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0 11:2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同学们已经知道毛泽东这首激昂磅礴的诗歌颂扬的是历史上红军长征的事件。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 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段艰难而伟大的红色岁月。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结合史料,能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能分析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归纳长征精神。
2.通过阅读课本,结合史料,能说出遵义会议的基本史实,分析其意义。
邓小平等左右江
徐向前
鄂豫皖
海陆丰
王首道等湘赣
贺龙等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川陕
毛泽东朱德中央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一、长征的原因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做出了什么反应?
反围剿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到1933 敌 我
10万 4万 毛泽东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至 1934年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
冒险进攻
防御保守
胜利
失败
博古
李德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胜利或者死亡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长征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原因: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
“左”的错误: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二、长征的过程
1.长征开始时间:
1934年10月
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
出发地点:
军队: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遵义会议
2.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21年
1935年
1949年
14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了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错误
由胜利走向胜利
幼年
成熟
合作探究
3、红军长征的过程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意义: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意义: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4、红军长征的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长征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毛泽东
材料二: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数字看长征》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材料三: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铸就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长征给予了民众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
——《人民日报》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
红军长征中创造的神话
红军纵横12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跨越了近100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红军长征途中,进行了300余次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 征 精 神
新长征精神
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时间: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原因
经过
意义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转折:——遵义会议
路线:
结束:
课堂小结
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时间
内容
意义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2.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随堂练习
B
A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4.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C
B
5、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