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的形成 精品课件(共45页PPT,内嵌视频)+跟踪训练+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土壤的形成 精品课件(共45页PPT,内嵌视频)+跟踪训练+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9 15:04: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 土壤的形成 跟踪训练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
①农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层变薄 ③土壤透气性弱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B.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吸收养分
C.犁底层结构紧实,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D.犁底层结构紧实,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渗
3.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4.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5.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7.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0.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11.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图1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图2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1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由各种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能生长植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指陆地的疏松表层 B.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C.质地疏松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D.有机质多的土壤,就是好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
15.有关土壤肥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
B.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所含有机质的多少
C.一些土壤有肥力,一些土壤没有肥力
D.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黄壤虽与红城同一纬度,但更喜欢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海南岛自然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
(2)分析燥红土形成的主要原因。
(3)据上图指出海南岛最肥沃的土壤类型并简述其肥沃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 土壤的形成 跟踪训练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
①农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层变薄 ③土壤透气性弱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B.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吸收养分
C.犁底层结构紧实,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D.犁底层结构紧实,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渗
3.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答案】1.B 2.D 3.A
【解析】1.根据材料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作物根系不易穿过犁底层,根系较浅,抗倒伏能力较差,所以农作物易倒伏,①符合题意;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常年浅翻作业会加厚犁底层,②错误;由材料可知犁底层十分紧实,所以土壤透气性弱,对农业生产不利,③符合题意;犁底层十分紧实土壤水分不易下渗,表土水分会增加,④说法错误。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所以选B。
2.题干中指出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所以耕作层不会加厚,AB错误;犁底层结构紧实,可减少水分下渗,并不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3.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气候干旱,风力大,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表土侵蚀,A正确;从题中并不能判断是人力耕作还是机耕,B错误;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且西北地区劳动力并不短缺,C错误;犁底层的形成主要是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形成,虽然西北地区降水少,但灌溉同样也会使黏粒随水向下沉积,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犁底层的存在会阻碍作物根系向下生长,作物更易倒伏;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会阻碍土壤水分下渗。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4.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5.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答案】4.A 5.C
【解析】4.选项中四种土壤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南方丘陵地区、南方水稻种植区和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枯枝落叶,高温多雨的气候会快速分解和淋失有机质,故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植被覆盖率和气候有关。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都较高,土壤有机质来源较多,但南方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不如东北地区多。故BC错,A正确;干旱严寒地区植被较少,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含量少,D错。所以本题选A。
5.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从而排除A、B选项。题中指出“年幼”土壤,主要指土壤发育的初期,土壤中的养分较少,肥力较低。高等植物的生长要求的肥力条件较高,难以在岩石表面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长对养分要求较不高,岩石表面及风化物中,只有少量的营养物质,只能满足苔藓类生物生长的需要,苔藓类的生物活动不仅会促进岩石的风化,还可以为成土母质提供一定的有机质,促进土壤向成熟方向发展,所以在岩石表面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的出现是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高等植物的生长,是成熟土壤形成的标志,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C。
【点睛】成土过程实质上是土壤肥力形成的过程。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7.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6.C 7.B 8.A
【解析】6.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关系不大,A错误;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成土生物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所以选C。
7.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地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④正确,所以选B。
8.温度高和降水量大有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风化作用明显,风化壳最厚,A正确;热带荒漠地区,热量条件好,但全年干旱,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小,B错误;温带草原地区,热量条件较差,降水少,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较小,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降水较少,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小,D错误。所以选A。
【点睛】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地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0.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11.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9.B 10.B 11.C
【解析】9.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误;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C错误;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D错误;故选B。
10.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AC错误;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B正确;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D错误;故选B。
1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与生物,C正确;地形、地质、岩石、成土母质等对有机质含量高低的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图1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图2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1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12.C 13.A
【解析】12.材料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结合图2图表信息可知,黑土厚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为人类过度开垦、不合理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所引起,C符合题意;微生物分解活跃不会导致黑土厚度变薄,A错误;东北地区纬度高病虫害较少,加之黑土肥沃,农药化肥使用较少,不会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B错误;城市化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不会导致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D错误;故选C。
13.实现秸秆还田能有效恢复土壤肥力,免耕、少耕和休耕有效降低了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地肥力下降,A正确;发展畜牧业所需要的的牧草饲料等种植也将导致土地肥力下降,B错误;植树造林,减免大风对黑土的侵蚀,但无法恢复肥力,且未照顾经济效益,C错误;完善水利设施不能恢复土壤肥力,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肥力恢复方式一般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休耕和轮作等方式。
土壤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由各种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能生长植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指陆地的疏松表层 B.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C.质地疏松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D.有机质多的土壤,就是好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
15.有关土壤肥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
B.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所含有机质的多少
C.一些土壤有肥力,一些土壤没有肥力
D.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答案】14.B 15.D
【解析】14.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A错;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B正确,C错;土壤好坏不仅与有机质含量有关,还与水分和热量条件等有关,D错。故选B。
15.土壤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肥力,而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肥力不但包括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还包括水和空气等);合理的耕作,可不断改良土壤,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故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黄壤虽与红城同一纬度,但更喜欢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海南岛自然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
(2)分析燥红土形成的主要原因。
(3)据上图指出海南岛最肥沃的土壤类型并简述其肥沃的原因。
【答案】(1)砖红壤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赤红壤面积次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燥红土分布在西南沿海地区。
(2)燥红土分布在西南部,该地位于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干热区域有利于燥红土形成。
(3)类型:水稻土。原因:水稻土是人工土壤,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人工熟化和培肥而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所以是海南岛各类土壤中最肥沃的土壤。
【解析】本题以我国海南岛的土壤发育情况为背景,主要考查土壤特征及其原因,难度一般。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
(1)根据材料中左图的图例及分布可看出,海南岛砖红壤的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岛屿的北部、东部及东南部;赤红壤的分布面积次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中间位置,为山地地区;燥红土分布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地区。
(2)根据材料信息,“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可知,燥红土形成于炎热干燥的环境。根据上题可知,燥红土分布在岛屿西南部,从材料中的右图可明显看出,该岛西南部年降水量低于其他区域,是因为海南岛的西南部位于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降水少,气温高;再加上纬度低,气温高,形成干热区域有利于燥红土形成。
(3)从材料中的左图有各类土壤的分布,水稻土是人工培育形成的土壤,而其他土壤为自然土壤,水稻土因人类长期种植水稻,进行耕作培育,增加有机肥等投入,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所以是海南岛各类土壤中最肥沃的土壤类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CONTENT
目录
01
新课导入
02
新知讲授
03
课堂小结
04
随堂小练




视频导入:地形的形成过程




1.地处群山环绕的山间盆地中,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受流水作用的影响,山上的硒被带至山间盆地沉积下来,形成富硒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从而吸引人们居住。
2.形成:山上的岩石富含硒,受流水作用的影响,山上的硒被带至山间盆地沉积下来,形成富硒土。影响因素:岩石、气候、生物、地形、流水作用,人类活动等。
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作用
组成
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 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01
成土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生物
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影响土壤质地:
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
影响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
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砂土
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与耕作。
粒径小
粒径大
土壤与成土母质
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土壤与气候
生物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与生物
地形
地形对土壤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与地形
时间
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合理的改造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改造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耕耘
灌溉
收获
施肥
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土壤与人类活动
1.不完全正确。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土壤层较厚,但热带荒漠地区因为植被少,降水少,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较薄;温带湿润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发育的土壤层较厚;干旱和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薄。
2.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1)例1: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东北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为土壤发育提供了有机质;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肥沃。
例2:我国江南丘陵的红壤。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降水较多,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中矿物养分含量少,土壤贫瘠。
(2)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拓展】土壤的改良措施
 (1)轮作换茬;
(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使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
(5)科学施肥;
(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旱耐碱的作物。
【拓展】土壤保护的措施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土壤的污染;
(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常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02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形态特征各异,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构成。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有机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森林土壤剖面图
淋溶层
淀积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森林土壤剖面图
母质层
母岩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森林土壤剖面图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图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1)黄壤和赤红壤分布于中南部山地,砖红壤大致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区,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狭窄的沿海平原,北部和东部河流沿岸有水稻土的分布。
(2)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海南岛西南部降水少,气候干热,所以发育了燥红土。
(3)结合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可知,黄壤和赤红壤主要分布于中部的山地,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所以发育了亚热带的土壤。
(1)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泥岩地区的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浆,透水性差,培地茅具有茂密的根系,可增加雨季时地表水的下渗量;旱季时又可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利于果树的生长。




土壤
观察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质地
成土母质
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土壤形成的动力条件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发育的程度
土壤发育的进程
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土壤颜色
土壤剖面构造
对不能满足耕地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人类活动
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
常用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




【答案】(1)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用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3)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造成大量废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