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0 18:1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6月
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对“大中国”的形成起到了什么影响?
元朝时期为什么中国得以变成“大中国”?其有什么措施?
一、辽夏金时期
——对峙下的交融
(一)辽朝——契丹族
(916-1125)
耶律阿保机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按照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对照辽人过去的观念,辽墓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辽人在扩张过程中逐渐占领什么地区?
辽人如何管理两种不同的地区?
问: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一、辽朝——契丹族
(916-1125)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迁徙,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材料一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从哪个角度来佐证这个特点?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官员服饰
①南、北面官制度 :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二)西夏——党项族
(1038-1227)
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
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
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夏景宗李元昊
西夏文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二)西夏——党项族
(1038-1227)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三)金朝——女真族
(1115-1234)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今哈尔滨),会宁府也称上京。
完颜阿骨打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金史·太祖记》
(三)金朝——女真族
(1115-1234)
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效果:
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1)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
(2)管理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又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正隆二年(1157)“十月壬寅,命会宁府毁旧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而耕种之”。
问:从金朝迁都的行为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三)金朝——女真族
(1115-1234)
(3)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大定之治”。
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 此其效验也。 ——《金史·世宗纪》
(4)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二、元朝
——统一下的发展
(1)建国: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国,建立蒙古汗国,被称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
(2)扩张:
蒙古军队先后灭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一)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蒙古族
(1271-1368)
1.蒙古崛起
1206年
统一蒙古
1218年
灭西辽
1227年
灭西夏
1234年
灭金朝
收复吐蕃
兼并云南
远征亚欧
1260年,忽必烈继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在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
(1)建立元朝
【大元】
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今广东省江门市)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统一历程
陆秀夫负帝投海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驿站通行证
中书省
行中书省
(中央宰相机构)
派官员驻地方
(1)形成:
中书省
行中书省
(中央宰相机构)
派官员驻地方
(1)形成:
特点1:权力受中央节制。
(2)构成: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河北、山西、山东地区;
十大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特点:(双重性)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百官志》
特点2:军政大权集中。
(4)影响:
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
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三)民族关系
(1)蒙古族:
(2)回回:
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中亚、西亚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维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包括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南部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
(四)元朝灭亡
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灭亡。
合作探究
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汉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文化、经济的交流互动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忽必烈有着宽广的情怀和世界的视野。他在漠北帐内即邀请赵壁、刘秉中等中原博学之士到草原讲学,“以国语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诸书而教授焉”。他设帐求学,对儒学广为涉猎。……他认识到,必须学习中原的管理经验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使自己在政治上高人一筹。“祖述变通”和“以汉法治汉地”成为施政的纲领。
----殷继红-《元上都文化》
结合材料,回顾本课内容,思考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辽(契丹)后裔族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