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但是中考对能力的要求不高,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及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信息,以及运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计算,因此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概念。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九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②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
③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等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溶液概念及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五、教法学法设计
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为依托,结合实验探究分析,进而形成新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充分借助希沃和班级优化大师等资源作为课堂诊断或评价手段,最后通过纸笔测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一起看这样一个视频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引入新知
【发问】想必刚才这个广告同学们都看过,这个广告除了体现商家在广告设计上的创意之外,与中老年人不一样的我们,也确实因为它的口感与众不同而喜欢它,但从脉动的配料表中,我们观察发现,脉动与其他饮料在物质分类方面是相同的,都是什么物? 仔细观察并回答:混合物 为新知的引出埋下伏笔
【举例】其实,像这样组成为混合物的液体有很多很多,比如(分别从生活、农业、医疗、实验室等不同领域展示溶液的图片),不难发现,这些物质都是液体,更多的是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呢?溶液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带着这样几个疑问进入我们本节课的学习——溶液 【板书】SS 9-1-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仔细观看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种种液体图片的展示,引出新知,并初步让学生对于溶液的了解有个潜意识,知道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指导】之前我们在实验室用过很多的液体药品,比如说,实验室制取氧气我们用了过氧化氢溶液,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我们用了稀盐酸,还有检验二氧化碳我们用了澄清石灰水等等,这些液体药品都是老师用水溶解或者稀释得到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用品,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案上的要求进行操作,把两种或几种物质进行混合,并且观察和记录现象,完成学案。实验的时候大家起立并分工完成实验,完成实验的小组坐好。 学生听要求后按照要求开始分组实验。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要求: 观察:1.加入氯化钠、蔗糖、氯化钠和蔗糖、泥土、植物油后的现象? 2.振荡后各自有什么现象? 3.静置片刻后有什么现象? 简单易做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
【提问】手机拍一份小组代表的学案,投在一体机上交流答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宋佳艺同学记录的现象及结论,与我们所记录的是否相同。很好!通过认真实验,大家得出的实验现象及结论都是真实、有效的,同时我们发现,实验①②③的特征完全相同,这就是我们说的溶液,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下,什么叫溶液呢?溶液的组成又是怎样的呢?溶液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板书】SS 9-1-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定义 2、组成 思考并比较自己所记录的现象及结论与老师投在一体机上的宋佳艺同学的记录是否有出入。 思考并完成学案的相应内容的填写。 通过一类实验的比较,形成溶液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提问】刚才同学们把蔗糖、氯化钠分别放到水里,振荡后发现蔗糖和氯化钠都溶解在水里,那么蔗糖和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看这样一个视频。 思考并观看视频 结合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讲解并发问】原来蔗糖和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微粒均匀地运动到水分子中间的过程,那么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老师在之前把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固体混合后看到的现象没有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的现象更明显,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因为构成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几种离子在水中接触的更充分。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从物质的微粒构成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在实验探究中观察到的现象发现,不是所有的物质混合后能后溶解其中,那么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学案上的要求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师活动】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学生继续进行实验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好!现在所有小组都已完成实验,老师抓拍了一位同学的实验记录情况,我们一起对照一下,跟大家记载的是否一样。 仔细核对自己与上传的实验记录是否相同 让学生之间相互比对,并确立最终情况。
【讲解】好!通过比对,大家一致认可汪智悦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我们一起来看PPT,那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 由实验①②或③④得出什么结论呢?由实验①③或②④得出什么结论呢?影响溶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回答:实验①②或③④得出“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由实验①③或②④得出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影响溶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是溶质和溶剂的种类 培养学生能通过几组对比实验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
【提问】刚才我们溶解了蔗糖、氯化钠、高锰酸钾以及碘等固体在液体物质当中,那么液体和液体之间混合能否形成溶液呢?一起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将酒精和水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 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老师实验 让学生了解液体和液体物质混合也可以形成溶解的事实
【讲解并发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酒精和水是可以互溶的,也可以形成溶液,那么有没有那些物质混合后不是在液体环境中,但也能星辰那个溶液呢? 有!有的说空气,有的说合金!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并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问】很好!大家的说法很有道理,那么给大家一份溶液,怎么确定哪个是溶质?哪个是溶剂呢?我们一起观看下面的视频。 仔细观看视频并记录笔记 掌握判断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讲解并发问】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判断溶液中溶质和和溶剂的方法,那么怎么给一份溶液命名呢?我们来观察这样几个例子。氯化钠分散到水里,得到氯化钠溶液;蔗糖分散到水里,得到蔗糖溶液;高锰酸钾分散到水里,得到高锰酸钾溶液………………,好!通过比较,同学们能发现一些规律吗?如果物质溶解在水中,得到的溶液怎么命名呢? 回答:某溶质溶液 让学生能通过一般规律形成方法
【发问】那碘溶解在汽油里,又怎么命名呢? 回答:碘的汽油溶液 大胆尝试
【讲解】好!我们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命名,但对于溶液的组成中一些量的关系我们还要清晰认知才行,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总结一下,溶液的质量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如何?溶液的体积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体积又如何呢? 1、质量关系:溶液质=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填>、<或=,下同); 2、体积关系: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回顾旧知,在新的概念背景下,解决新的问题
【讲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总结复习 再次回忆所学内容,深化记忆
【当堂检测】 接下来我用点名器随即点两位同学完成PPT上的题目,准备!开始! 学生关注自己的名字,并做好被抽到答题的准备。 应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来诊断学生掌握情况,并通过作业强化记忆本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 【板书】 SS 9-1-1 溶液的形成 溶液 定义 组成 微观认识 命名 应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的好的:
1、素材源于生活,与课堂所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亟待解决问题的好奇心;
2、设计了两个学生探究实验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概念。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习化学的兴趣;
3、利用有声有动画的微课来辅助教学,除了讲解更清楚,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来辅助教学,比如,希沃白板和班级优化大师授课并随机诊断学情。
但也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课堂中语言评价比 较单一,板书字迹也较欠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这些方面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