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文档属性

名称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28 20:1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曾撰文三辞桂冠。2012年 8月2日,季羡林先生纪念园奠基仪式在泰安长安园举行。
读一读
感兴趣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绿林好汉
偷偷藏 三侠五义 彭公案 能文能武
高才生 中西贯通 能文能理  嗯
母语 起码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鼓励 建议 古文观止  21世纪
采访:搜集寻访;调查访问。
闲书:空闲时看看的书。课文中指学校统一规定用的的课本以外的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鼓励:激发;勉励。
绿林好汉:农民起义军英雄好汉的统称。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课文中指《水浒传》里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非常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母语: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一半指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
起码:指最低要求或最低限度。
想一想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
1、 阅读
2、 偏科
3、 学习外语
4、 积累古诗文
1、课文中的“小苗”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
想一想
2、读了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小苗”和“大树”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吗?
小苗:小学生苗苗;大树:著名学者季羡林。
“小苗”指苗苗在求学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课文中的“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汲取营养,如何生长,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1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 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商量的口吻将两者之间的距离拉进了,也体现了季老的和蔼可亲。)
2苗苗:好。
3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全文解析
4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这段话写季老喜欢看闲书,也写了苗苗看闲书被爸爸责打的事情。这是苗苗和季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段落理解:写苗苗向季老请教关于看闲书的事。
5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一个设问句,既表明季老在小时候的确喜欢看闲书,又说明很多大人是反对小孩看闲书的。)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这句话表明了季老的主张,也提示苗苗进一步思考。)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季老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向苗苗提问。)
段落理解:季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明自己是主张看闲书的。
6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7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季老深入一层提出问题:如何把文章写得通顺.)
8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9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季老先引用文学家鲁迅的话作证据。)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季老再举自己小时候看闲书的事例。“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的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段落理解:写季老和苗苗的交流,说明课外阅读对写作帮助很大,表明季老是赞同儿童看闲书的。
10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这里提出另一个话题:如何处理文理之间的关系。)
11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段落理解:写季老对苗苗提出的偏科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21世纪的青年提出了“三贯通”的高要求。
12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13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这句话表明季老不同意上面这个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即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段落理解:写苗苗就学外语这个问题向季老请教。
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以上几句是季老指出古文的方法及重要意义。)
14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15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这句话中季老指出了日积月累的重要性。)
想一想
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想一想
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谈一谈
  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季老在回忆他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段落划分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段意归纳
10-11
12-15
写苗苗和季老关于儿童是否可以读闲书的谈话。
写季老根据苗苗提出的偏科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写苗苗与季老关于小学生学习外语和古文的问题进行交流。
请概说一下这篇课文。
本文是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是大家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种的季羡林和苗苗,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差别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与深深关爱。
1-9
积累
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们找到智慧的源泉。
阅读,是一架梯子,让我们登得更高,看得更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坎普腾的托马斯: 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独自阅读一本小书时,我才得到了安宁。
英国: 把一页书好好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塔吉克族: 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
司马光: 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
切斯特菲尔德: 你们把世界这本伟大的书认真读一读吧,读一遍,再读一遍,把它铭记心里,采纳它的风格,然后将它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举一反三
我能让下列词语各就各位。
闲居 闲聊 闲情逸致
空闲 悠闲 忙里偷闲
(1)空着的时间。
(2)待在家里没有工作。
(3)清静、舒服,很自在。
(4)在忙碌中抽出一点空闲的时间。
(5)没有一定中心地随便聊聊天。
(6)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