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资源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圈、水圈和土圈,是我们必须保护和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就以土圈为中心,以垃圾处理为核心进行化学与环境的教育及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活中每天都有垃圾产生,这是人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如何看待垃圾,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和自然资源,垃圾问题解决好了,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保护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提高对垃圾资源的认识,是有效利用再生资源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
本章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主题,介绍了大气质量、污水处理和实现垃圾的资源化等过程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在“保护好我们的环境”部分已经对这三种主要的污染来源及其危害有所介绍,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其危害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治理污染的方法与原理,使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判断与解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体会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介绍了垃圾处理和白色污染两个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垃圾处理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白色污染的含义、危害、种类及处理方法。教材介绍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以及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处理方法的利与弊。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并富有责任心的生活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到环卫部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进行走访参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的技能和探究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化学学习,对于学习物质的一般方法及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垃圾的相关内容也有所了解。以 6人一小组搜集相关资料,看书学习垃圾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了解垃圾是很好的资源。
四、教学目标设计
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学会垃圾分类,了解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
②从分析垃圾的成分构成,知道固体垃圾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高分子化合物,了解将高分子分解为小分子的方法,实现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循环再生”;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自觉在设计实验时关注避免污染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情况,能够发现和提出对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等有价值的化学问题,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垃圾处理,了解垃圾无害化处理,以保证土壤和水源不被污染。
2.发展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理解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实验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每天垃圾产生记录,知道怎样减少垃圾的产生,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章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主题,因而了解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和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其危害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治理污染的方法与原理,使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判断与解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体会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引言】请同学们观看图片,思考垃圾问题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系,垃圾的乱扔、乱放不仅造成污染,而且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垃圾问题与我们有关吗?
教学环节2 请同学们汇报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明确垃圾问题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明确分类、回收的重要性。 【提出任务】1.请一位同学展示自己一周扔掉垃圾的记录表。 2.请班长汇报一周全班扔掉的垃圾,并分类。 3.一组同学汇报预习的第二问题,了解北京市一天的垃圾产生量以及年清运量;了解北京市垃圾的主要构成。
教学环节3 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 根据垃圾的构成,学习垃圾的处理办法。 【提问】从同学的汇报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垃圾的构成思考垃圾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对北京市垃圾处理提出你的看法,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讨论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方法? 【演示实验】塑料的溶解和燃烧
教学环节4 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作为地球人,为了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我们可以做什么?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学生记录自己最近7天每天扔掉的垃圾,并填表。同时调查北京市每天产生垃圾量,以及垃圾的主要类别,查找资料,了解北京市垃圾处理方法。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①请同学们思考垃圾问题与我们有关吗?
目的是由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新课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②同学根据记录讨论:如何实现垃圾分类,同学们认为你扔掉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你认为垃圾分类有必要吗?
知道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学会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
③请同学们谈谈,作为地球人,为了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我们可以做什么?
目的是养成和培养学生少扔垃圾,垃圾要分类和回收,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可持续发展意识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如校内其他学科资源、学校周边的博物馆、公园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请具体列出开发的各种资源及如何利用的简要思路
网上资源:从固废网上了解我国垃圾资源化的现状,以及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办法。
从小区和学校垃圾桶的设置,看垃圾资源化的公民意识。
5.教学过程描述
课堂教学阶段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环节1 从学生课前预习活动中,提出问题,展示图片,创设情景,引入主题,引发同学对垃圾、环境问题的关注。 环节2 请同学们汇报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明确垃圾问题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明确分类、回收的重要性。 环节3 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 环节4 根据垃圾的构成,学习垃圾的处理办法。学生讨论用化学的方法对垃圾进行综合治理,如“白色污染”塑料的降解方法。 实验探究:废牙刷柄的热分解和分解产物的研究。 分析电池的构成,讨论可回收的成分。 环节5 从垃圾的分类、垃圾处理的方法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学生进行小结,并提出保护我们的气圈、水圈和土圈,我们应该做什么? 展示图片 【引言】请同学们观看图片,思考垃圾问题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系,垃圾的乱扔、乱放不仅造成污染,而且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垃圾问题与我们有关吗? 【提出任务】1.请一位同学展示自己一周扔掉垃圾的记录表。 2.请班长汇报一周全班扔掉的垃圾,并分类。 3.一组同学汇报预习的第二问题,了解北京市一天的垃圾产生量以及年清运量;了解北京市垃圾的主要构成。 【提问】同学根据记录讨论:如何实现垃圾分类,同学们认为你扔掉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你认为垃圾分类有必要吗?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记录,对自己扔掉的垃圾分类,根据展示全班和北京市的垃圾量和垃圾构成,学生学习垃圾的正确分类。 讨论看书,书 P99垃圾分类方法 【提问】从同学的汇报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垃圾的构成思考垃圾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对北京市垃圾处理提出你的看法,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讨论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方法? 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方法,请同学们看演示实验:塑料的溶解和燃烧。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请同学们谈谈,作为地球人,为了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我们可以做什么? 观看、思考 聆听 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准备思考? 同学们认真观看并聆听思考。 同学思考并交流讨 (1)垃圾可以按照什么方式分类; (2)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提出分类的重要性,并提出垃圾是宝贵的资源,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防止污染,垃圾必须进行分类,并按照分类,进行回收、综合利用。 讨论思考垃圾的处理方法,提出综合利用的方法,特别提出“白色污染”如何防治的方法。 学生观察实验,说出现象,并指出用焚烧的方法带来的利与弊。 本节课我的收获 感叹 认识到垃圾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关系到社会、国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知道垃圾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明确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扔掉的垃圾记录,能够回答出垃圾可分为纸类、玻璃类、塑料类等。 知道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学会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 年清运量很大,会浪费很多资源。 可回收资源丰富,认识到垃圾回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垃圾资源化。 学会和知道用化学的方法对垃圾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 有责任意识 养成和培养学生少扔垃圾,垃圾要分类和回收,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可持续发展意识
课后延伸 内容 方式与要求 预期效果
作业 社会调查:你生活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写出调查报告 通过调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尊重自然,爱护地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在课堂中学生积极踊跃地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落实相关的知识。同时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将学习延续下去。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公民意识。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将知识赋予实际应用的情境中进行,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
七、教学反思
本课题通过认识垃圾是宝贵的资源、以及对垃圾处理方法的介绍,对垃圾分类进行讨论,学会垃圾分类,了解垃圾资源的再生利用,理解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所设计的化学知识和方法,了解垃圾综合利用的途径,知道怎样减少垃圾的产生,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的实施中,通过学生对7天丢弃垃圾的记录;调查北京市每天产生垃圾量,以及垃圾的主要类别;查找资料,了解北京市垃圾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尊重自然,爱护地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在教学中,学生观察实验,说出现象,并指出用焚烧的方法带来的利与弊,体味化学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