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9 19:1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文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
C.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与时俱进。
D.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判地继承。
B.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
C.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
D.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仙人掌
欧·亨利
一般而言,消沉的人最容易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而一个人能在脱手套这会儿功夫重温一下求婚的整个过程也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
特里斯戴尔伫立在他单身公寓的桌子旁,做的正是此事。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陶罐,里面栽着一株形状奇特的绿色植物。它属于仙人掌的一种,长长的叶子宛如触手一般,微风拂来,不停地摇曳,似乎在向人招手致意。
特里斯戴尔慢慢地脱着手套,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令人揪心的一幕仍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教堂里那一簇簇鲜花的芳香,丝丝缕缕,依稀可闻;宾客们彬彬有礼的低声交谈言犹在耳;而牧师那拖长语调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挥之不去。它宣告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合了!
这沉重的一击让他陷入绝望,但他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她,又是怎么失去的。他突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以前从未正视过的东西——一个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纯粹的、真实的自我。他看到,以前穿在他身上那虚伪自负的华丽外衣如今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他看到,当她缓缓走过教堂的过道,走向圣坛,当那个男人牵着她的手时,她抬起头来凝望着新郎,目光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安详。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遗忘了。这种目光,他也曾领略过,其中的意味,他自然心领神会。他的自负已经崩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
可是,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件又在他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起来。
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那天晚上,他把她请到自己的住处,向她炫耀自己非凡的经历。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卷曲,容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得那么多?”
唉,卡拉瑟斯真是个白痴。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毫无疑问,他为此感到过内疚。卡拉瑟斯是他的一位崇拜者,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特里斯戴尔所谓的博学多才传得神乎其神。
哎呀,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
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可是,出于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明天,我会给你答复的。”她说。于是,他,这位宽容而自信的胜利者,微笑地答应再等她一天。第二天,他在房间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回音。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
两天后,他们在一个晚宴上碰面了。一阵寒暄过后,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他的过错在哪儿?该怪谁呢?此时此刻,谦卑的他在自负的废墟中寻找答案,假如……
公寓房间里,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把他又拉回到现实之中:
“你的白兰地可不怎么样。”这位偶然来访的朋友走到他身边,“哪一天到潘塔看我,尝尝老加西亚走私过来的那玩意儿。嘿,这儿还有一位老相识呢!特里斯戴尔,你从哪儿弄来的这盆仙人掌?”
“一个朋友送的礼物。”特里斯戴尔说道,“知道是什么品种吗?”
“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热带仙人掌,在潘塔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喏,这上面挂着西班牙语标签呢。”
特里斯戴尔笑了笑:“标签上写的是西班牙语吗?”
“是的。当地人想象,这种仙人掌的叶子是在向人伸手招唤,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选自《英语世界》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始部分写主人公特里斯戴尔站在房间里回忆往事,结尾部分又回到眼前,中间部分通过叙述往事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
B. 小说第二段中对仙人掌描写,既是展示特里斯戴尔房间的环境,也是对小说题目的照应,更为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揭开悬念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C. 小说中的“她”内心已经接受了特里斯戴尔的求婚,却出于羞涩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D. 卡拉瑟斯崇拜特里斯戴尔、把他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8.本篇小说结尾设计独具匠心,不同凡响。请对小说结尾的妙处进行赏析。(6分)
9.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C.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古代官员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地说这是他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诗人态度很镇定。
B.三四两句用典,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和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 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诗人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中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但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修辞,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而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需要再凭借外物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民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在民间社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至今的口头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与生产智慧的总结,而且是民族精神与优秀道德的重要 。
社会的发展仅有经济的推动远远不够,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民族精神以及这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也是 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他们通过一个个故事在普及历史知识,讲述中华传统的同时,也在继承古代“高台教化”传统的基础上,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表达着自己的爱憎,教化着底层民众, 着文明世风,践行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使命。故艺谚一直有“说书唱戏劝人方”“一世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的说法。在民间社会中,一个民族的精神与优秀的传统道德,正是通过一则则民间传说故事,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
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间文学可以通过与书面文学相比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表现 维持 浸润 代际传承
B.体现 维持 濡染 世代交替
C.体现 维系 濡染 代际传承
D.表现 维系 浸润 世代交替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的重要角色。
B.而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角色的,正是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和我们的民间故事家。
C.而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重要角色的,正是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
D.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被人们认为是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的角色。
19.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B.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渗入底层社会,从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C.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民间文学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D.与书面文学相比,民间文学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渗入底层社会,从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20.下面是某中学学生写给钟南山院士的一封信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尊敬的钟南山院士:
您好!新冠病毒的肆虐,搞乱了全国人民的正常生活。您奉劝别人尽量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逆流而行”,跑到了抗击疫情第一线。您是全国人民永远敬佩的英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韩家村发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隋王韶家族墓园。该墓园由方形围沟和7座墓葬组成,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王韶墓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出土各类随葬品67件(组)。据悉,隋王韶家族墓园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墓主身份明确,出土物较为丰富,为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员的埋葬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奋力追赶的时期,需要努力奋斗,没有资格过于悠闲。就个人而言,身处一个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物质激增的时代,如果不忙着追求,可能就意味着机会的丧失、财富的流失、美好生活的缺失。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一个人“忙”很容易陷入“盲”,一个人“盲”肯定会更“忙”,“忙”中生乱,乱中变“盲”。
对此,作为高中生的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应信息在第一段,由“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此项表述正确。B。对应信息在第二段,由“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对应信息在第三段,由“‘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可知此项表述正确。D曲解文意。对应信息在第四段,由“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可知此项中“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表述错误。
2.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证与观点不照应,由原文第二段前两句话“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的表述是错误的。B。此项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C此项是对文本第三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D此项是对文本第四段内室的概括,表述正确。
3.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表述错误。“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指“照着讲”,“进一步阐发”指接着讲”。原文观点是“‘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B。表述正确。原文第三段对此作了阐述,“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C。“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D曲解观点,“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4. D [解析] (传统节日氛围变淡是事实,不能说“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A[解析] (B.应该是“革新”,不是“复兴”。C.“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理解有误,原文为.“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同时,“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于文无据。D. 这些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形式,而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因此不能说“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①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③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④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7.C
8.①小说构思精巧,层层铺垫,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②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无穷回味。③谜底揭开后戛然而止,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旨。
9.示例一:我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他非常喜爱她,为她着迷;她对他更是十分欣赏,甚至奉为天神。两人相互爱慕,却因男主人公的小小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阴差阳错,互相误解,错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样的结局令人遗憾。
示例二:我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他因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最后因为不学无术、不认识仙人掌标签而错失对方,实是自食其果。她本来用送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故事结局偶然中含有必然,极具讽刺意味和喜剧效果。
10.C【解析】抓住关键词“也”“盖”“故”,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11.A【解析】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2.C【解析】招抚张觉是“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之后的亊,而不是担任左谏议大夫时。
13.(1)平定汴梁后,大家争相追逐钱财,唯独沈璋没有夺取任何财物,只是运载数千卷书回去。(平,安定,平定;趋,追逐,引申掠夺;赀货,资财货物)
(2)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在地上了。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决”,快速的样子;“抢”,触、碰;“奚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参考译文】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学习准备考进士。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沈璋与李师夔密谋开门迎降。第二天,选举可以作守将的人,大家都推举沈璋,沈璋坚持推举李师夔,于是委任师夔为武定军节度使,以沈璋为他的副手。(沈璋)被授予太常少卿,升为鸿胪卿。 (沈璋)守母丧,丧期未满起用为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跟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唯独沈璋没有参与夺取,只是运载数千卷书回去。
太行山的强盗攻下潞州,杀掉守将姚潘,官兵讨伐平定了他们,命令沈璋暂时主管知州事。沈璋到了那里,召回逃亡的人,赈济收养贫困饥饿的人,收葬野外横陈的死尸。不久,百姓过上安宁生活。当初,盗贼占据城池,潞州的军士应当受株连的有七百人,帅府命令沈璋把他们全杀掉,沈璋没有服从。帅府听说后,大怒,召沈璋斥责他,并且想杀沈璋,左右的人很害怕,沈璋脸色不变,从容回答说:“召集流亡的人,安抚现存的百姓,是我沈璋的职责。这些人当初并没有叛心,是由于被贼兵胁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招抚他们,他们又回来了。现在想杀了他们,这是杀害投降的人。如果对大家有好处,沈璋死了又有什么遗憾。”拜为左谏议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他修建生祠。移知忻州,改任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当时,介休人张觉纠合党羽逃命在山谷中,掠夺邑县,招他们不肯投降,说:“以前曾有投降的人,都被杀掉了。现在用好话引诱我们,这是想杀我们罢了。只有得到侍郎沈公一句话,我们才不疑心。”于是,命令沈璋去招安他们,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沈璋)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任东京路转运使,改任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因病辞官。去世,享年60岁。
儿子沈宜中,天德三年,封赐为进士及第。
1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B“直接点明”错,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1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分)。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2分)。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2分)。
16(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17.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第一处,表现:表示出来。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根据语境“而且是民族精神与优秀道德的重要”,应填“体现”。第二处:维持:使继续存在下去。维系:维持并联系,不使涣散。修饰“社会秩序”,应填“维系”。第三处,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濡染:沾染,受熏陶。修饰“文明世风”,应填“濡染”。第四处,代际传承:两代之间的传承。世代交替:较年轻的一代人替代年龄较大的一代人。根据语境“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填入“代际传承”。
18.C【解析】根据“社会的发展仅有经济的推动远远不够,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可知精神力量很重要,“民族精神以及这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即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作用,括号后“他们”是代词,代指括号内的名词,即“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排除A、D两项;根据语境“正是通过一则则民间传说故事,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可知,应该先说民间故事家,再说民间艺人,符合一一对应的表达原则,排除B项。
19.D【解析】原句语序不当,“与书面文学相比”应提到最前面,排除A、B两项;成分残缺,应为“通过……方式”;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改为“从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排除C项。
20.(示例)①“院士”改为“爷爷”;②“搞乱”改为“打乱”;③“奉劝”改为“建议”;④“跑到了”改为“冲到”;⑤“全国人民”改为“我们”。
【解析】根据双方身份特征可知中学生称呼84岁的钟南山为“院士”不够得体,改为“爷爷”更显亲切;“搞乱”过于口语化且不够严肃,改为“打乱”;“奉劝”敬辞,用于自己劝别人,不能用在对方身上;“跑到了”口语化且过于轻浮,不符合钟南山身份,改为“冲到”;使用“全国人民”不合身份,可改为“我们”。
21.①近日,②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发掘了隋王韶家族墓园,③这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
④为北周至隋家族墓葬研究⑤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是一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一般由导语和主体构成,导语部分是新闻内容总括,主体部分是对导语部分是解说和补充。这段文字共四句话,第一句“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韩家村发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隋王韶家族墓园”是导语,交代事件,即“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发掘了隋王韶家族墓园”,二三两句是对墓园具体情况的介绍,第四句是交代墓园的价值,“为北周至隋家族墓园的特征、成员的埋葬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由此可知,这段文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件,即发掘隋王韶家族墓园;二是这座墓园的价值。
22.
写作提醒:作文要有思辨性,须融入自己的思考与体验。
内圣外王的典范人物,行动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具有忙而不盲的大智慧。不陷入那种忙不胜忙的困境难以自拔,而是劳逸结合、回归自我、学会从容。
每一个忙着赶路的同学,请不要忘了偶尔驻足休息,不要忘了欣赏身边的风景,不要忘了幸福和健康,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忙”与“盲”属于具体现象,是行为表现;而“茫”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精神状态和思维水平。心理上的“茫”,会带来行为上的“忙”与“盲”。
人生最忌“身忙”“眼盲”“心茫”!
李宗盛在《忙与盲》中唱道:“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忙忙忙,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盲盲盲,盲得已经失去方向,忙得分不清欢喜还是忧伤,忙得没有时间痛哭整一场。”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