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B)(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B)(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9 18:55:37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行动中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见,亚

高一语文试题(B)
认为“
具有普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发生的
处不在
、现代文阅读(35分)
趋势。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遍必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史学
材料一:
前后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
的特定
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
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

事。
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
实性
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
出事
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
进行
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
构和
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
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
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
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 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
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
这不是一个矛盾么 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
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
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
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國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
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
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
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
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
高一语文试题(B)第1页(共8页)高一语文试题(B)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A(“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
2.(3 分)C(A 项“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错,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
B 项“从模仿入手”与“具有创造意识”是“创作出见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D 项“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错,如哲学也能揭示出
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但哲学不是文艺)
3.(3 分)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
追求更高的真实。A 项是说诗歌的语言要真实淳朴;B 项强调创造的重要性;C 项强调真
实的重要性)
4.①例证法:选用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和李白等典型事例,增强了说服力,有力论证了模
仿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②类比论证:将“艺术家从模仿入手”与“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
作比较,论证了艺术创作从模仿入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③引证: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关于诗歌创作中“似”与“不似”的言论,深刻论证了
艺术创作中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4 分。每点 2 分,其中论证方法 1 分,分析 1 分。其它答案,只要合理酌情赋分)
5.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
真实。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太似媚俗,有照搬之嫌,不似欺世,有否曲现实之嫌。如果简
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歪曲客观现实。
③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6 分。每点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3 分)D(“说明柔和的绿色,能使人心地变得柔软”错。“绿色”是女儿心血和汗水的
结晶,是女儿的辛勤劳动结果感动了母亲,让她原谅了“你”)
7.(3 分)C(“不仅引起对‘你’的叙述”错。文中倒数第二段中的这句话出现在叙述之后,
不具有引起叙述的作用)
8.运用排比句,凸显主人公在新疆植树的艰难,增强了作者对主人公执着追求精神的敬佩之
情。(4 分。修辞手法 2 分,表达效果 2 分)
9.①拉近作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②产生心灵共鸣,调
动读者感情,并将其融入文本中去,易于展开心灵深处的倾诉。③便于抒情,便于对话,
增强感染力,便于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佩和颂扬之情。(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分)C(卜:推测)
11.(3分)D(原文标点: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高一语文答案(B)第 1 页(共 3 页)
12.(3分)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错。原文中仅是暗示)
13.(1)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
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4分。“贤”“寤”“安”各1分,句意
通顺1分)
(2)(那个人)就是陛下最信任的,在朝廷(您身边)与您谋划大事,掌握任用天下之士
大权的人。(4分。“图”“帷幄”“进退”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借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让元帝明白国家出现危机是因为君王任用奸佞之人;②借用《春
秋》的记载又让元帝明白自己即位以来国家出现了危机;③用委婉晓谕的方式让元帝自己
明白所重用的石显就是奸佞之人。(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C(“透露着作者对它的鄙夷”错。颈联流露出作者对松树的怜惜之情)
16.①表达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②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
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③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得不到重用这
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④以及对现实有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6 分。每点 2 分,其中分析 1 分,情感 1 分。答出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别时茫茫江浸月 绕船月明江水寒
(3)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6 分。每空 1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D(无与伦比: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
都有。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与时
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
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深入
人心:指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19.(3分)B(AC结构混乱,后两个分句分别加“从……里”;CD搭配不当,“见证”改为
“感受”;D语序不当,“沧桑的历史”改为“历史的沧桑”)
20.①原句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强调人们踏入西安城如同进入博物
馆的震撼之态。②原句使用“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等修辞语,更突出强调了西安城深厚
的历史和文化气息。③原句为整句,与上下文句式更吻合,语体风格一致。(5分。答出
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①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 ②仅靠视听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③因此得到了他们的
由衷认可(6 分,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制作规模空前 ②各方面配置水准高 ③具有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 ④以真情打动观众
(能与观众产生高度共鸣)(3 分。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参照 2021 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 45 分为基准分。
高一语文答案(B)第 2 页(共 3 页)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中书令石显独揽大权,石显的好友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联合执政。京房曾经在闲暇时
进见皇上,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导致国家出现危机?他们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元帝说:“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巧言谄媚之人。”京房又问:“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们,
还是认为贤能才用他们?”元帝回答说:“是认为他们贤能。”京房说:“可是,现在为什么
我们却知道他们不是贤能呢?”元帝说:“根据当时局势混乱,君王身处险境便可以知道。”
京房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任用贤能时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时国家必定混乱,这是
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为什么幽王、厉王不觉悟而另外任用贤能,为什么终究要任用奸佞以致
后来陷入困境?”元帝说:“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
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
也曾经知道周幽王、周厉王的故事,并讥笑过他们;可是,齐桓公任用竖刁,秦二世任用赵高,
以致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遍野,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测验自己的行为而觉
悟到用人的不当?”元帝说:“只有有道之人,才能依据往事而预测将来。”京房于是脱下官
帽,叩头跪拜说:“《春秋》一书,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天变灾难,用来给后世君王看。而
今陛下登极以来,出现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大地震动,天落陨石,夏季降霜,
冬季响雷,盗贼制伏不住,受过刑罚的人充满街市,《春秋》所记载的灾异,已经俱备。陛下
看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元帝说:“已经很乱,这还用问?”京房说:“陛下现在任用的
是些什么人?”元帝说:“然而幸运的是现在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朝政的昏
乱责任不在他。”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看现在,犹如
现在看古代。”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京房回答说:“陛下自己应
该知道。”元帝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里还会用他?”京房说:“就是陛下最信任、
跟他在宫廷之中共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京房所指的是石显,元帝也知道,他对
京房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京房告退,后来汉元帝还是不能让石显退职。
臣司马光曰: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则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又从何入手呢?观察京房对元
帝的劝导,可以说是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透彻了,而最终仍不能使元帝觉悟,可悲啊!《诗经》
说:“我教导你是那么的恳切细致,而你却漫不经心,听不进去。”这说的就是汉元帝啊!
高一语文答案(B)第 3 页(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