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练卷(三)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练卷(三)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9 18:1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练卷(三)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心中的桥
故乡的木桥,实在朴实无华。倾斜的桥身,标志着它的古老;粗大的桥墩铺满厚厚的青苔,流水冲得它们伤痕累累;圆木柱搭成的桥面,高高低低,留着很多的空隙,几根锈黑的长条钉子紧紧咬着它们。桥下的江水悠然东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唱着一首单调古朴的歌谣,像摇响了老祖母破旧的纺车。
第一次走到桥头,看到急急而过的江水,听到“哗哗”喧腾的水声,我就吓得闭上了眼,赖着要母亲背我过桥。母亲没有答应。她拉我上了桥,让我一步步踩着她的足迹走。我的脚特别不听使唤,哪儿有洞,偏偏往哪儿踩。就这样半闭着眼,不知过了多久,费了多大周折,我才号啕大哭过了桥。母亲也累得汗水淋淋,但她终究没有背我。
到了学龄,母亲要我自己上下学,我每天都要路经这座桥。我总是绕大弯从小路走。有一天,小路堵了,我只好战战兢兢走上了桥头。看见母亲正站在桥的另一头,朝我招手,我放心了,蹲在地上,等母亲来抱。可是过了好久,母亲仍没有过桥,我知道——她不会来接我了。我只好慢慢向前探出一只脚。桥面的空隙像童话里的老虎的血盆大口,木板松动的地方,在我脚下“吱吱”直响。我一边哭喊着“妈妈”,一边一点点地移动。就这样,我几乎是挪着过了桥,扑进母亲的怀抱,委屈地抽泣着。母亲搂着我,擦干我的眼泪。她的脸上漾开了一丝淡淡的笑意,眼里闪烁着母爱的柔光。
长大了,忆起童年过桥的往事,母亲说:“哪有母亲不疼儿女的,但生活之路是靠你自己走的。”是啊,当告别生我养我的母亲,扬起生命之帆时,我要只身一人去闯险滩,过恶浪,去品尝失败的苦涩,去领略成功的欢欣……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想到母亲让我过桥的往事,我为儿时对母亲小小的怨恨而羞愧,我为母亲深沉的爱而感动。故乡的木桥,是引我走上最初的人生的桥,我的前面一定还有更为艰险的桥,但故乡的木桥——那指引我蹒跚学步的桥,将给我温存的抚慰、无穷的力量。啊,架在我心中的“母亲桥”,将伴我一生,将引我走向成熟。(有删改)
1. 读句子,理解加点的词语。
(1)有一天,小路堵了,我只好战战兢兢走上了桥头。
“战战兢兢”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有母亲不疼儿女的,但生活之路是靠你自己走的。
“哪有”的意思是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 短文第一自然段中“几根锈黑的长条钉子紧紧咬着它们”一句中“它们”指(  )
A. 故乡的木桥  B. 倾斜的桥身 C. 圆木柱搭成的桥面
3. 细读短文第四自然段,理解画“——”词语的意思。
(1)“险滩”“恶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为艰险的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在文中叙述两次过桥时都写了自己的哭,如“号啕大哭”“哭喊”“抽泣”,请再写出几个与“哭”有关的词语。(至少写三个)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
A. 写故乡的木桥的外形特点及作用。
B. 写“我”小时候两次过故乡的木桥的经历,以此说明人生之路需要靠自己去走,去探索,只有经过险滩、恶浪的洗礼,才能领略到成功的欢欣。
C. 写小时候“我”过故乡的木桥时,母亲不管“我”,因此,“我”长大后,回忆往事,对母亲的行为感到一丝怨恨。
6. 本文抒发了作者(  )之情。
A. 对故乡的木桥的厌恶
B. 对故乡的木桥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激
C. 对母亲的怨恨
(二)美哉!西湖水
西湖之水是很绿的,也许是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苍翠欲滴的树木的缘故吧,使得这水那么绿,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春姑娘就住在湖底,摇动的水草呈现出翠绿颜色,闪亮闪亮的,太阳光一照,便活跃起来了,像一群舞者穿着闪亮的裙子在跳舞,舞姿那样整齐,那样优美,令人沉醉。   
西湖之水是很静的,像一面光滑的大镜子,静静地照耀着,点点微风吹过,泛起一层层微波,很快便倏地一下又不见了,让人猜不着,看不透,不知不觉中,湖水又恢复了平静,几条小鱼游过来,轻轻地,柔柔地,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游动,这种意境,清静幽深,能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尽情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撒娇,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自由自在地去翱翔……   
西湖之水令人心醉,它的绿,它的静将你紧紧包围,让你忘记现在,忘记世俗,忘记烦恼,回到纯朴,回到自然,你会发现,自然的魅力是多么伟大,它又将你从喧嚣中拉回,离开城市那片狭小的区域,感受自然的广阔与清丽,感受那纯粹的美,没有人不被它的美丽所折服,它是最圣洁的象征!   
西湖之水 绿如碧玉 让人忘记烦恼 痛苦 西湖之水 静如明镜 让人忘记世俗 悲哀   
感谢大自然赐予人类美景,这一潭水,不正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吗 这一潭水,不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吗   
1.给短文的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
2.短文中的“苍翠欲滴”是形容“绿”的词语,请你再写出两个这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活跃( ) 整齐( ) 光滑( )给予( )
4.把课文最后一句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西湖水的特点是 、 。   
(2)短文中的“闪亮的裙子”指的是 ,“大镜子”指的是 。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  )。
A.“碧玉”写出了西湖之水的“绿”,“明镜”写出了西湖之水的“静”。  
B.文章主要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西湖水的特点。  
C.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7.你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请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玛莎的成长
①小玛莎真想快快长大,不过怎样才能长大呢?她不知道。
②她试过好多办法——脚上穿上妈妈的便鞋啊,身上穿上妈妈宽大的长衣啊,头发梳得跟阿姨一样啊,脖子上套上一串珠子啊,手腕上戴一只表啊……
③一点儿用也没有,人家还是笑她,说她是个小不点儿。
④有一回,小玛莎忽然想扫扫地了。她把地扫得那么干净,妈妈看到很惊喜:“小玛莎,你好像长成大孩子了。”
⑤后来,小玛莎又洗盘子,洗碟子,洗净了还整整齐齐摆到柜子里。这么着,不仅妈妈,连爸爸也惊奇了。一天吃饭的时候,爸爸当着大家的面说:“咱们还真没留意,小玛莎长大了,她不仅会扫地,还会洗盘子、洗碟子。”
⑥现在,大家都说小玛莎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长大了。虽然脚上穿的是自己的鞋子,身上穿的是自己的连衣裙,头发没有梳得像阿姨那样,脖子上没有套珠子,手腕上也没戴表,可她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看来,使玛莎长大的,并不是穿戴,而是她会劳动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便鞋 ( )头发 ( )碟子 ( )手表
(2)“咱们还真没留意”这句话中“留意”的意思是( )
A.留下来 B.留心,注意 C.留念  
(3)文章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玛莎真的长大了,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1)“我”非常害怕过故乡的木桥
(2)没有 母亲很疼爱“我”,一切为“我”着想2. C
3. (1)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
(2)未来生活中的不顺及困难挫折
(3)母亲对“我”人生的指引
4. 示例:啼哭 痛哭流涕 失声痛哭5. B 6. B
(三)(1)示例:穿 梳 洗 戴(2)B
(3)看来,使玛莎长大的,并不是穿戴,而是她会劳动了。
(4)把地扫得那么干净;洗盘子,洗碟子,洗净了还整整齐齐地摆到柜子里。
(5)示例:衡量一个人是否长大的标准并不是在穿戴上做文章,而是学会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