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万岁!”会场里刹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入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作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节选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
材料三: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情回望一年来的红色足迹:“我沿着中国革命的征程砥砺初心。从江西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到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从甘肃高台西路军纪念碑到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每个地方都让我思绪万千,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习近平主席真挚的话语、深沉的情感,传递着对初心使命的坚持、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让我们感受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伟力。
2019年,我们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不移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从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到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再到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更彰显了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只有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和前进动力,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是近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2020年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迈出关键一步。现在,冲锋号已经吹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把理想信念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行,带领人民把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节选自《初心和使命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1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征时间长,跨度大,难度高,但红军仅用了十二个月克服了种种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空前伟大的远征,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B.《伟大的转折》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凶险惨烈的殊死战役解释红军当年出发的原因,并向观众解读红军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
C.张富清、黄文秀、杜富国等人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而他们成为了拥有高尚政治品格的党员干部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梦想,而且成为了近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共产党向人民以及历史上交的完美答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作者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B.长征精神具有独特性,因为它属于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但同时它也具有普适性,因为它已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C.艺术创作的长征因艺术要真实再现长征深厚的历史、思想、人文内涵而显任重,因艺术要匡扶这些都将淹没于历史长河的内涵而显道远。
D.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既是长征时期的信仰和精神内核,也是新时代走好长征路的精神伟力和不竭动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的一项是( )(3分)
A.一九三五年二月,遵义战役打响,红军占领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同时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遵义战役成为蒋介石的奇耻大辱。
B.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连破二十座县城,在培江地区扩红七千五百人以上,在松理茂地区扩红了一千多人,在岷洮西地区扩红三千多人,
C.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十万人。抵达延安时大约只剩下一万人,损失可谓巨大,途中充满了艰辛,胜利来之不易,但艰苦卓绝绝对吓不倒红军战士。
D.考虑到丹巴藏民独立师的特殊情况,红军解散了丹巴苏维埃政权及藏族武装。返回藏区的这些人因长期怀念红军,后纷纷成为帮助解放军进藏的积极分子。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它又采取守势”“又是一下冲撞”“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暗示选文之前曼纽尔和公牛之间就有过多次决斗,公牛以守为主,曼纽尔以攻为主。
B.“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嶙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挥动着”“收起红巾”“拔出剑”“扎下去”“身子一闪”“躲开”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出了曼纽尔斗牛技术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
D.“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这杂种”“你们这些杂种”,前两者是对狡黠而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后者则是对观众的愤怒的反击与蔑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
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8.“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世家(节选)
司马迁
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木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夏,卫灵公卒,立孙辄,是为卫出公。六月,赵鞅内太子蒯聩于戚。阳虎使太子绝,八人衰绖,伪自卫迎者,哭而入,遂居焉。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齐助卫围戚,以卫太子蒯聩在故也。
夏,鲁桓厘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于桓厘庙乎?”已而果然。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贡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诚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后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翩射杀昭公。楚侵蔡。秋,齐景公卒。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B.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C.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D.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衰绖,泛指丧服,围在头上和缠在腰间的散麻绳为衰,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的麻布名绖。
C.小子,此为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与“小子何莫学夫《诗》”中的“小子”意义完全相同。
D.大夫,古代官职,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分别设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仅次于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桓子死前曾因没有好好任用孔子而错失使鲁国强盛的机会而懊悔不已,还嘱托季康子务必要将孔子请回来匡扶社稷,季康子听从父亲的嘱托迎孔子回国。
B.子贡从孔子的感喟中得知孔子想要回到鲁国,于是就在送别冉有时特别嘱托,要求冉有任职后定要想方设法迎接老师回鲁国,第二年孔子就如愿回到鲁国。
C.孔子认为像长沮、桀溺这样的人连鸟兽都不如,因为天下混乱、时局动荡,君子理应四处奔走以改变动乱的局面,而不应该隐居山林追求安逸自在的生活。
D.孔子从荷蓧丈人对子路的回答中感知他是个有见识的隐者,后孔子派子路复往则希望能以君臣之间的大义告知丈人,这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4分)
(2)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结合文本并联系《<论语>十二章》有关章句分析孔子身上具备的“君子”品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词擅长于细节描写,通过“尘满面”“鬓如霜”“正梳妆”“相顾无言”“泪千行”等细节,表达了作者的落拓之悲以及对亡妻的追怀之痛。
B.苏词下阕结尾三句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
C.贺词巧用比喻,“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来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艺术地刻画出作者本人的孤独和凄凉。
D.两词均以真挚沉痛见称,但抒情艺术不尽相同:苏词长于直抒胸臆,纵情放笔,结尾戛然而止;贺词情景交融,情感物化,结尾韵味悠长。
16.两词均用到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
(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李白由悲及乐的转折,看似宣扬及时行乐、暂时沉醉酒乡的思想,实则宣泄了内心的愤激之情。
(3)《礼记·大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是无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自身品德当作为人的根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了小题,10分)
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一股浩然之气、英雄之气,始终奔腾激荡于炎黄子孙的血脉。我们从抗击疫情以来,这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振奋着我们,感动着我们,也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安全感。基辛格在他的《论中国》中感慨:“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最勇敢的人,也就是鲁迅先生笔下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星空和道德,也照见阴沟与不堪。
有人为官一方,却无治事之谋、决断之勇,成天捧着自己的乌纱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严重:有人倒是一身武功,但面对困难,忘记了“初心使命”,敷衍应付,左躲右闪;有人一身名头,顶着桂冠不担当,带着光环不发光,面对矛盾往后溜,面对________忙“甩锅”;还有的人临阵脱逃,________,丑态毕露……当然,也有人隐瞒行程、隐瞒病情。致使自己成为病毒突破口,殃及一条线、一大片甚至有人________,借机诈骗、制贩假口罩,发国难财……大疫当前,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流传下一句“多难兴邦”。然而灾难是可以磨砺人的精神的,当养成一种坚韧而顽强的民族精神,愈挫愈奋,生生不息,这个民族将无往而不胜。疫情之后,当发挥文化的自净功能,________——让高贵的得到应有的褒扬,让卑鄙的受到应有的惩罚,让向上向善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
疫情这面镜子,更是照见你我每一个人,照见我们的内心。给冲锋者以顶礼,给忠勇者以力量,给奉献者以鲜花,给良善者以祝福;同时,还要给冷漠者以呵斥,给轻贱者以鄙夷,给无耻者以唾弃、给不法者以绳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质疑 丢盔弃甲 利欲熏心 激浊扬清
B.质疑 一败如水 利令智昏 去芜存菁
C.置疑 一败如水 利欲熏心 去芜存菁
D.置疑 丢盔弃甲 利令智昏 激浊扬清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从抗击疫情以来,这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安全感,感动着我们,也振奋着我们。
B.从我们抗击疫情以来,这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感动着我们,振奋着我们,也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安全感。
C.我们从抗击疫情以来,这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感动着我们,振奋着我们,也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安全感。
D.从我们抗击疫情以来,这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安全感,感动着我们,也振奋着我们。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始终存在流淌着一股浩然之气、英雄之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中文虽然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外除了华裔之间使用中文外,(1)__________。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消息无疑有力地证明了中文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语言,是国际交流中不可获取的语言工具。
在所有人欣喜于(2)__________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3)__________?随着消息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张媒体整理的“100个容易读错的汉字”。留言区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自己基本都读错了。更有网友感慨:我还是好好跟外国人一起学中文吧!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小题共1小题,4分)
22.根据示例,补写出下列论证的隐含前提。(4分)
示例:
你是新时代的青年,你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缺少大前提:新时代青年都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1)她们是孩子,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2)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840年6月,英国借口“保护通商口岸”发动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割让香港给英国。
1959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合约,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氢弹研发的有关技术材料,撤走援华专家。
1993年6月,美国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甚至出台相关法律以切断中美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交流。
1967年6月,在西部的茫茫戈壁滩,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97年6月,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2021年6月,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为参加《温州日报》主办的“别样的六月,一样的热血”主题征文活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温州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A
【分析】B项,原文表述为《伟大的转折》力图通过浴血搏战和殊死战役叩问今人,而不是《伟大的转折》向今人回答问题。C项,强加因果,原句见材料三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D项,未然变已然,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承诺,而选项改为了“完美答卷”,将“承诺”的未然变成了“交上答卷”的已然。
2.【参考答案】C
【分析】C项,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一方面是因为长征深厚的历史、思想、人文内涵难以真实、完美地展现,另一方面是以为这些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绝不能单独割裂开来分析,两者都能体现“任重”,两者也都能体现“道远”。
3.【参考答案】C
【分析】A选项说明“长征是宣传书”,B选项说明“长征是播种机”,D选项说明“长征是宣传队”,C选项是长征中付出的代价以及红军身上的美好品德。
4.【参考答案】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总论点,点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然后以追忆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三方面分析,最后进行总结。②多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论证力度。③论证语言严肃又不失温情,庄重又不失活泼,对初心和使命的解读体现严肃庄重,“冲锋号”“精神气”等词体现语言的活泼性。
【分析】从论证结构、论证手法、论证语言角度出发分析即可,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5.【参考答案】①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材料一)②重走长征路,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深度挖掘其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使之成为我们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材料二)③树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不断坚守理想信念。(材料三)④发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气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把理想信念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团结合力,奋勇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材料三)
【分析】对每一则材料进行概括,每点1分,共4分。
6.【参考答案】B
【分析】“它全身都是骨头”是为了突出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全是骨头很难下剑不好刺的特点,而不是为了突出瘦骨嶙峋的特点。
7.【参考答案】D
【分析】A项,“对斗牛活动的热爱”表述不对,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曼纽尔的硬汉形象。B项,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正面描写,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是侧面烘托。C项,观众最后并没有鼓励欢呼,小说塑造的观众群体对曼纽尔是不友好的,他们侮辱、嘲笑、蔑视曼纽尔,并不能说是鼓励欢呼。
8.【参考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曼纽尔与公牛的几次决斗,通过这几次决斗烘托了人物倔强执着、自信不服输的形象特征,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这些情节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曼纽尔对观众、公牛的蔑视体现了曼纽尔的反抗意识。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分析】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写出冰山之上的八分之一得1分,写出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得2分,写出这种安排的效果得1分,共4分。
9.【参考答案】(1)同:两者都倔强执着、自信不服输,面对一时的失败毫不在意,突显出内心的硬气和坚韧(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2)异:①桑提亚哥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他的抗争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他与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与自然、人与命运抗争的颂歌,老人的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从而突显出桑提亚哥豪迈的人格。②桑提亚哥的内心活动以摇摆的方式推进,他是一个有血有肉、能感受到疲倦与伤痛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概念化、抽象化的硬汉符号。③曼纽尔在真实的场景中具体的时空里与牛搏斗,有更多的人观看与见证他的硬汉形象,所以他的形象更具有真实感,其人格也更显得有普适性。④曼纽尔身上还体现出了一定的反抗意识,这是桑提亚哥所没有的,他对侮辱他、嘲笑他的观众的愤怒的反击和蔑视以及他对狡黠而又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都能体现出他身上的反抗意识。
【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多数都充斥着悲剧的色彩,这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也是海明威硬汉形象创作中的一个独特之处,代表了海明威创作的硬汉形象的不可替代性。但本文塑造的硬汉形象和《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还是有区别的,具体见参考答案分析。写出相同点得2分,不同点中①-②中写出一点得2分,③-④中写出一点得2分,共6分。
10.【参考答案】C
【分析】“由”为子路的“字”,其后要断;“尔何不对曰”翻译为“你为什么不回答说”,不用单独将“曰”字断开;其后可以根据一些成语和用语习惯来判断。
11.【参考答案】B
【分析】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和缠在腰间的散麻绳为绖。
12.【参考答案】D
【分析】A项,季康子并没有听从季桓子的嘱托迎接孔子回鲁国。B项,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迁居到了蔡国。C项,“鸟兽不可与同群”的意思是不该终日与鸟兽生活在一起,即过一种隐居生活,而不是连鸟兽都不如。
13.(1)【参考答案】从前我们死去的君主任用他却没有坚持到底,终究被别的诸侯国嘲笑,现在你再用他,(如果)又不能坚持到底,这就会第二次被别的诸侯国嘲笑。
【分析】采分点:先君,死去的君主,1分;终,坚持到底,1分;为……笑,被……嘲笑,1分;再,第二次,1分;共4分。
(2)【参考答案】第二年,孔子从蔡国到楚国的叶地。叶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为政的道理在使远方的人归附,使近处的人帖服。”
【分析】采分点:明年,第二年,1分;如,到,1分;来、赴,使……来、使……依附,1分;远、迩,远的人、近的人,1分;共4分。
14.【参考答案】①坚守正义(追求仁爱),孔子拒绝回答卫灵公关于军队战阵的问题,可见他身上有坚守正义(追求仁爱)的品格。(孔子告诉叶公为政以德也可得分)②安贫乐道,孔子“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他身上具备安贫乐道的品格。③志向远大(弘),面对混乱的时代孔子立志匡扶社稷,努力传播自己的学说主张,可见其志向远大。④意志坚定(毅),面对众人的质疑以及统治者的不重用,孔子依旧坚持不懈,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见其意志坚定。
【分析】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参考译文】
有一天,卫灵公问起军队战阵的事。孔子说:“关于祭祀典礼的事,我倒听说过,至于军队战阵的事,却是不曾学过。”第二天,灵公正和孔子在谈话,见有雁群飞过,只顾抬头仰望,神色间并不注意孔子。于是孔子就离开卫,又去陈国。
同年的夏天,卫灵公死了,立了灵公的孙子辄继位,这就是卫出公。六月间,赵鞅(赵简子)派人把流亡在外的卫灵公太子蒯聩送回卫国的戚邑。于是阳虎要太子去掉帽子露出发髻,另外八个人穿麻戴孝,装成是从卫来接太子回去奔丧的样子,哭着进了戚城,就住了下来。冬天里,蔡国从新蔡迁到州来。这一年正是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已六十岁了。齐国协助卫国围攻戚城,是因为卫太子蒯聩住在那儿的缘故。
夏天里,祭祀鲁桓公、鲁厘公的宗庙失火。孔子在陈国,听说鲁庙失火了,说道:“火灾一定发生在桓公、厘公的庙吧!”后来消息证实,果然如他所言。
到了秋天,季桓子病重,乘着辇车望见鲁城,感叹地说:“以前这个国家差一点就强盛起来了,只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没有好好用他,所以才没有兴盛啊!”随即对他的儿子、继承人康子说:“我死了,你必然接掌鲁国的政权;掌政之后,一定得请孔子回来。”过了几天,桓子死了,康子继承了卿位。丧事办完之后,想召孔子。公之鱼说:“从前我们死去的君主任用他却没有坚持到底,终究被别的诸侯国嘲笑,现在你再用他,(如果)又不能坚持到底,这就会第二次被别的诸侯国嘲笑。”季康子说:“那要召谁才好呢?”公之鱼说:“一定要召冉求。”于是就派了专人来召冉求。冉求正要启程时,孔子说“鲁国当局来召冉求,不会小用他,该会重用他的。”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在我们家乡的那批孩子们,志气都大,只是行事疏略些;他们的质地文采都很美,我真不知道要怎样来剪裁调教他们才好。”子贡知道了孔子想回乡,在送冉求时,就叮嘱他:“就职了,设法要他们来请老师回去!”
冉求回去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迁居到蔡国。蔡昭公要到吴国去,是吴王召他去的。此前昭公欺骗他的臣子而把都邑迁到吴境的州来,现在既将应召前往,大夫们担心他又要搬迁,公孙翩就在路上把他射杀了。楚军来进犯蔡国。同年秋天,齐景公死了。
第二年,孔子从蔡国前往楚国的叶地。叶公(按:楚大夫诸梁封邑在叶,僭称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为政的道理在使远方的人归附,使近处的人帖服。”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起孔子的为人,子路没回答他。孔子知道了对子路说:“仲由!你怎么不回他说:他这个人嘛,学起道术来毫不倦怠,教起人来全不厌烦,用起功来连饭也会忘了吃,求道有得高兴起来,什么忧愁都可忘掉,甚至于连衰老就将到来也不知道了等等。”
离开了叶,在回蔡的路上,长沮、桀溺两人一起在田里耕作。孔子看出了他们是隐居的高士,就叫子路前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那车上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桀溺随后又问子路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那你是孔丘的门徒啰!”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啊,但是又有谁能改变这种局势?况且你与其跟着那逃避暴君乱臣的人到处奔波,还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开整个乱世的人来得安逸自在呢!”说着,就自管自去下种覆土了。子路把经过情形报告了孔子,孔子怅然地说:“人总该有责任的,怎可自顾隐居山林,终日与鸟兽生活在一起。天下如果清明太平的话,那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要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有一天,子路一个人走着,遇上一位肩上挑着除草竹器的老人。子路请问道:“你可看见了我的老师?”老人说:“你们这些人,手脚都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楚,谁是你老师我怎么会知道?”只管拄着杖去除草。事后子路把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那是一位隐士。”叫子路回去看看,老人却已走了。
15.【参考答案】D
【分析】苏词结尾“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景结情,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韵味悠长;贺词结尾“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通过对比和想象,想象妻子灯下补衣的场景,情感表达戛然而止,让读者潸然泪下。
16.【参考答案】(1)苏词:①苏词上阕实写自己在死别后的容颜苍老、形体衰败以及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②苏词下阕虚写梦境,细腻地勾画出梦中与亡妻相逢的场景;③苏词实情与虚境结合,相映相衬,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的深情与无尽的思念。(2)贺词:①贺词上阕实写自己重回阊门但妻子已成亡魂的事实,以及对自己孤独处境的真实刻画,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和凄凉;②贺词下阕先实写亡妻坟场的荒凉,再虚写想象中先前妻子灯下补衣的景象,更突出了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悲凉;⑧贺词虚实结合,由实入虚,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结合,更突出了夫妻之间的患难与共的情感。
【分析】分析出苏词的实写,1分;分析出苏词的虚写,1分;写出虚实结合的作用,1分;分析出贺词的实写,1分;分析出贺词的虚写,1分;写出虚实结合的作用,1分;共6分。
【参考鉴赏】
《江城子》一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鹧鸪天》一词
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同来何事不同归?”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孤独的凄凉。
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同时这里也是用典,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下片最后三句复用赋体。“旧栖新垅两依依”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
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构思当中,如: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此处上半句写自己所见,下半句抒发对亡妻的思念。“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是写作者自身。“原上草,露初晞”这是写妻子。“旧栖新垄两依依”,这是两个人在一起写。“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与开头一样,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旧坟新垄”句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间,超越生死之感。
17.【参考答案】(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分析】每空1分,共6分。
18.【参考答案】A
【分析】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结合语境,选择“质疑”。丢盔弃甲: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像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结合前面的“临阵脱逃”,“丢盔弃甲”更能突出狼狈的状态。利欲熏心: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利令智昏:受私利驱使,以致头脑发昏,不顾一切。结合之后的“,借机诈骗、制贩假口罩”,“利欲熏心”是之后行为的原因,前后用逗号隔开更顺理成章。激浊扬清:比喻抨击、清除坏的,表彰、发扬好的。去芜存菁:除去杂质、保留精华。结合破折号后面的解释,应表示清除坏的发扬好的意思。
19.【参考答案】B
【分析】首先,整个句子的主语是“这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因此前半句应为“从我们抗击疫情以来”。其次,我们先被感动,然后由此激发出一种振奋,最后是由此带来的一种安全感,此三者存在程度上和因果上的差异。综上,故选B项。
20.【参考答案】①表达内容不全相同,原句中“奔腾激荡”突出了炎黄子孙内心的浩然之气、英雄之气的力量感,改句“存在流淌”只是强调有,缺乏力量感。②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强调“浩然之气、英雄之气”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奔腾激荡”,这是我们战胜疫情的保障,而改句更侧重陈述,强调“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有“浩然之气、英雄之气”。③连贯效果不同,原句紧接孟子的话,自然引导出孟子所提倡的“吾善养浩然之气”,更为连贯顺畅。
【分析】每点2分,写出2点即可。
21.【参考答案】(1)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2)中文越来越国际化(3)我们真的掌握中文了吗?【分析】第(1)空根据“国外出了华裔之间使用中文外”推断国外使用中文的人较少,因此填写“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类似意思也可,点出“少有外国人”1分,点出“使用中文”1分。第(2)空是对第1自然段尾句的总结概括,尾句表达的意思是“中文成为世界性语言”,因此该空只要填写出“中文越来越国际化”即可,点出“中文受到国际认可”1分,点出“越来越”的趋势性1分。第(3)空是对第2自然段后半部分的概括,后半部分主要在说我们自己没有掌握好中文,因此该空填写“我们真的掌握中文了吗?”点出问句,1分,意思表达是我们并没有掌握好中文,1分。
22.【参考答案】(1)缺少大前提:战争中的孩子是无辜的。(2)缺少小前提:以不忍人之心执政。
【分析】第(1)句写到“缺少大前提”得1分,写出“孩子无辜”得1分。第(2)句写到“缺少小前提”得1分,写出“不忍人之心执政”得1分。
23.【试题分析】本作文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两大要求。其一,创设主题征文活动的真实语境,要求学生要围绕主题写文章,主题既要突出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六月,又要突出在六月背后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热血(精神品质)。其二,材料给出了六个时间(六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国的屈辱史(1-3则),第二类是中国的奋斗史、振奋史(4-6则)。考生需要写到屈辱中的中国民族坚强不息、奋进不止,以昂扬的姿态促进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国的崛起,这种精神可概括为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立自强。同时,考生还需要写到在不断富强的当下,我们仍需要再接再厉,以吾辈之力量创时代之华章。当然,考生也可以丰盈从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热血),如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不断创新、以科技屹立于民族之林等等的品质。总而言之,考生既要强调历史的特殊性,也要强调中国人身上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