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本课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局域开发、民族交融
本课难点:十六国与北朝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220—265 曹丕建魏,定都洛阳
221—263 刘备建蜀,定都成都
222—280 孙权建吴,定都建业
影响:
①中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②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③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国—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乱
西晋
三国后期,司马氏家族司马昭逐渐掌权后263年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这一时期,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具有代表性的即“五胡内迁”
五胡内迁
1.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2.影响:
①促进江南开发;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③促进民族融合;
④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
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
八王之乱形势图
西晋的灭亡
1.时间:
316年,西晋灭亡,中国再次进入分裂阶段。
2.原因:
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八王之乱);
②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
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东晋的衰亡
时间:420年,刘裕夺权建宋,之后进入南朝时期
主要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势力衰落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何谓士族和士族政治
含义:又称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材料: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奋,丰收的年头,一年的收获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生产的丝绵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
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条件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条件:
①为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④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影响: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陶瓷等行业有明显进步;
民族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观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C.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D.统治者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
十六国
1.建立:与东晋同期的北方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2.特征: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意义: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4.代表政权—前秦
(1)建立: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
2、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淝水之战:前秦建立后,统一北方,进攻东晋,最终被击败与淝水。之后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
①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②秦军中的汉人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③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从东晋方面看:
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代表政权—北魏
背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各民族的融合趋势加强;
③社会矛盾激化;④孝文帝改革的决心。
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北魏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孝文帝此举( )
A.旨在推进民族融合 B.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 D.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均田制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北魏至隋唐使用。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唐德宗时期,均田制废除。
内容: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
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
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
政府向农民分配一定数额露田,农民年满66岁或身死后须归还官府。露田只能种植谷物和桑麻,不许栽种树木,并不许买卖。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兵役。
地方官吏按品级授给公田。
三长制、班禄制
三长制: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班禄制: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以此来治理贪污现象
迁都原因
平城 洛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历史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直接原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
北朝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
A.氐与鲜卑 B.羌与匈奴 C.羯与犬戎 D.賨与契丹
材料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作用。(6分)
(1)变化: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2分)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2分)
(2)作用:有利于改变鲜卑族落后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