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测试一些物质的pH。
2.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较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
3.让学生自主测试,拓展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不同生长时期的水果和蔬菜pH是否相同,建议测不同生长时期番茄的pH进行了解。
2.观察头发光泽需要哪些条件,建议增强光线和利用放大镜观察。
3.头发耐拉力,用手拉能否准确感知?建议用测力计去测更科学。为使测出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可引导学生取几次的平均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先请同学们将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等会观察。
师:再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回答,我们从书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溶液的pH<7显酸性,pH>7显碱性,pH=7显中性。
生2: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点评: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做主持,本身就是对能力的训练,把讲台让给学生,同学们相互理解与支持,合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行为和表达更具有学生自身的特点。但主持人和同学们是处于同一知识平台,随时需要老师的指点,老师在课前要帮助主持人理好提纲。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用pH试纸来测一些物质的pH。今天的主持人为A(男)同学和B(女)同学。(主持人上台)
A:说是主持,我们会和同学们一样,也要做实验,我们一起做,一起讨论。
B:各组还要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做得最好。(两位主持人在讲台上做)
学生分组实验:测稀硫酸、稀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pH。(老师在黑板上画表)
(学生自由上台在黑板上板书实验结果)
组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B
稀硫酸 1 1 1 1 1 1 1 1 1 1.5 1 1 1
稀盐酸 2 2 2 2 2 2 2 2 2 2.5 2 2 2
氢氧化钠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2.5 13 13 13
水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A:有11个组的数据都一样,请问第十组的数据为什么有差别呢?
第十组同学:我们是按照要求做的,所得出的就是这个数据。
B:你们坚持这个结论吗?
第十组同学:坚持,我们同组同学刚才讨论过,可能是我们所测的液体和大家的不同。
A:是不是这回事,这可要问老师了。
师:我要向第十组同学表示钦佩,这组的液体和大家的确实不同,我向其中多加了水。他们做学问能置疑,能尊重事实。我们要向他们表示祝贺(鼓掌)。
点评:测pH的实验操作并不难,如果用灌输的方法,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可是以上对方法的体验和对问题的探究,学生乐学,印象深刻。学生容易做的就更要让学生自己做,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是抓住机会,让学生易快乐的地方更快乐,把学习这种劳动变成乐事。
B:这个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同是某一种液体,浓度不同,pH不同。即同一物质的溶液因浓度变化pH也会发生变化,酸变稀了则pH上升,酸性减弱。碱变稀了,则pH下降,碱性减弱。
A:这个解释让我们明确了更多的知识。再请第十组同学说一下,你们得出稀盐酸的pH为1.5是怎么回事?
第十组代表:在测的时候,我们发现pH试纸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就取了中间值。
B:那就是说是想象出的一种颜色了,颜色是能想象出来的吗?
第十组代表:好像又不能。
生1:既然不能,那么用最接近的颜色反而更准确了。
生2:说明用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量。
生3:书上说,用pH试纸测是最简单的方法,我知道医生给人看病时也常用pH试纸,而给人治病,应该是要求很高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冷场)
A:老师,请您回答。
师:这就如托盘天平也是粗略地称量,大多数情况,所得到的值已足够达到要求。现在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把已用过的pH试纸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一下有没有变化。
生1:和先测的值比较,有变化。
生2:说明时间长了pH试纸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生3:要求我们在测pH时,把液体滴在pH试纸上后,要立即与比色卡比较,才能反映出液体的pH。
师:请同学们任取一种刚测过pH的液体,放在小烧杯中,用pH试纸放在里面看看。
生1:液体变颜色了。
生2:取出试纸读数,液体的pH与我们刚才的数据有区别。
A:我和小B同学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那这说明了什么?
生1:这个纸不是普通的纸,是pH试纸(笑声,谁不知道),我是说上面有药。
生2:对,就跟我们的衣服上沾上污物,放入水中,污物会扩散到水中一样。
生3:如果把pH试纸直接放入药品里,药品可就被污染了,并且也测不准。
B:同学们观察和分析得很好,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你们真棒。
点评:及时归纳与总结。
A:现在我们归纳一下用pH试纸测pH的方法。
B:还有,在测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老师边听边板书)
方法 注意事项(主要原因)
1.用玻璃棒取液滴在pH试纸上 不能把纸放在试剂瓶里(防止污染药品)
2.立即读数 准确读数(时间一长,pH试纸会变色)
3.取整数值 更符合实际
4.酸的pH<7,碱的pH>7,中性的pH=7 对书本知识进行了验证
点评:在测之前先做猜想,是探究的要素,生活中的经验,被科学实验予以验证。
A:现在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我们的桌面上老师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物品,在测之前,先按你们的经验,把你们认为是酸性的摆放在左边,中性的摆放在中间,碱性的摆放在右边,不能确定的放在旁边,请老师到各组去看看。
(学生讨论,摆放→老师检查,汇报给主持人:摆得不错)。
B:老师认为我们和大家的摆得都不错,可我还想知道你们这样摆放的道理和我们的是否一样。
生1:我们吃的有酸味的就是酸性,听大人们讲,有涩味的就显碱性,以前人们用草木灰水来洗衣服,我想草木灰显碱性。
生2:听妈妈讲,做米糕要用石灰,有时米糕有涩味,所以石灰水显碱性,造纸厂也用了石灰,所以造纸废水也显碱性。
生3:我是看了教材后摆放的,图上没有的则是凭经验和感觉分的,比如纯碱溶液不就是碱性吗,食堂就常用碱水洗油污。
A:现在,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测一下我们桌面上物品的pH,看看我们的经验对不对。
B:做好后,请各组派代表,把结果送上来让我们比较一下。
(学生测试,各组代表公布测试结果)
A:同学们的结果比较一致,就是西红柿的结果不大相同,是什么原因呢?
生1:大家看,我们的西红柿的颜色不同。
生2:我们的西红柿是青的,是没有长大的,它是pH大于7。
生3:对,没有成熟的西红柿有的有涩味,今天清楚了,原来显碱性。
生4:在不同的生长期,西红柿的酸碱度不同。
生5:我有疑问,同学们测的西红柿的pH不一定就是这个值,因为它的汁液的颜色与pH试纸上的显色差不多,说不定pH试纸的颜色是汁液的颜色。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有严谨的思维,老师都还没想到呢!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讨论、设计、重做(想到的方法有:用滤纸、棉布等过滤,用活性炭吸附等)。
点评:应当为学生欢呼,这就是科学的素质,这就是创新的能力。
B:我和A同学,想知道更多物品的pH,准备向老师要几张pH试纸回家做一做。
大部分学生:我也要。
老师:好,每人另发几张。(提示:课本有比色卡)
A:那我代表同学们谢谢老师了,同学们可要认真做哟。到校后,我们还要好好地交流。另外,我刚才看到,第十一组的同学把一张分成了几小张,这是个节约的好方法,我们还要看谁测的物品多。
B:大家准备测些什么呢?
点评:学以致用,课内外衔接。
生1:我想测我家鱼塘的水,进行科学养鱼。
生2:我想测雨水,了解我们这里空气的质量。
生3:我想测土壤,让农民增产。
生4:我想测厨房中的物质,让生活更健康。
……
B:同学们要测的东西还真不少呀,测了之后,我们再好好地交流吧。
A:现在,我们一起看书。(学生自学)
B:我们刚才看了书,了解了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可要记牢。
A:请大家把放在不同pH的溶液里的头发取出来。
生1:我们觉得用手拉头发很不好掌握。
B:我们能不能再想出一些方法来测呢?利用实验台上的工具,请同学们再设计、再实验。
点评:对数据进行分析,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老师有意用一组不同浓度的溶液,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明白,物质浓度不同,其pH不同。通过怎样操作和读数的讨论,有效地弄清了学科知识,并且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探究要尊重事实这个基本观点。课堂中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做,让学生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自主理念,如让学生先摆后测,这样处理,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常识。通过对操作方法的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和设计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像把一张纸分成几张小纸(节约),用放大镜观察头发,用测力计测拉断所需要的力,用手触摸头发的表面确定粗糙程度等等,这些教科书中没有的东西,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因为这节课的难度不大,让学生做主持,同学之间有更强的亲和力,课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老师的组织、引导、帮助的角色到位。整个课堂活跃而不失严谨,开放而不失章法。
生1:我们发现观察一根头发的光泽有点难,观察一束头发,能够发现差异,并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pH=1和pH=13时,头发受损最大。
生2:用手触摸,能感受到浸入到pH=1和pH=13里的头发确实变得粗糙了。
生3:用弹簧测力计更能准确地测出拉断的难易程度。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决定用双股套在弹簧秤的勾上,另一端用镊子夹紧并绕几圈,再均匀用力,直到拉断。怕数据不准,我们还取了几次的平均值。这是我们组所测的数据。(展示数据)
pH=1 pH=4 pH=7 pH=10 pH=13
拉力(N) 2.2 2.8 3.4 2.5 2.0
生4:你们真会想办法,我要提醒的是做实验的头发要一样,否则,就没有科学性。
生5:看来,在碱性环境下头发更易损伤,我们以后洗发时要多用水清洗几次。
生6:我们还要注意洗发液的质量,毕竟是件“顶上功夫”呢。
A:头发还是不易腐蚀的东西,我曾发现一只死老鼠,肉都烂了,可它的毛还是好好的,酸或碱对头发就有这样的损坏,何况其他了。
B:那个可怕的鸡爪实验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A:大家今后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头发,可以向理发师请教。
B:以后我们可要像关注食物是否有毒一样,关注物质的酸碱性了。
A:请大家总结我们这堂课的所得,并整理好笔记。
B:还请同学们将实验台收拾整理好。
AB:谢谢大家的合作。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知道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醋酸等,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性质,例如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氧化物的反应等。也已经学习了常见的碱,知道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等,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性质,例如与,氧化物的反应。那请同学们想一下,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吗?如果能,发生的是什么反应?(学生肯定回答“中和反应”)
(二)导入新课
那么什么是中和反应?这个化学反应又会有什么特点?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一起探究。
(三)实验探究一:
1.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加入盐酸后红色褪为无色,观察现象并归纳出结论。
2.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回答成果。
HCl+NaOH==NaCl+H2O
这里如果换成其他的酸或许碱时其反应如:(教师讲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H2SO4+Ca(OH)2==CaSO4+2H2O
2HCl+Ca(OH)2== CaCl2+2H2O
(四)仔细观察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化学方程式在生成物上有什么返现?
学生交流并回答:特点一,有水生成;特点二,生成既不是酸又不是碱的另一种化合物。(追问:这一类化合物有什么特点呢?)
(五)循序渐进
由以上得出盐的定义。
教师归纳:能够在水溶液中离解出金属阳离子和酸阴离子的物质叫盐。(学生交流:我们平日所说的调味品盐与化学上的盐是一回事吗?)
(六)继续推进
由学生观察并交流出这些反应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归纳出中和反应的定义。中和反应的四种物质已明确定位。
酸+碱==盐+水
(学生交流: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吗?)
(七)突破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HCl+NaOH ==NaCl+H2O
(八)峰回路转
教师总结归纳:提出疑问,中和反应在实际运用中有什么应用呢?
1.农业上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工业上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生活中用于医疗。
……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