解放者)、圣马丁等
独立运动的后果---除古巴外,其他拉丁美洲地区获独立
教学反思: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教案
【知识目标】
幕府统治的危机 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改革的局限性
【教学与学法】
主体参与——体验教学,创设情境——感受教学
分组学习——探究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甲午风云》片段,提问:场景中战败中国的是哪个国家?导入:那么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日本又是怎样崛起的呢?
讲授新课
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知识结构;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结构,并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多媒体展示:课本P83《日本武士》图;P84《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图
学生思考:
1、根据上面两幅图片结合课本内容归纳: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着怎样的状况?四个字概括并阐述观点。
内忧外患——内忧: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外患:美国扣开日本大门,出现民族危机
2、比较: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有何异同。(P84)
同: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有所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尖锐,面临民族危机
异: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薄弱,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3、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哪个阶层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他们是如何做的?
倒幕派; 发起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支持明治天皇改革。
4、此阶层的活动是否成功了?与中国维新变法时期的维新派相比有何不同?
成功了;日本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和部分实权派支持,通过武装推翻旧政权;
中国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无兵权财权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日本明治天皇》;图二、《岩仓组团离开日本赴欧洲考察》P86
1、回忆大化改新内容,结合图二思考:日本两次向外学习的目标有何不同?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日本民族有什么样的特点?
不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明治维新学习欧洲先进技术文化
原因:隋唐时期中国是世界大都市,文化先进,近代中国落后,遭受外来侵略
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
2、日本“天皇制“刚开始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那么明治维新内容中,哪一点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3、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迈入了近代化。在其改革措施中,最能推动日本迈入近代化的哪一点?
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4、我们观看爱国影片时,常听到这样一个词语“皇军“,这支军队建立于哪个时期?
明治维新时期,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5、日本国内资源匮乏,生存环境险恶。日本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对其发展影响最重要的举措是什么?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何启示?
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多媒体展示:《维新后的东京街头》
1、假如你是19世纪晚期来日本游玩的游客,请你以“我眼中的东京“为题介绍一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的变化?(从建筑特点、工业化程度、市民生活、环境等方面)
例如:街道整齐,建筑仿欧洲式样;工业化程度高,工厂林立;人民生活东京,为生活奔波,国民素质提高了,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街道绿化面积增加,环境优美等。
2、综合上述问题,简述明治维新的内容,并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
背景材料:二战后,日本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日本政府利用战后非军事化政策,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转化为自己的成果;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结合材料,联系本课所学,思考日本实现“富国”的政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
主要从教育、科技、人才、开放等角度回答。
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在面临内忧外患情况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巩固练习
1、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的强大C、民族危机的加剧D、倒幕运动的胜利
2、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点是
A、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B、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C、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D、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3、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以改革而不是以革命方式完成,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思想动员 B、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
C、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目标一致 D、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4、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民族危机。此现象最初由哪国家的入侵造成的?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教学反思第18课 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 教案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知道并了解本茨和莱特兄弟是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家。能够列出主要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培养归纳能力。简述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收集发明家的小故事,相互交流并讨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格。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学会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识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体验科学精神,增强学习毅力。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学生通过收集发明家的科学创造活动的有关资料,体验勤奋踏实、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难点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人类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第17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学们回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什么时候开始?其时代特征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新能源有哪些?新机器新产品有哪些?本课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三个方面――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情况。
内燃机的发明与改进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哪些新交通工具?(汽船、蒸汽火车)这些交通工具以蒸汽机为动力,取代了以畜力、风力等为动力的马车、帆船。交通工具革新的重要前提是动力系统的革新。本课学习汽车、飞机的发明,首先了解新的动力系统――内燃机的发明。
2.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是怎能样的?课前要求同学们查找资料,访问老师,了解这方面的科学知识。现在要求同学们来介绍相关知识。
内燃机是让燃料直接在机器内部燃烧来产生动力。当活塞向外运动时(第一个运动),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被吸入汽缸。当活塞向内运动时,(第二个运动)混合气被压缩到最高点,火花引发爆炸,推动活塞向外运动(第三个运动,也是做力冲程)。当活塞向内运动时(第四个运动),废气被排出。此后,整个运动周而复始。
3.最先发明的内燃机以煤气为燃料。煤气内燃机燃值较低,并且产生煤气使用不方便。而19世纪7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提炼技术都有很大发展,所以后来用汽油、柴油取代煤气成为燃料。因此内燃机经历了煤气内燃机到汽油、柴油内燃机的发展过程。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非凡的轮子与翅膀)
1.动力系统的革新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汽车、飞机出现了。我们享受这些现代物质文明,不能忘记发明家的辛勤劳动。老师要求同学们课前收集发明汽车、飞机的各位发明家的有关资料。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比一比哪一组收集的资料最充实、介绍得最好。
课前同学们在收集资料中,老师适时指导,并且老师也应准备相关资料。
卡尔 本茨是德国工程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实用的内燃机汽车,被称为“汽车之父”。第一辆本茨汽车于1885年制成,只有三轮,时速13~16千米,现保存于慕尼黑科技博物馆中,并标有说明“这才是第一辆汽车”。1893年制造出第一辆四轮汽车,1899年制造出第一辆赛车。
亨利 福特是美国企业家。1893年自己动手制造了一辆汽车,他驾车行驶1600千米,然后卖得200美元。1903年创办福特汽车公司,1927年资产达7亿美元,一度垄断美国汽车生产。
莱特兄弟是美国飞机发明家。他们观察鹰在空中保持平衡的飞行情况,从中得到启发,1900―1902年他们制造了三架双翼滑翔机,并做了飞行试验,进行了大量的航空理论和实验探索。1903年12月,他们设计的“飞行者1号”飞机制造成功。第一次飞行12秒,飞行距离159.7米,离地1米多。1905年制造出“飞行者3号”,续航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飞机。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1910年,他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并亲自驾机参加国际比赛,荣获第一名。其飞行高度、时速和航程均创当时世界纪录。
2.我们再来欣赏一段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纪录片资料,感受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如何诞生,为人类实现飞的梦想带来的惊喜。
3.同学们通过哪些方式收集资料?你们在收集时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与大家分享?
收集资料方式主要:摘录、剪报、照片、录音、录像、光盘等。
经验教训方面如:(1)要善于与人交流;(2)资料要辨别是否可信;(3)抄录要注明出处;(4)要注意保存方式等。
收集资料途径有:网络查找、书本摘录、调查访问、音像资料等。
4.你们在资料收集中,对这些发明家的感人故事,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认识到发明家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忘我工作的精神,不受习惯势力的束缚、敢于创新的精神等,教育学生勤动脑,勤动手,敢为人先,勇于探索。
5.在今天,汽车、飞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特色、各种功用的智能化汽车、飞机层出不穷。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这些方面的模型、图片、资料,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现在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欣赏。
新飞机如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计划生产载客达600人以上的超大型客机,美国“巨无霸”超大型运输机;新汽车如有雷达装置的智能型汽车,有八开门的加长型豪华轿车等;玩具模型如遥控无人驾驶飞机,可以随意转弯、翻滚的汽车等。
6.汽车、飞机成为我们现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引导大家认识到交通的发展,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
当然,大量汽车尾气排放,带来城市污染,带来道路交通的堵塞,一些交通事故也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人们还在努力克服这些弊端,如使用电瓶、液化气等更清洁的能源作为汽车燃料,在郊区居住缓解交通堵塞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世界历史处于近代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历史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分析。
政治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一些大企业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在竞争中壮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社会趋于相对稳定。
经济上: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使工业生产从棉花时代发展到钢铁时代。
文化上:随着经济繁荣和政治改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与之相应的文化也发生变化,看电影、听留声机播音、欣赏爵士乐……成为时尚,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军事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往往最先用于军事。随着汽车、飞机的发明,坦克、装甲车、战斗机等开始使用于战场。战争由“冷兵器”时代完全发展到“热兵器”时代。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了塑料、绝缘物体、人造纤维等新兴工业产品。汽车、飞机的发明,电话、电报的出现,使交通领域信息传递方面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所有这些,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充分体现。因此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但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没有改变。
3.我们学习了两次科学革命,怎样帮助区别理解?我们可以列表比较:
工业革命 时代特征 时间 主要成就 影响 结论
第一次 蒸汽时代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 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火车、汽船 资本主义制度在界范围确立、巩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次 电气时代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电灯、电话、飞机、汽车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小结本课
我们在本课学习中,知道卡尔 本茨发明汽车、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的有关知识,讨论了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意义。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还有哪些收获特别大的地方?产生了哪些新的困惑?大家交流讨论,把你的快乐说出来与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说出来请同学帮助。
作业
1.写一篇汽车或者飞机发展简史的小科普短文(也可以是其中某一种款式)。
要求:(1)汽车或飞机的发展过程脉络要清晰;(2)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不能遗漏;(3)所选用的材料要进行辨别,不能不加选择地采用;(4)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不能因个人感情任意褒贬。
2.制作一件科技小玩具。
要求:(1)零部件可以购买,但必须是自己组装完成;(2)了解制作的玩具的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重大发明创造 本茨: 内燃机汽车
福特: 流水线作业
莱特兄弟: 飞机
教学反思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重大事件,能说出《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
2.初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3.列举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他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编写有关独立战争过程的提纲,逐步加强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通过评价华盛顿的历史作用,初步学习正确、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意义。独立战争不仅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一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2.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认识落后地区、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就能最后战胜强大的敌人,赢得民族国家的新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大事件。2.说出《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
3.列举华盛顿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初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以及评价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有关课件;印发部分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前后阶段的史实材料, 并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两名普通美国人——Nathan Hale和Molly Pitcher 的事迹,通过英文材料的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感性认知上走进这场关系美洲命运的战争。
背景介绍:结合“五月花号”和北美最早居民点的图片,向学生讲述北美最早移民的生活情况,最后形成13个隶属英国的殖民地。
独立战争原因分析 1.通过文字、图片、漫画等多方面材料,让学生逐步认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
2.提问: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实行了怎样的统治政策?这种政策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3. 结合给出的材料自由发言回答。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1.独立战争的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北美人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
2.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二、《独立宣言》的旗帜
1.时间:1776年7月4日。
2.起草者: 杰斐逊等。
3.《独立宣言》内容:(1)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2)宣告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3)明确规定了建国后的国家制度。
4.作用: 宣告美国独立。 对美国建国以后的国家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三、“开国元勋”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
结合材料,评价华盛顿
1.教师出示多种材料,从不同角度看世人对华盛顿的评价。
2.结合课本上提供的华盛顿交出军职的内容,可让学生事先排演课本剧,以此为场景,展现华盛顿的个人风采。
3.让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巩固提高:
学生自编练习题,互相问答,小组选出优秀的练习题,展示于大屏幕,教师指点解答。
评价华盛顿
(教学意图:作业具有开放性,不是知识的机械重复,注重理解、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21课 追《根》溯“源” 教案
教材内容:
黑人奴隶制度是近代美国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最落后的剥削制度,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以及黑人在美国的悲惨地位。通过阅读《根》这部名著,理解美国黑人为了争取自身权利而进行斗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追《根》溯“园”――走进美国黑奴的生存空间――学习与探究之三
一、教学目标
1、阅读美国文学作品《根》,了解近代非洲奴隶贸易的概况及其对欧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发展的作用。
2、了解美国历史上黑奴的悲惨遭遇。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审视罪恶的奴隶制和当时的社会。通过搜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历史和现实中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18世纪黑人奴隶的苦难生活,审视罪恶的奴隶制和当时的社会。
4、了解美国历史上黑奴的悲惨遭遇,以及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平等、博爱的民族观念。
二、活动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阅读美国黑人作家作品《根》,写出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2、观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根》,注意观察人物服饰、举止和家居陈设,聆听剧中人物语言和音乐,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民主推荐与自我报名相结合,依据个人兴趣与特长,将全班学生分成五组。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本小组的活动目标,进行第二阶段的准备。其中,三个小组的同学以小说《根》为蓝本,模仿电视剧《根》中的六部分进行处理加工:写剧本、找音乐、串台词、做道具,分工协作编排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总结工作。第四小组的同学通过电子图书室、图书室等处搜集有关美国奴隶制的文献、法律、小说、电影等背景资料,搜集致力于美国黑奴解放事业的英雄人物及同学们所喜欢的黑人的事迹,创办五份“走进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历史小报,兼做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的历史顾问,布置演出场地,组织该课堂剧的讨论。第五小组(三人组成)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摄影的一般技巧,掌握数码相机与网易拍的使用方法,活动过程中负责摄影工作。另外选出两名同学担任本节活动课的课堂助理(主持人)组织活动。
(二)教师准备
1、下载《根》的电子图书到学校电子图书室,并保证学生阅读时间。
2、协助各小组拟定活动计划,指导小组进行准备。
3、准备数码摄影器材,指导摄影工作。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活动探究课,是对美国黑人奴隶制的一次综合而有系统的学习探究活动。我认为安排这样一节活动探究课,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良苦的用心和独具的匠心。首先,从知识和情感层面讲,学生通过前面课文内容的学习,了解了“非洲奴隶贸易”和“美国黑人奴隶制”,但对黑人奴隶的苦难与挣扎了解得不够,更谈不上审视当时的社会与罪恶的奴隶制了。而本课要求阅读并将其片断改编成课堂剧的美国文学作品《根》,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以黑人的生活为主要情节,形象地反映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多舛命运。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再创作,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黑人奴隶制和当时社会的审视,进而还可以认识当今美国现实中种族歧视现象的根源,以及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所做出的努力。其次,从能力层面来讲,本课的学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探究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通过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演、绘图、布置场景、制作道具及合作的能力,还能提高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整合史料、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历史”和以历史的视野看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成功完成本课的学习,我将本节课的实施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书、查资料。指导学生利用一周时间,阅读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 哈利的作品《根》(因为是农村初中,学生手中没有这部作品,需要教师提前从互联网上下载到学校电子图书室),写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列出树状家谱图,同时搜集与黑人奴隶制有关的背景资料,整理后备用。
第二阶段:编排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首先欣赏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根》,分析人物服饰、举止和家居陈设等,体会人物语言,然后按“噩运当头”“逃离雷诺兹”“破灭的挣扎”“岁月依旧”“重返家园”和“告别苦难”六部分编排课本剧。
第三阶段:展示收集的成果。利用两节课进行展示,表演后就“大种植园里的日子”进行讨论。其间进行灵活有效的评价,将优秀剧本推荐到校报《星星之火》上刊载,对表现突出的小组与学生赠给表演实况VCD和用精彩镜头制作的电子相册。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视频、黑板等
(三)课堂展示
演出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
第四小组同学提前布置教室:张贴根据哈利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根》的六幅剧照,书写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 金的一句话:“总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宇宙的哀号将变成友爱的诗篇!”
(课堂助理播放电视剧《根》的主题音乐,用简短的开场白宣布活动开始)
1、第一小组表演“噩运当头”与“逃离雷诺兹”。
(第五小组同学现场摄影、录像)
展示的场景如下:
16岁的昆塔 肯特和其他男孩一起,离开家人,跟随部落中德高望重的前辈在森林中学习生存技艺。笑声与青春活力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一天,肯特带着他的小狗外出时,不幸被詹姆斯奴隶转运站的英国奥哈尔上校的部队捕获,小狗被捕奴的猎狗咬死。
轮船上,昆塔 肯特和其他黑人遭到残酷的虐待,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的航程。
不愿当奴隶的昆塔一直想逃回非洲,两次出逃均被抓回。第二次出逃途中,被艾密司抓了回来,在烈日下遭到严刑拷打。艾密司强迫昆塔承认自己的名字叫托比。
(课堂助理以简短的语言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小组的表演)
2、第二小组演出“破灭的挣扎”和“岁月依旧”。
昆塔第四次出逃又失败了,这次,他被无情地砍去了右脚五个脚趾。黑人女奴贝拉精心照料他,使他重新站了起来。在费德拉的撮合下,二人结为夫妻。后来,由于贝拉的缘故,昆塔痛苦地放弃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出逃的机会。
昆塔和贝拉的女儿凯丝已经16岁了。凯丝帮助黑人奴隶诺阿逃走。诺阿被抓,凯丝被卖给一个穷白人起家的庄园主马萨 摩拉。
20年后,凯丝的儿子切金 乔治(鸡仔乔治)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依旧住在马萨 摩拉庄园。从母亲口中,乔治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庄园主这个恶棍。
乔治和妻子玛蒂达省吃俭用,想方设法存钱,准备用十几年的时间买回家人的自由。儿子汤姆后来知道了这个秘密,也加入到这个行动中。
(课堂助理以简短的语言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三小组的表演)
3、第三小组表演“重返家园”和“告别苦难”。
马萨 摩拉斗鸡破产。为了还债,切金 乔治去英格兰服役,条件是回来后成为一个自由人。
乔治用17年时间换得的自由证书,被镇上持种族歧视态度的白人看得一文不值。乔治和汤姆父子二人被深深刺痛。
乔治再次告别妻子和孩子们――他要为他们找回真正的自由。这时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美国内战结束后,奴隶制被废除。
汤姆一家获得自由后留守庄园,等待乔治归来。
乔治回来后,和汤姆一起惩罚了作恶多端的白人埃文 布伦。之后,全家起程到新的地方开辟自己的家园。
(表演在主题音乐声中结束)
(课堂助理以简短的语言承上启下,过渡到活动的第二部分――课堂思想交流)
二、围绕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展开思想交流
第四小组主持人:在欣赏我们自己编排的剧作时,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兴奋。因为是我们用自己智慧的手笔,再现了美国黑人苦难挣扎的历程。接下来,我们进入对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的讨论阶段。
(第四小组五名同学和各小组主人公扮演者上前讨论)
同学甲:欣赏了这出课堂剧,我分明地感到了美国黑人奴隶制的残酷,也深切地感受到欧美资本主义是在赤裸裸的奴役和掠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塔本来是非洲一个自由的居民,却在17岁时被奴隶贩子捕获,沦为奴隶,后又被贩到美国,成了罪恶“三角贸易”的牺牲品。沦为奴隶的他不仅当牛做马、更姓换名,而且因逃跑被残忍地砍去了右脚五个脚趾。后来,自己的女儿也被人强行买走,真是令人心痛……
同学乙:我感到奴隶贸易是罪恶的,它不仅严重残踏了人的生命,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给非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据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大西洋奴隶贸易,非洲总共损失了21 000万人,同时造成了政治大倒退、经济畸形发展和伦理道德被摧残的恶果……
同学丙:看到同学们为了表演而仿造的对付奴隶的刑具,我感到不寒而栗。
同学丁(昆塔扮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好像真的成了被人任意践踏、任人买卖的奴隶,有时真不想演下去……
同学戊:昆塔家族争取自由的路是漫长而艰难的。昆塔一生未能逃出奴隶的牢笼,他的孙子(外孙)乔治几乎耗尽了一生,才得到了自由,可他们只得到了名义上的自由,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平等。在现今的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现象依然存在着。我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黑人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此时,大屏幕上用课件投出乔丹、阿里、惠特尼 休斯顿等人物的图片和资料,展现黑人风采)
……
在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录音中,讨论结束。
(课堂助理用简短的语句提示课堂剧表演结束,留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静默地回味课本剧的情节和思想)
三、展示历史小报,加深了解黑人生活画卷
课堂助理:我们在欣赏了感人至深的表演后,同学们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把我们的活动成果展示出来呢?
生甲:我们可以把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复制到学校电子图书室,让全校师生都来欣赏。
生乙:把我们的剧本推荐到《星星之火》小报上发表。
生丙:把VCD拿回家,让我们的爸爸妈妈看。
……
课堂助理:在我们的历史课上,表现同学们智慧与创造的方式很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四小组的同学编辑的五份“走进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历史小报,让我们再回味一下16―19世纪黑人生活的画卷。
(第四小组展示历史小报,由主编讲解重点栏目和内容,全体同学欣赏、倾听)
活动总结
(教师直到这时才第一次出场,体现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师:一次成功的体验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相信今天的活动必将会成为同学们难忘的回忆。
(课堂助理下发评价表,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推选出最佳表演小组、表演者、优秀编辑――包括小报编辑和活动资料的搜集人、优秀工作人员。选出后由课堂助理宣布)
师:祝贺获奖的小组和同学,这次对他们的奖励是――课后用第五小组的同学录制的课堂表演实况转制成VCD,用第五小组同学拍摄的镜头制作成电子相册,作为礼物送给你们,大家喜欢吗?
当然,这节活动课是由全体同学的心血凝结而成的。获奖的小组和同学固然可喜可贺,但没获奖的小组和同学们的表演及工作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如果你们喜欢,VCD和电子相册也可以给你们制作一份。至于制作的成本经费,我打算由我们大家一起向学校争取。争取的方式是:在一两周之内,我们面向全校师生再演出一次今天的课堂剧,让全校师生都认同我们的智慧与创造。当然,这需要同学们继续付出你们的宝贵时间和智慧,大家看可以吗?
待同学们从感动中冷静下来后,老师具体布置课后的任务。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教案
【知识目标】
本课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有: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对南北战争的评价和战争中颁布的主要文件
【能力目标】
通过南北战争起因的的学习加深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理解
通过对林肯这个历史人物的学习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违反历史发展潮流的势力,是不可能长久的.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林肯的评价
难点:南北战争的的起因和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电影《乱世佳人》片段,提问:这一电影片段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哪一事件?然后导入美国内战。
课件出示预习内容 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知识结构;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结构,并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教师: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美国独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内战爆发的呢?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对美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观看《焦点访谈》——美国内战揭密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焦点访谈》栏目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美国内战》,来演播室的佳宾有总统林肯、罗伯特.爱德华.李将军(南方)、格兰特将军(北方)、鸡仔乔治(黑人)。
第一幕:何去何从
主持人:李将军,你认为当前美国政府应该怎样做经济才能迅速上一台阶呢?
李将军:我们的良田需要大量的黑奴生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棉花出口,才能获得更多从英国运来的工业品,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浪漫而富有情调。可是该死的北方,非要废除奴隶制,提高关税,想让我们良田荒废,让我们贫困潦倒!
主持人:你认为呢,格兰特将军?
格兰特将军: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我们北方工业品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南方,我们工厂需要更多的自由工人为我们工作,需要提高关税保护我们的民族经济;我们需要南方丰富的原料可以为我们节约大量成本,提高我们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把积压在库房里的工业品到南方推销掉,可是南方扼住了我们的喉咙。
主持人:李将军、格兰特将军,你们认为你们之间可以达成某种协议吗?
李将军(瞪着对方):不能,只有战争解决。
第二幕:乌云密布
主持人:总统阁下,您当选总统的目标是什么?
林肯(演讲):废除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旁白:1860年11月,林肯在竞选中当选总统
李将军:看来只有战争解决了!
格兰特将军:总统阁下,听说南方已经准备战争了,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吗?
林肯:我不希望发生战争,先等等吧。
第三幕:战争风云
旁白:1861年3月南方各州宣布脱离联邦,挑起了战争
格兰特将军:总统阁下,南方已经占领了很多地方了,我军节节失利,怎么办呢?
林肯:我坚决相信民众,如果让他们知道真相,他们便可以应付任何国家危难。你去把这两份文件公布出去。
格兰特将军:《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3年元月1日起,……”这能行吗?
鸡仔乔治(黑人):兄弟们,我们解放啦!OH,MY GOD!我等这一天很久了!为了幸福和自由,只有参加北方军队打败南方军队了!
第四部分:谢幕:1865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结束。
想一想:1、结合课本内容思考;美国南北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奴隶制度的存在主要涉及哪一方面?
表现在:劳动力、原料、关税、市场 涉及劳动力
2、依据剧情,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依据剧情,你认为导致南方奴隶主直接挑起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林肯当选总统
4、据资料显示,在内战前,北方实力远远超过南方,那么为什么战争开始之初北方节节失利?为什么北方又最终获得胜利?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信息,依据剧情回答。
开始南方准备充分,林肯战争决心不大等;
原因:北方实力强;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获得人民支持;战争的正义性
5、依据剧情,你认为扭转美国南北战争结局的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意义: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局
6、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你认为美国南北战争对推动美国历史的发展中有何积极作用?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7、港澳回归是13亿中华儿女的骄傲,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中国与美国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对我们国家政策制定有何启示?
方式:中国——和平;美国——战争 启示:制订政策需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
1、林肯作为受美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总统,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维护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通过本课学习,林肯事迹对你人生之旅有何借鉴意义?
任何时候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等等
小结:通过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又一障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今天美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巩固练习
1、 “经过南北战争,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其中“又一障碍”是指
A、封建专制统治 B、黑人奴隶制度 C、英国殖民统治 D、封建等级制度
2、为扫清这里所说的“又一障碍”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拿破仑 B、华盛顿 C、但丁 D、林肯
3、电影《乱世佳人》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剧中有一个“许多黑人行进在北方军队的行列中”的镜头,这主要是因为林肯政府颁布了
A、《独立宣言》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宅地法》 D、《工业复兴法》
4、如果张三是南方叛乱州的一名黑人,在战争中,他对林肯的正常反映是
A、先支持,后反对 B、先不满,后来觉得无所谓
C、一直积极参加南方作战,因为是为自己而战 D、先不满,后来积极参加北方作战
5、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A、颁布《宅地法》,满足人民土地愿望 B、取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C、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D、巩固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6、下列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内战相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A、引起战争的经济原因与英国有关(斗争对象) B、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
C、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战争影响)
D、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性质)
教学反思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http://www./wxt/list.aspx ClassID=3060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判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能力,学会抓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是深植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学法指导(1)通过阅读、分析英德矛盾,德、奥、意同盟条约等史料,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2)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3)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是本节中承前启后的一部分内容,后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实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这部分内容展现的矛盾错综复杂。讲解时应采用启发式,注重分析综合,从整体上做出结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和规律。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矛盾论的基本方法,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展示学生学案,教师导读点拨
师:同学们在课余已经认真预习了本课的知识内容,也努力搜集了有关本课的一些材料,写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案。先请各学习小组对本组同学编写的学案进行阅读评价,各推出一份典型学案进行介绍。
(各学习小组依次介绍本组推选出的学案,重点介绍学案的思路、方法与疑惑的问题)
师:同学们编制的学案很好,说明大家在课前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工作。下面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一下,然后同学们根据学案进行自学,通过自读教材资料记录疑惑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解决,解决不了的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来解决。
教师强调本课的历史主线: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纷争不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巴尔干问题的争端,在欧洲出现了缔约结盟的狂潮,逐步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一战的策源地在欧洲形成了。
教师导读教材:教材分“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拼盘式的三国协约”“火星四溅的巴尔干”三个小目来介绍一战前军事大国主导下的世界局势。第一目突出了“三国同盟”的特点是由一国(德国)主导,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则处于从属地位;第二目突出了“三国协约”的特点是参加军事约定的俄、法、英三国同床异梦、并不真正团结合作;第三目突出了一战前巴尔干半岛是列强矛盾的焦点,成为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教材精选这三目内容作为背景材料,突出了历史的主干脉络。
教师强调本课的几个主要问题:本节课同学们要围绕教材中的材料重点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参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六个国家及相互的利益冲突;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对世界局势与和平的影响;关注巴尔干地区问题的历史由来。
阅读教材内容,阅读思考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案、课前的预习情况和老师的点拨,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内容,把握本课脉络,理解基本历史知识,思考并记录疑惑的问题,留待下一环节解决。
小组交流探究,解决部分问题
根据上一环节的自学,学生把自己记录下来的疑惑问题交到本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后,把小组内解决得还不满意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记录下来,留待下一环节解决。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内倾听学生探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点拨。
小组交流意见,师生互动解疑
师(过渡):经过了几轮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部分疑难问题需要通过师生互动来解决。接下来,先请各学习小组推选出中心发言人,针对本组同学的典型学习思路、学习中解决的或遇到的重点问题,谈谈看法。
(各组交流看法,教师记录需要集中答疑的问题)
(各小组投影自己的学习思路,推选出的中心发言人依次发言)
第一小组发言人:我们小组交流后认为,这一课的学习先要从资本主义列强缔约结盟的历史背景入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经济飞速增长,但它们在殖民地等方面明显不如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而都想凭借其实力重新瓜分殖民地,其中德国的扩张欲望最为强烈。”如果弄明白了这一问题,对于理解以下的内容就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小组发言人:我们同意第一小组的这种切入方法。因为了解了资本主义列强缔约结盟的历史背景,就能正确定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个盟约集团的本质――为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争夺本国在经济、政治、领土方面的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利用的政治军事集团。不过,我们小组还有一点需要补充,下面请看投影。
(投影《一战前欧洲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德国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投影教材有关德、法、俄关系的内容,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如果你是德皇,你针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地理位置制约――缺少殖民地和没有出海口的现状,以及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你会采取军事结盟和武力扩张的方式吗?你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让感兴趣的同学尝试回答,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亮点,教师给予适度的肯定;而对于极端偏激的观点,如“武力占领殖民地”“用武力寻找出海口”“靠军事来解决问题”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平发展观、以人为本、热爱生命等)
师(过渡):上面两个小组的学习思路、第二小组所提的问题及有些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看来同学们在课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第三小组的表现。
第三小组发言人:我们小组非常赞成兄弟小组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对于第二小组对德国结盟扩张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思考也很佩服。我们小组有一道题目,来考考大家的变通能力,题目中的“三对矛盾”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但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也能略知一二,大家一起来试试。
投影第一组题目:一战前列强的矛盾主要有三对,一是德国与法国由于历史遗留的领土和赔款问题,矛盾激烈,德国想笼络俄国一起对付法国,但俄国提出了异议,这便是( )国和( )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国与奥匈在巴尔干问题上矛盾突出,德国支持奥匈帝国,这就是( )国和( )帝国之间的矛盾;三是英国和德国在争夺商品市场和殖民地上的矛盾尖锐,于是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上题括号中依次填德、法、俄、奥匈)
投影第二组题目:1879年,德、奥缔结了针对( )国的军事同盟条约;后来,意大利同法国在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德国又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形成了“三国同盟”。1892年,俄国与( )国签订秘密军事协定;1904年和1907年,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签订了军事协定,最终形成了“三国协约”。
(上题括号中依次填俄、法)(由感兴趣的同学举手回答,教师适当给予鼓励)教师出面提问:在三国同盟中,哪一个国家起主要作用?三国为什么要签订同盟条约?(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一国主导”的课目中心词)
教师投影出重点矛盾关系:德―法,奥―俄,英―德 ,德奥意―英法俄 。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沙皇,面对与德、奥的矛盾冲突,该怎么办?是与其他国家结盟,还是单独与军事同盟集团抗衡?(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地图说明俄国的地理位置和利害关系,理解俄法协约)
教师插话:英国是最后加入三国协约的,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给大家讲讲这一段历史的原委?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强调两点:(1)英国实行“光荣孤立”政策的原因;(2)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改变。这些内容在书中有比较详尽的叙述,建议大家下去再看一看。
教师投影出下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上图所反映的核心信息吗?
生:示意图反映了本课的最后一目“火星四溅的巴尔干半岛”。老师,除了书本上的解释以外,您能帮助提供一些资料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小资料与“每课一得”来认识这一问题)
教师投影资料,为学生提供帮助:(1)《巴尔干半岛示意图》;(2)认识巴尔干半岛的位置特点;(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4)两大军事集团染指巴尔干半岛。
尝试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场景
由三个学习小组中推选的六名同学分别扮演德、奥、意、英、法、俄六国的代表,表演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再现历史的纷争。通过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参与意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教师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解决遗留问题,学生助手小结
(教师投影出本课主要线索)
(学生根据投影出的提纲,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提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如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课堂时间不允许,可在课后通过求助老师或同学重点解决)
小助手小结本课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为了能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列强纷纷结成联盟。德国为了对付法国、俄国,拉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法国、俄国为保障自身安全也很快结盟;由于英国和德国矛盾的日益尖锐,英国又与法国、俄国分别结盟,最终形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同学们,我小结得对吗?
教师:小结得比较完善,谢谢你的合作,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布置课后活动,拓展延伸思维
统一作业:(1)完成课后自我测评题;(2)预习下一课内容,编写学案。
提高作业(要求力所能及的同学做):分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对世界和平的危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