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9 23:13:54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 学年第一学期湖州市三贤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
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1 年 6 月,加拿大北部地区出现短时极光景观后,部分地区出现了停电现象,后又波及至美
国东部地区。专家分析本次停电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完成 1、2 小题。
1.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个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A.太阳耀斑爆发 B.太阳自转加快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2.该“喷嚏"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是
A.有线通信中断 B.地球上出现激烈天气 C.威胁宇航器安全 D.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北京时间 2021 年 10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下图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太空拍摄
的中亚区域景观图片。完成 3、4 题。
第 3、4 题图
3.航天乘组在太空获取地球表面状况信息的技术是
A.RS B.GNSS C.GIS D.BDS
4.航天员乘组在太空
A.舱内需穿防护服 B.无需加强肢体锻炼
C.看到闪烁的星星 D.远眺地球悬浮空中
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M 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点。P为某天体,该天体拖着长尾,N为 P 天
体轨道附近的天体。完成第 5、6 题。
5.P 天体
A.属于地月系 B.尾长会变化 C.为流星体 D.自西向东公转
高一地理学科 试题 第 1 页 (共 8页)
N
6.关于 N 物质及地球经过 M 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M P
A.N 为小行星,地球经过 M地可能产生极光现象 地球
B.N 为小行星,地球经过 M地可能产生流星现象
C.N 为彗星残留物,地球经过 M地可能产生极光现象 太阳
D.N 为彗星残留物,地球经过 M地可能产生流星现象
第 5、6 题 图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 1.6 亿
年前。读图“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复原图”“地质年代表(部分)”。完成 7、8 题。
第 7、8 题表
主要生物发展阶段
宙 代 纪 距今年数(亿年)
动物 植物
新 第四纪 0.0258 人类时代
生 新近纪 0.2303 被子植物时代
显 哺乳动物时代
代 古近纪 0.66

中 白垩纪 1.45

生 侏罗纪 2.013 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第 7、8 题图
代 三叠纪 2.5217
7.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A.辽宁侏罗兽 B.贵州新近纪兽 C.欧洲古近纪兽 D.澳洲三叠纪兽
8.造煤时期的生物发展阶段是
A.人类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被子植物时代
读图,完成 9、10 题。
甲 乙 丙 丁
9 第 9、10 题图.图示地貌依次为
A.河流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
B.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
C.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
D.河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
10.丁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
A.寒冷地区 B.湿润地区 C.炎热地区 D.干旱地区
高一地理学科 试题 第 2 页 (共 8页)
图 1 为晚霞图景,晚霞为傍晚日落前后的天边出现的五彩缤纷的彩霞。图 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图。完成 11、12 题。
图 1 图 2
第 11、12 题
11. 晚霞出现在 图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臭氧层
12. 晚霞的形成与图 2中相关的环节是
A.①大气吸收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大气逆辐射
2020 年 12 月 17 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下图为
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第 13、14题
13.嫦娥五号从⑤降落到地表过程中温度
A. 持续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
C. 持续增高 D. 先升高,后降低
14.嫦娥五号返回到⑤点时,其所处的大气层
A. 大气不稳定易形成对流
B. 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C. 含有大量的水汽和杂质 ⑤.30 千米
D. 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 13、14 题图
读某海域相邻的两处海岸地貌景观图,完成 15、16 题。
图甲 图乙
海滩
第 15、16题图
15.图甲地貌属于
A.海蚀平台 B.海蚀崖 C.海蚀柱 D.离岸堤
16.关于图乙海岸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风力作用下的泥沙堆积 B.河流作用下的泥沙堆积
C.波浪作用下的泥沙堆积 D.冰川作用下的泥沙堆积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城市齐齐哈尔在2015年 10月至 2016年 5月间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累计值化
统计图。完成 17、18 题。
高一地理学科 试题 第 3 页 (共 8页)
第 17、18 题 图
17.2016-01-01 以来,该地气温波动上升。该时段气温波动上升表明
A.全球气候变暖 B.空气污染加重 C.天气持续晴朗 D.地面辐射增强
18.2016 年 1 月中旬至 2016 年 2 月底,日平均气温累计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日均温低于 0℃ B.气温不断下降 C.日均温高于 0℃ D.气温不断上升
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 19、20 题。
19.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第 19、20 题图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
A.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小到大 B.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大到小
C.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小到大 D.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大到小
二、双项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的得 3 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 2 分,不选、多选、错选均
不得分)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完成第 21 题
21.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并对云雨等天气现象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有
A.杂质 B.水汽 C.氮气 D.臭氧
2019 年 8 月 20 日 0 时至 7 时,四川省汶川县累计降雨量最大达到 65mm,多处发生滑坡、泥
石流。截至 8月 23 日 18 时,四川汶川“8.20”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已致 12 人遇难,
高一地理学科 试题 第 4 页 (共 8页)
26 人失联。完成 22、23 题
22.滑坡、泥石流除造成人员伤亡外,还可能产生的危害有
A.冲毁、掩埋房屋 B.造成地表塌陷 C.威胁交通安全 D.诱发地震
23.当滑坡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B.及时报告,及时撤离
C.向滑坡体的下方迅速逃离 D.往最近的沟谷处逃离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围绕“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开展课题研究(实验中使用粘
土)。并绘出地面坡度、植被不同情况下的三组示意图。完成第 24 题。
第 24题图
24.根据实验推测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地面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 B. 地表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
C. 地表植被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D. 地面坡度越大, 水土流失越严重
紫外线指数能用来度量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对人类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世界气象组织
将其划分为 5 个等级:0-2 为低,3-5 为中等,6-7 为较高,8-10 为高,11 及其以上为极高。下图
为我国某月部分城市紫外线指数的预报简图。完成 25、26 题。
25.由图可知
A. 该月份昆明降水较少
B. 紫外线增强会导致农业减产
C. 该月份海口居民出行需常带雨伞
D. 紫外线增强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26.影响该月拉萨和广州紫外线指数等级差
异的主要因素有
A. 纬度因素
B.水汽和尘埃
C. 天气因素
D. 人类活动
第 25、26 题图
2021年 8月 14日,中美洲岛国海地南部省发生 7.2级地震,震源深度 10km。图一中甲地为此
次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图二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 27、28 题。
高一地理学科 试题 第 5 页 (共 8页)

S P

第 27、28 题图一 第 27、28 题图二
27.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右图中的
A.①②之间 B.③④之间 C.①以下 10km 左右 D.②以上 10km 左右
28.关于此次地震描述正确的是
A.有多个烈度 B.有多个震级
C.P波会影响到南部省 D.S波不会影响到南部省
下图为高纬度地区某房屋的局部示意图。完成 29、30 题。
墙壁
29.该房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太
A.净化室内空气 B.利用太阳能 阳 M(通风口 1)
C.减少能源消耗 D.紫外线消毒 光
30.冬季的白天 线
A.M 关闭,N 关闭,减小室内的气流循环,防止热量散失
室外 室内
B.M 开启,N 开启,M处气流流进室内,N 处气流流出室外
C.M 关闭,N 关闭,储存室内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集热板
D.M 开启,N 开启,增加室内气流循环,提高室内温度 N(通风口 2)
第 29、30题图
非选择题部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一为长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图二是长江流域的五种地貌景观。
第 31 题图一
高一地理学科 试题 第 6 页 (共 8页)
④ ⑤
第 31题图二
(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判断地点与景观照片及地貌的形成类型的对应关系,并用直线
正确连接。(8 分)
地点 照片 地貌类型
甲 ①
侵蚀地貌
乙 ②
沉积地貌
丙 ③
丁 ④
(2)描述⑤地貌的景观特点。(2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 分)
下图为中国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图。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地点,其主要优势是
空气透明度高。 50°N
. 哈尔滨乌鲁木齐 .
34 34 40°N
32
北.京42 40
52 原 兰
68 .州 郑.州高 30°N
藏 66 6474
青 72 上海拉.萨 70 成.都 武.汉 .42 34
40
昆.明 台.北 南
32 广.州 30

20°N
第 32题图
(1)沿北纬 30°纬线地壳分布特点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地
壳厚度等值线密集分布区极易发生滑坡灾害,原因是该地区 陡峭。(3分)
高一地理学科 试题 第 7 页 (共 8页)
(2)拉萨具有丰富的 资源(可再生),大量使用可有效减少 等气体
排放,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2分)
(3)青藏高原的冰川按照形态和规模被称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分布对太
阳辐射 作用下降,增强了 辐射,使大气温度进一步升高。(3分)
(4)指出青藏高原空气透明度高的原因。(2分)
33.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试题。(10 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为了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某地理兴
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并得出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
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
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
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由此实验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地面热量差异→大气__________运动→同一水平
面上 __________差异→大气__________运动→热力环流。(3分)
(2)下面示意图中已画出高空等压线,用箭头标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方向以及近地
面等压线。(3 分)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体现了热力环流原理,如“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城
市热岛效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4)在山谷中,往往在白天测得空气污染物比夜晚更严重,请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2
分)
高一地理学科 试题 第 8 页 (共 8页)湖州市三贤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学科参考答案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A D B D A C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B B C D A B C
双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的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B AC AB BD AC BC AC AC BC BD
非选择题部分
31.(10分)(8分)
形似张开的折扇(平面呈扇形),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2分)
32.(10分)
(1)西高东低 海拔 地形 (3分)
(2)太阳能 二氧化碳(2分)
(3)山岳冰川 反射 地面(3分)
(4)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污染少。(2)
(10分)
垂直(上升或下降) 气压 水平(3分)
(2)(3分)绘图箭头方向全部画对得2分,等压面画对得1分。如果箭头有一个绘错即不得分
(3)(2分) 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人类活动释放废热等(任意回答两点)(2分)
(4)白天山谷受热力环流影响,谷底气流上升,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夜晚山谷受热力环流影响,谷底气流下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