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0张PPT)
曹禺
戏剧知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本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如下: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按结构
按语言表现形式
按题材
按年代
独幕剧、多幕剧
话剧、歌剧、 舞剧、戏曲、哑剧
悲剧、喜剧、正剧、童话剧
现代剧、历史剧
悲剧
——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主要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基调庄重,气氛严肃。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曾说,悲剧性的冲突的实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喜剧
——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颂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正剧
——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戏剧冲突 人物语言 舞台说明
戏剧的特点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 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相关概念
剧本
——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
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相关概念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
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
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
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
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戏剧鉴赏方法:
1、把握戏剧冲突
2、揣摩人物语言
3、探究舞台说明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1910----1996)
曹禺的父亲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
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
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
绽露表演才华。少年时,喜
写新诗,常吐着感伤和凄婉
的调子。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且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成功地改编了话剧《家》。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历史剧《胆剑篇》(1961年)和《王昭君》(1978年)。
南开中学时
在写作
在重庆
晚年时
青年时
文革后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雷雨》是一出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话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当年海上惊雷雨。”(茅盾)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雷雨》的社会影响
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
《雷雨》简介:
二十年代初。天津大矿业主周朴园年轻貌美的续弦夫人繁漪,长期被禁锢在豪华的巨宅中,过着枯寂的生活。 大少爷周萍系周朴园前妻所生。周萍同情、爱慕繁漪,两人产生恋情,周萍慑于父亲的威严,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繁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繁漪不甘忍受周家两代人的欺凌,决心报复,她解雇四凤并让其母 鲁妈接走。在外省帮佣的鲁妈,得悉 女儿被周家雇用继而又遭解雇,心急 如焚地赶到周家,在客厅与周朴园不 期而遇。交谈之中,周朴园得知鲁妈 竟是三十年前遭自己抛弃而自杀的梅 侍萍,不禁愕然,惶恐不安。他给鲁 妈一张支票以赎前愆。鲁妈将支票撕掉后,拖着四凤回家。她要 四凤发誓“再也不见周家人,否则就 遭雷电劈死”。
当夜,周萍翻窗潜入 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四凤跪着禀 告母亲,自己已怀身孕。鲁妈顿觉天 旋地转,最后她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 高飞,永不回来。四凤尾随着周萍到 周家,正欲出走,为繁漪所阻。繁漪 唤出周朴园和二少爷周冲等人,当面 揭露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并指着匆匆 赶来的鲁妈和鲁大海,叫周萍认母、 认弟。周朴园无奈,当场承认鲁妈确 是周萍的生母。此时,周萍、四凤方 知他们竟是兄妹。四凤哭着冲出客厅 ,室外雷雨如注,花园里四凤和赶来 救援的周冲相继触电身亡。屋里传来 一声枪响,周萍倒在血泊之中。
周朴园
鲁侍萍
鲁四凤
繁 漪
周 萍
周 冲
戏剧人物
鲁大海是周朴园与侍萍的二儿子,
也是周朴园矿上罢工的领袖,二人
既有父子矛盾,更有劳资矛盾。
周萍与大海是亲兄弟,二人间既
有兄弟关系,更有劳资冲突。同
时对于四凤的问题上,二人也有
激烈的矛盾冲突。
繁漪是周朴园的后妻,但她追求
自由,不愿受周朴园的无理管束,
爱上了周萍。
侍萍是周朴园昔日的情人,并
有两个儿子,后被周无情抛弃。
其女四凤又在周家做佣,爱上
周萍。二人终在周公馆再次相遇。
旧情人
父
子
母
女
情 人
夫 妻
父 子
单相思
女父
异
父
兄
妹
弟
兄
主
仆
情
敌
母
子
异父兄妹
父
子
异
母
兄
弟
人
情
子
母
后
夫
妻
母
子
子
父
后
母
子
——父子(女) ——情人夫妻 ——母子(女) ——兄弟妹 ——情敌
人物关系一览表
周朴园
周萍
鲁大海
周冲
鲁贵
鲁侍萍
繁漪
四凤
1、主仆兼“夫妻”关系
2、主雇兼父子关系
3、主雇兼兄弟关系
4、同母异父关系
5、“母子”兼情人关系
6、同母异父兼情人关系
人物关系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午后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是四幕话剧,写于1932年,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震惊剧坛,至今长演不衰。课文是其第二幕第一部分。
集中场景
集中时间
戏剧冲突
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
集中的地点
集中的时间
集中的事件
集中场景
集中时间
戏剧冲突
——周公馆的客厅
——同一天午后至午夜
——周鲁两家关于爱情、血缘、阶级的复杂关系
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
集中的地点
集中的时间
集中的事件
《雷雨》节选
时间:
地点:
一个夏天的午饭后
周公馆的客厅里
剧本的舞台性:
必须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
时间 地点 事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从前 哈尔滨
最近 矿上
周家为了 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媳,赶侍萍出门,侍萍和小儿子投河自尽,后被人救活。
侍萍流浪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侍侯人,嫁过两次,与鲁贵结婚,有了一个女儿四凤。
周朴园为了纪念侍萍,保留着侍萍的喜欢的物品、保留关窗的习惯、记住侍萍的 生日。
周朴园包修江桥,故意让江桥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条性命扣下三百块钱。
矿工罢工,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周朴园收买工人代表,签订复工合同,开除鲁大海。
周朴园与侍萍相爱,并生了两个儿子
第一部分: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
《雷雨》(节选)结构
矛盾焦点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焦点——
三十年生死恩怨
(爱情的纠葛、阶级对立)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焦点——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
(阶级斗争)
第一场: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
矛盾焦点:
三十年生死恩怨(感情的纠葛、阶级对立)
研究课文:
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1层: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
——(相遇述旧怨)
第2层:周朴园和鲁侍萍“交锋”
——(相认生新恨)
戏剧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开端:
发展:
潮高:
结局:
侍萍看望女儿
侍萍朴园闲谈
朴园认出侍萍
朴园打发侍萍
——爱情的纠葛
情节
1、相遇述旧怨
1、两人相遇后是鲁侍萍的什么引起周朴园的注意呢?
关窗
无锡口音
叙侍萍身世
熟知绣着梅花衬衫
侍萍,是你?
2、找出周朴园问鲁侍萍身份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你——你贵姓?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忽然立起)你是谁?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哦,侍萍!(低声)是你?
品味周朴园的语言(说说周朴圆在认出侍萍过程中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似曾相识,有几分惊奇,但马上镇定,内心仍很平静
——感意外,疑惑
——更疑惑,警觉,感有事发生(有不祥之感),有点慌
——心中疑云已解,但内心复杂,有些不知所措,怀有一定的警惕,不明来意
——知道眼前是谁,但抱侥幸 心理,不愿也不敢承认这 是真实的。
2、相认生新恨
与鲁侍萍矛盾冲突的 周朴园
3、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对她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恐惧,害怕,严厉而紧张,怕鲁侍萍揭其疮疤,因而声色俱厉。
——了解侍萍来因,缓和语气,稳住侍萍
品味周朴园的语言(说说周仆圆在认出侍萍过程中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周朴园对鲁待萍表达情意。真?假?
那更好,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好的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欲以金钱收买,借此掩盖罪恶,冷酷,势利而虚伪
手段(语气) 言行
厉声责问
用缓和的
语调稳住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你可以冷静点。
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
用感情
软化
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
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想用金钱收买打发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你,你贵姓?
——似曾相识,内心仍很平静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感意外,疑惑
(忽然立起)你是谁?
——更疑惑,有点慌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疑惑得以确定,有些不知所措
哦,侍萍!(低声)是你?
——知道眼前是谁,但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恼怒,害怕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弥补我一点罪恶”
当周朴园得知侍萍不是特意找他后,从哪
些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心理的微妙变化?
先用缓和的语调极力要稳住她,接着又想用感情软化她,当这招奏效后便露出资本家的本性,想用金钱收买人心借此掩盖自己的罪恶,急于赶走侍萍,免得夜长梦多威胁到自己的生活。
人物分析——周朴园
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还怀有真情?
周朴园爱侍萍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1、周朴园还爱侍萍吗?
2、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
3、这三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表演吗?
4、认出侍萍后的“愤怒”,与前面周朴园的反复表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1、30年来,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1)一直保留旧雨衣、侍萍绣了梅花的旧衬衣。
(2)一直保留家中的一切侍萍喜欢的摆设。
(3)一直保留关窗的习惯。
(4)记住侍萍的生日。
(5)把侍萍美化为贤慧、规矩的小姐。
(6)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思念死去的鲁侍萍。
(1)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是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2)周朴园:梅家的 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3)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里么?
(4)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朗读感情:深情
2、他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死去的鲁侍萍?
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个妻子抑郁而死,第二个妻子繁漪桀骜不逊,儿子周萍对他敬而远之。他常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相比之下,他觉得还是侍萍温柔贤慧,于是他对侍萍的思念便成了后半生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
讨论:周朴园对侍萍有无真情?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
每年四月十八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用时的样子。
甚至因为侍萍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
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的而不爱穿新的。
原因:
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当时确实也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
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待女,漂亮伶俐,还读过些书,又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年轻人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
从周朴园和侍萍分别后的家庭生活来看,他怀念侍萍也是有根据的——
周朴园的妻子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侍萍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自己的长子周萍的母亲,又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
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
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现在的生活不再有什么威胁,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
讨论:
3 周朴园是怎样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1)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 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找)
(2)当他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周朴园又如何表现?
(1)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 侍萍“现在 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找)
表现:
“惊愕”——吃惊而发愣。
“忽然立起”——已坐立不安。
“连忙”“不,不,不用。”——害怕与侍萍见面。
“你先下去吧。”——毫无要帮助侍萍的意思。
(2)当他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周朴园又如何表现?
表现: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 了。”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呢!”
三十年来,周朴圆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
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户的习惯
一直记得侍萍的生日
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一片
深情
三十年后,周朴圆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听到侍萍还活着,感到惊谔,更是避而不愿见
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接着企图稳住侍萍,希望用金钱平息侍萍的旧恨新仇,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
冷酷
无情
周朴圆对侍萍的爱其实是自欺欺人的。
周朴园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大?从这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家庭生活不如意,所以他常常思念鲁侍萍;后来当鲁侍萍出现时,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地位,保持自己的阶级尊严,所以对鲁侍萍冷酷无情。
(2)从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十分自私、虚伪、冷酷的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的确有真诚的成分,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
归纳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奸诈。
作家本人谈《雷雨》: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曹禺:他自己,在当时社会上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三十年前…
那时的确常常闹罢工。我听到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资本家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他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我所写的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昧心财、血腥财,从此他才阔起来。
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没道德,他可觉得自己高尚得很,觉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是那么“多情”,那个被他糟蹋过的丫头,被他升格为“前妻”了,甚至连这个丫头生了孩子的那间房子,房子里的摆设,他都一直保持原样,不准别人动一动,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一个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
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多么冠冕堂皇!多么虚伪!
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经过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曾花天酒地地放荡过,但从来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想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的生涯中多少留下了些美好的回忆。他对侍萍的思念、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以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以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鲁侍萍
明确: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
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2.当时鲁侍萍是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呢?还是不想让她认出自己呢?
2、鲁侍萍不想见到周朴园,也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
一方面她极力掩饰自己的身份,一方面又处处暗示对方。
鲁侍萍带着三十年的积怨,想见一见当初摧毁自己幸福的罪魁祸首,用自己的出现拷问这个人的灵魂。
思考3 如何理解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当她感觉到周朴圆对侍萍的思恋和怀念时: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
嘲笑、讽刺周朴圆的卑鄙无耻
冷静、清醒
当她面对周朴圆的声色俱变的责问时:
“不是我要来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叱责周朴圆的始乱终弃;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刚强、自尊
所以:
戏剧人物
爱情生活中的鲁侍萍
疑虑
慌张
惊惧
威吓
遮掩
哄骗
收买
在爱情纠葛中冷酷无情
与周朴园形成鲜明对比
平淡
平缓
悲愤
愤怒
控诉
宽容
蔑视
在爱情纠葛中自尊自强
从善良软弱到自尊自强
亲情生活中的鲁侍萍
戏剧人物
与周朴园形成鲜明对比
周朴园对鲁大海的冷酷傲慢
鲁侍萍对周 萍的牵挂体贴
1、什么补偿也不要,
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2、难以抑制的母爱,
为不难为儿子而抑制着。
一个善良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被周朴园始乱终弃,历经生活的磨难,表现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坚强、骨气与尊严。
鲁侍萍
人物性格
周朴园:
自私、虚伪、无情、贪婪、丑陋的封建资本家。
鲁侍萍:
勤劳、善良、正直、有尊严、刚强、备受屈辱、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思考:
1、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待了周朴园
怎样的发家史?
2、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
园斗争的?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
出鲁大海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还
要辞退他呢?为什么一同辞退了鲁贵和四凤呢?
4、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待了周朴园怎样的发家史?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 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朴园:丧尽天良
明确:鲁大海的话充分揭露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痛斥了周朴园血淋淋的发家史。
分析鲁大海的性格
1、鲁大海 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
2、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
3、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鲁大海怎样的性格特点?
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愤怒痛斥周朴园血淋淋的发家史,之后大海又顽强地与周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但他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分子,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滑的周朴园相比较,确乎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大海之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时,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鲁大海这样一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嫌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意义。
鲁大海
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通过他的斗争,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为什么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还要辞退他呢?为什么一同辞退了鲁贵和四凤呢?
鲁大海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与他所要塑造的儿子截然相反。而且由于大海是站在反抗他的立场上的,作为被他剥削的工人阶级代表。对自私、冷酷的周朴园而言,亲子关系远远比不上利益关系。若不开除他,就不能平息罢工,不能巩固自己剥削者的地位。至于鲁贵和四凤,则是出于要免除后患,不让他和侍萍的关系泄露出去。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不是父子之间的冲突,而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从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可以看出: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阶级冲突 使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
第二场小结:戏剧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大海闯进周家
朴园嘲笑大海
大海怒斥朴园
朴园轰出大海
——阶级的斗争
写法 内 容 性格
戏剧人物
与鲁大海矛盾冲突的周朴园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明知故问、肆意嘲讽、无理开除
冷酷傲慢反动
欺骗收买、打死工人、水淹工人
阴险残暴恶毒
在阶级斗争中反动残暴
戏剧人物
与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周朴园
与鲁大海矛盾冲突的周朴园
冷酷傲慢反动
阴险残暴恶毒
在阶级斗争中反动残暴
自私虚伪
在爱情纠葛中冷酷无情
阴险狡猾
归纳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刻画了他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奸诈。
作家本人谈《雷雨》: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
周朴园与鲁大海相遇
深切怀念,不忘旧情
声色俱变,威胁利诱
自私、
虚伪、
冷酷
态度冷酷、傲慢
手段狡诈、凶狠
卑鄙
狠毒
残忍
周朴园
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
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
资本家与工人
戏剧人物
与周朴园矛盾冲突的鲁大海
英勇顽强的
革命精神;
大公无私的
革命情怀;
鲁莽幼稚的
革命方法。
早期工人阶级革命者形象
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探讨本文的主题。
“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雷雨》解题: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主题归纳
戏剧语言
1、舞台语言(也叫舞台说明)
除人物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2、人物语言(人物对话、独白等)
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2、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3、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4、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必要的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
1、 丰富的潜台词
2、 高度个性化
3、 富于动作性
(1)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有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的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潜台词分析(一)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难道你就是她?)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潜台词分析(二)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你和她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么的?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风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潜台词分析(三)
鲁大海 (挣扎)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他是你的弟弟呀! )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我是你的亲妈啊!你怎么可以打你的弟弟?……)
分析: 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本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两句台词,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即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
周朴园 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
鲁侍萍 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
鲁大海 直截了当的语言
(2)人物语言个性化
例: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她是个下等人,……在年三十夜里投水死的。
……
周:(惊)什么?
1
2
3
周朴园
周朴园
鲁侍萍
① 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这是周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惠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这是周虚伪、圆滑的表现。
② 鲁侍萍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嘲笑、讽刺周的卑鄙、无耻。
③ 周“惊愕”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侍萍还活着,是他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对他构成威胁,影响他的名誉和地位。
周:(惊愕)梅花?(1)
……
周:(徐徐立起)哦,你,
你,你是——(2)
……
周:哦,侍萍!(低声)
是你?(3)
……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
干什么?(4)
……
周:谁指使你来的?(5)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
命指使我来的!(6)
突然提起绣在袖襟上周自己都忘记
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恐慌心理。
表现周又惊又怕的心理,周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周以为鲁此次来者不善,肯定有所
图,心虚又惧怕。
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
此来一定有人指使、有备而来,表现他多疑阴暗的性格。
鲁性格中不仅有软弱的一面,还有
刚直的表现,说“天”“命”,则表现她
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根源缺乏深刻的认识。符合人物身份特征。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
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
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
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周朴园: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侍萍活着这一事实本身潜伏着暴露他的罪恶历史、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的危险,何况侍萍已到了周家,正怒不可遏地控诉他呢!怀念带来的欣慰,毕竟远远比不上切身利益的分量,而且侍萍苍老而倔强的真实形象,一下子破坏了他心目中那个高贵优雅、聪明温顺的情人形象的完美性。他平生唯一的寄托土崩瓦解了,他恼火,他仇恨。于是他又一次斩情绝爱,想用钱来打发侍萍离开。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是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她正直、善良,在周公馆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明确:
(3)富有动作性的语言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1、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
2、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 推动情节发展 )
3、 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
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 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
4、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 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分析:
鲁侍萍固然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的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的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 暗示 )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 直接推动 ;节外生枝? )
6、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
( 暗示 )
周朴园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 直接推动 ;多么重要的衬衫! )
分析:
如果没有接下去的鲁侍萍开窗户的动作,没有她对衬衫的件数和绣有“梅”字的了解,试问情节如何发展下去?周朴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动作语言。巧借语言以推动情节,这一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主题。
从语言体会人物自身矛盾冲突。
总结:
延伸探究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
﹡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你如何体会作者这份贯穿于全剧的悲悯情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