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0 18: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梳理
一、原始社会
1、旧石器时代
①生产工具:( )石器
②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 )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人。
③生产生活方式:从事( ),过着群居生活,学会( )。
④组织阶段:( )氏族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
①生产工具:( )石器
②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代表性文化遗存 特征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 )陶器,种植( )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 )下游 河姆渡文化 种植( ),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 黄河流域 ( )文化 黑陶,俗称“( )”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精美(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 )文化
③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使用陶器,从事( ),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④组织阶段:( )氏族社会(特征: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部落联盟,( )已经产生,战争不断)
二、奴隶社会(国家形成的标志: )
朝代 概况
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2)发展: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统治方式:直接统治+间接统治(4)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5)灭亡:商汤伐桀
商朝 (1)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2)代表成就:甲骨文、青铜器(3)统治方式:内外服制度(4)灭亡:牧野之战
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2)中期:“国人暴动”、“共和行政”(3)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内容、影响)(4)经济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5)代表成就:青铜器
◎重难突破
1.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②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A、国有: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B、私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家国同构:
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3.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3)内容:分封土地人口和爵位
(4)主要诸侯国:燕国(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封国)、鲁国(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宋国(商朝旧贵族微子)
(5)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6)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7)评价: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②消极方面: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③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4.宗法制
(1)由来:夏商周一直推行宗法制。
(2)含义: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5)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7)影响:①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世:a.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问题探究
1.观察地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1、多元一体:沿河而居、“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华夏杂处走向多元一体
2、源远流长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并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庖羲氏代表畜牧时期,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此等名号,本非古所本有,乃属后人想象称述,乃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阶程,先后符合。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早于人文演进,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钱穆《国史大纲》
认识:(1)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2)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是值得重视的。
(3)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治强权的情形相符合。
3、根据材料,思考商朝政权的特点?你认为怎样才能研究到最真实的历史?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礼记·表记》
材料二 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
材料三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卜甲: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
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历史研究: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
【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
1.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下图遗址洞口发现了文化堆积,里面有蚌器、骨器、陶片、烧土、炭屑,还有大量的碎兽骨、螺蛳壳、蚌壳、栽培稻植硅石等遗物。据此可知( D )
A.遗址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生活
B.遗址反映了古人类最早使用火的情形
C.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工水稻栽培起源地
D.原始农业的出现推动了陶器的发明和利用
解析:据“万年”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遗址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遗址能反映出当时用火、栽培水稻等,但“最早”“世界上唯一”表述不当,排除B、C两项;栽培稻植硅石等遗物体现了原始农业的发展,陶片体现了当时陶器的发展,农业发展与手工业发展相互促进,D项正确。
2.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A )
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材料所说“迄今六千年左右”,此时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反映了种植经济,陶蚕蛹的发掘也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原始时期“男耕女织”并未形成,故C项错误;原始时期农业尚未发展到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3.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D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材料一方面反映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省市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可见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选D。上述古籍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反映的时代及其内容具有一致性,故A项错误;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C项与“商周时期的石犁”不符,均排除。
4.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D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汉字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排除A项;在汉字统一之前,各地的汉字存在差别,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该点,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在于强调汉字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项正确。
5.下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 B )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 D.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解析:夏朝王位世袭,但未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夏朝王位传子是王位继承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夏朝王位的传承,不能得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故D项错误。
6.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由此可见( B )
A.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 B.封“诸妇”以保护商王朝的统治
C.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 D.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
解析:“商代‘诸妇’之封”不能代表所有妇女地位的崇高,故A项错误;“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统治者的赏罚均为维护其统治,故B项正确;“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可见依然是个案,不能代表整体,故C项错误;对妇女的封赏不能代表商朝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统治,故D项错误。
7.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 C )
A.神权政治空前强化 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
解析:“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说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神权政治空前强化”,排除A;材料与“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的信息,排除D。
8.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C )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说明要破解甲骨文就要了解商代乃至商代之前的历史,故选C项。A选项认为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甲骨文不仅含有宗教信仰的信息,还包含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B项表述不完整,不如C项具体,故排除。D项与材料的信息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讲述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故排除。
9.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C )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解析:西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把西周文化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还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
10.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B )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解析:材料显示上级对于下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下级不能对于上级使用亲属称谓,显然是等级制度高于宗法关系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中是维护等级制度,不是宗法秩序,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故C错误;其目的不是削弱异姓诸侯权力,故D错误。
11.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B )
A.传承家族文化 B.促进家国认同
C.不忘血脉孝道 D.补充史料不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体现出血缘关系,材料“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说明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这体现出家谱的编修主要目的是强化对家国的认同,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家谱对家族的作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12.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B )
A.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
C.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
解析:“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无法说明“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的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使贵族内部有了更加细致的等级划分,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故B项正确;世袭制使贵族形成了对权力的垄断,排斥了平民参与政治,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的作用是进一步巩固了王权,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动又兴,新建祠堂不少(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宗祠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其是否具有历史价值?为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宗法制的影响?
答案:(1)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周天子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父系血缘维系的政治等级制度。
(2)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关系;等等。具有历史价值。宗祠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的来源,利于研究建筑、社会生活等。
(3)一方面,保证了各级贵族特权地位,巩固统治;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1)根据材料一,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的原因。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案:(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 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围绕西周分封制及其瓦解以及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命题,注意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第(1)问是基础题,属于识记能力。第(2)问,要根据所给的材料,从现象到本质,分层叙述,由表到里。第(3)问,要正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综合概述其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