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开封市五县高一上学期联考卷
物理试卷
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4分,共32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减小
参考系一定要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
C.研究和观察日食时可以把太阳当做质点
D.羽毛下落得比玻璃球慢,是因为羽毛轻
2.根据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B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可以不同
C.平均速度的大小称为平均速率
D.加速度为负且恒定,速度有可能先变小后变大
3.如图所示,将一小球从竖直砖墙边的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
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所示的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
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均为d根据图中的
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能判定小球的下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B.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C.小球在位置3时的速度为2
D.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4
质点沿x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坐标原点时开始计时,-t图像如图,则()
A.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5m/s
B.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0.5m/s
C.质点在1s末速度为15m/s
D.质点在第1s内的位移为151
5.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3s内与第2s内的位移之
差是
则可知()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3m/
C.第1s内的位移大小为1
第25末的速度大小为12m/s
D.物体在前4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5
6.如图是某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和速度一时间图象,由此可以判断得到
t/s
A.物体的位移一时间图象是抛物线B.该物体做的是曲线运动
C.该物体运动的时间t为2s
D.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1m/s
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位置沿着同
vi(m'n
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的平方随位移变化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车的加速度比乙车的加速度大
B.在x=0.5m处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
高一期中联考卷物理试卷第1页共3页
C.在x=0.5m处甲乙两车相遇
D.在t=2s末甲乙两
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
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加速
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v(ms
C.60y时,物体a在物体b的后方
s、D.40s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900m
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6分,共14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B.当弹簧处于原长时,劲度系数为零
D.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与接触面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摩擦力的大
0.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空
两点时的速度分别是v和2,则下列说法正
A.MN的间距为
的平均速度为2
所需时间为
经过MN中点时速度为
11,A,B,C,D四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做直线运动,A物体的x-t(位置一时间)图象、
B物体的v-t图象、C物体和D物体的a-t图象依次如图所示,规定水平向右为正,
已知四个物体在t=0时
度均为零,且此时C在
D的左边175m处,
t(ms"
23345
A.0~4s内运动位移最大的是BB.0-4内运动位移最大的是C
D.t=3
追上D
12.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1m/s,第8s内的位移比第5s内的位移多6m,
则关于该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该质点的加速度为1m/s2
B.该质点88内的位移大小是64
C.第四个3s内的位移为66m
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D.第三个25内的平均速度为17ns5
(6分)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
A
8121620cm
他通过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弹力大小F与弹簧长度x的关系图线(不计弹簧的重力
由图线可得弹簧的原长x
cm,劲度系数k=
N/cm,他利用本实验原
理把图甲中的弹簧做成一把弹簧秤,当示数如图丙所示时,该弹簧的伸长量
Ax
高一期中联考卷物理试卷第2页共3页2021-2022学年开封五县上学期高一联考试题
物理试卷答案详解
1.【答案】A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大.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描述一个物
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中没有影响或影响不计时,
可以把物体当成质点处理;受力分析后,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说明羽毛比玻璃球下落得慢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属于基础题。
【解答】
A.加速度增大的物体,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会减小,故 A正确;
B.参考系是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定做为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被选为参考系的
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故 B错误;
C.研究和观察日食时,太阳的大小直接影响观察结果,所以不可以把太阳看成质点,故 C错误;
D.玻璃球在空气中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空气的阻力远小于其重力,而羽毛受到的阻力与其重力
比较接近,所以羽毛比玻璃球向下的加速度小,所以下落得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与受到的阻力
产生的影响有关,故 D错误。
故选 A。
2.【答案】D
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标量和矢量、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
定;有的标量的正负不表示大小;根据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定义解答;
【解答】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定,是指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故 A错误;
B.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矢量的符号表示方向,矢量的正负表示方向,矢量的绝对值表示大
小,则正值与负值方向相反;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之分,有的标量的正负不表示大
小,故 B错误;
C.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
速率,故 C错误;
D.加速度为负且恒定,速度有可能先变小后变大,例如物体的初速度为正,与加速度反向,则
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为 0后,再做相同加速度的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D正确。
3.【答案】D
对于运动学方面的一些推论或结论,往往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题方法,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
要注意积累,并能灵活的运用。
要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可以根据 = 2;某段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初速度为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比为 1:3:5。
【解答】
A.由图可知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等于恒量,能判定小球的下落运动是匀变速,故 A
正确;
B.由图可知 1、2之间的距离为 1 = 2 ,2、3之间的距离为 2 = 3 ,3、4之间的距离为 3 = 4 ,
4、5之间的距离为 4 = 5 。
第 1页
由于 = 4 3 = 3 2 = 2 1 = ,即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等于恒量,
故根据 = 2 可求解出加速度为 ,故 B正确;
2
C. + 因为位置“3”所处的时刻是位置“2”和位置“4”所处的时刻的中点时刻,故 3 = 2 3 =2
7
,故 C正确;
2
D.初速度为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比为 1:3:5,而题目中位移比为 2:
3:4,故位置 1不是初始位置,故 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4.【答案】D
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本题的关键要写出解析式,采用比对的方法求出加速度和
初速度,明了物体的运动情况后,再由运动学公式研究图象的信息。
【解答】
.由图得: = 1 + 0.5 1 ;根据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 =
2
0 + ,得:2 0.5 = 0.5 /
2,则
质点的加速度为 = 1 / 2,初速度为 0 = 1 / ,则知质点的加速度不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AB错误;
.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 1s末速度为: = 0 + = 1 / + 1 × 1 = 2 / 。质点在第
1s + 1+2内的位移为: = 0 = × 1 = 1.5 ,故 C错误,D正确。
2 2
故选 D。
5.【答案】B
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平均
速度和中间时刻速度公式、位移差公式的相关知识,试题难度一般
【解答】
A.根据 = 2可得物体的加速度 ,A错误;
B.第 2 末的速度 2 = 2 = 6 × 2 / = 12 / ,B正确;
C.第 1 内的位移 ,C错误;
D.物体在前 4 内的位移 ,则物体在前 4 内的平均速度
,D错误.
6.【答案】A
由速度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写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判断位移图象的形状;由平均速
度求时间;由速度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
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能灵活选择公式的形式研究图象的意义,
要知道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
【解答】
.由 图象知,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 可知物体
的位移 时间图象是抛物线,故 A正确,B错误;
2 16
C. = 0+ 由 得 = = 2 + 9 故 C错误;0
第 2页
= 0 3 / 27D. 2物体的加速度为 = = / 16 16 ,故 D错误。9
故选 A。
7.【答案】C
本题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的考查,由 2 20 = 2 可知, 2 图象的斜率为加
速度的 2倍,由斜率可以判断两车的加速度的大小,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判断两车是否相遇
的物体。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2 图象的意义,知道斜率表示加速度,相交点表示速度的大小相
等,不要与速度图象混淆。
【解答】
A.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 20 = 2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 2倍,由图象可
知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故 A正确;
B.由图象可知在 = 0.5 处甲乙两车的速度的平方相等,故两车的速度相等,故 B正确;
C.由图象知在 = 0.5 之前,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当甲到达 = 0.5 处时,乙
已经在甲之前了,故不再此点相遇,故 C错误;
2
D. 2由图象知甲的初速度为 0,由 2 = 2 1 ,得加速度为 = = / 2 = 2 / 21 ,由 2 2 2×0.5
2 2
20 = 2 2 ,得乙的加速度为:
0 2 1 2 2
2 = = / = 1 / ,所以,当位移相等时两车相遇:2 2×0.5
1 2 = + 11 0 2 2,解得: = 2 ,故 D正确。2 2
故选 C。
8.【答案】D
【解析】解:A、在速度 时间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 a、b加速时,a图线的斜率
小,物体 a的加速度小。故 A错误。
B、D: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到 40s末之前 a的速度一直大于 b的速
度,a、b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40s之后 a的速度小于 b的速度,b开始追赶 a物体,间距减小,所
以 40s末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为:
△ = =
(10+40)×20 + 20 × 40 1 × 20 × 40 = 900 ,故 B错误,D正确。
2 2
C、60s (10+40)×20时,根据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a的位移 = + 40 × 40 = 2100 ,b的2
位移 ,所以 a在 b的前方,故 C错误。
故选:D。
在速度 时间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加速度向右上方倾斜,加速度为正,向右下方
倾斜加速度为负;图象与坐标轴围成面积代表位移,时间轴上方位移为正,时间轴下方位移为负.通
过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何时相距最远.
本题是为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
成的面积的含义,能根据图象读取有用信息.
9.【答案】AD
本题考查力的概念、弹簧的劲度系数、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难度不大,关键是理解这些基本
知识。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劲度系数与弹簧的长度无关;
第 3页
运动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静止物体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动摩擦因数 没有单位,与接触面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无关。
【解答】
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故 A正确;
B.劲度系数与弹簧的长度无关,故 B错误;
C.运动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静止物体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比如人在冰面上滑冰
时,冰面受到滑动摩擦力,故 C错误;
D.动摩擦因数 没有单位,与接触面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无
关, 故 D正确。
故选 AD。
10.【答案】AD
本题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本题通过自由落体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选择合
适的运动学公式解题是关键点。
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
【解答】
2 2
A.根据 2 20 = 2 MN
2 知 间距离为 1,故 A正确;
2
B. = 0+ + 根据 2 知经过 MN的平均速度为
1 2
2 ,故 B错误;
C. 2 1根据 = 0 + 知经过 MN所需时间为 ,故 C错误;
D. 02+
2 2 2
根据 = 知经过 MN中点时速度为 = 1 + 2 ,故 D正确。
2 2 2 2
故选 AD。
11.【答案】BD
此题主要考查物体运动的 、 、 图像问题,A、B、C、D四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运
动,把 CD的 图像转化为 图像,图像与坐标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简化分析四个物体的
位移与追击相遇问题。
关于图象问题,注意五看:看轴、看线、看斜率、看面积、看截距。会五看图象问题就都迎刃
而解。
【解答】
.由四个图象可知,0 4 内 A物体的最大位移为 0,B物体 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可得 0
4 1 1内的位移为 0,C物体 0 4 内的位移为 = 4 × ( 2) = 4 × × 1 × 12 = 2 ,D物体运动跟2 2
B物体相同,所以 0 4 内的位移为 0,所以 0 4 内 C物体位移最大,故 A错误,B正确;
. 和 D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在前 2s内两个物体的位移大小相等,所以前 2s内两个物体不可能相遇,
第 3s 内二者的位移大小是相等的,都是 = =2
1 × 1 = 0.5 ,
2
此 时 二 者 之 间 的 距 离 : = 0 + ( ) =
1.75 0.5 0.5 = 0.75 ,
第 4页
3s末二者之间的距离仍然是 0.75 ,此时二者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遇时有 2( '
1 '2) = 0.75,解得: ' = 0.5 或 ' = 1.5 (舍去),所以 = 3.5 时 C物体追上 D物体,故 C错误,
2
D正确。
故选 BD。
12.【答案】CD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
【解答】
A.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知 8 5 = 3 2 = 6 ,解得 = 2 / 2,故 A错
误;
B. 1 1由运动学公式 = 0 + 2得该质点 8s内的位移大小是: = 0 + 2 = 1 × 8 +
1 × 2 ×
2 2 2
82 = 72 ,故 B错误;
C.第四个 3s 1内的位移为 = 212 9 = 0 12 + 12 0 9 +
1 29 = 1 × 12 +
1 × 2 ×
2 2 2
122 1 × 9 + 1 × 2 × 92 = 66 ,故 C正确;
2
D.由运动学公式 = 0 + 得第 4s的速度为 4 = 0 + 4 = 1+ 2 × 4 / = 9 / ,第 6s的
+ 9+13
速度为 6 = 0 + 6 = 1 + 2 × 6 / = 13 / ,则第三个 2s内的平均速度为 =
4 6 = /
2 2
= 11 / ,故 D正确。
故选 CD。
13.【答案】4; 0.5;6。
弹簧处于原长时,弹力为零;根据胡克定律 = △ 求解劲度系数;直接从弹簧秤得到弹力,
即可求解。
本题关键是明确实验原理,然后根据胡克定律 = △ 并结合图象列式求解,不难,注意胡克
定律的适用范围。
【解答】
8 0
弹簧原长为图线与横轴的交点的读数, 0 = 4 ;劲度系数为图线的斜率, = / =20 4
0.5 / ;
因为弹簧秤上的示数为 3.0 ,由 = = =
3.0
可得: = 6 0.5 / 。
故答案为:4; 0.5;6。
14. + + 【答案】0.1 6 5 4 3 2 19 2 0.80 0.48 大于
【解析】解:(1)由于从 O点开始每 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 50 ),所
以相邻的计数点间有 5个时间间隔,即 = 0.1 ;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 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 4 1 = 3 21
5 2 = 3 2 2
26 3 = 3 3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 1得: ( 1 + 2 + 3 3)
+ +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 = 6 5 4 3 2 19 2 ,
= 5.18+4.40+3.62 2.78 2.00 1.22代入数据,解得: × 10 2 / 2 = 0.80 / 2
9×0.12
第 5页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 5点时
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5 + 6
4.40 + 5.18 2
5 = = × 10 = 0.48 / 2 0.2
若当时电源实际频率为 49赫兹,实际打点周期将变大,而进行计算时,仍然用 0.02 ,因此测
出的速度数值将比物体的真实数值大。
故答案为:(1)0.1;
(2) 6+ 5+ 4 3 2 1
9 2 ,0.80;
(3)0.48,大于。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 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
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 5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要知道打点
计时器的打点频率和周期的含义和关系。
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
理解与应用。
15.【答案】解:(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就等于物体刚开始滑动时的弹簧拉力大小,
由胡克定律可求得: 1 = 200 × 0.03 = 6 ,因此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 6N;
(2)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 2.5 ,则弹簧的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所以滑动摩擦力 = △ = 200 × 0.025 = 5 ;
(3)当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 2.5 ,则弹簧的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 = 200×0.025所以动摩擦因数为 = 0.25 2×10
【解析】(1)通过弹簧的伸长,由胡克定律来计算出物体刚开始运动的最大摩擦力大小;
(2)匀速前进时弹簧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等于动摩擦力因数与正压力的乘积。
学会区别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同时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引起它有运动趋势的外力决定,而滑
动摩擦力等于 。
16.【答案】解:(1)燃料用完前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燃料恰好用完时火箭的速度为 v,
根据 = =
2
= 2 得: = 2 × 10 / = 20 /
(2)火箭燃料耗尽后能够继续上升的高度
2 202
1 = = = 20 2 20
故火箭离地的最大高度: = + 1 = 40 + 20 = 60 。
(3)残骸落回地面的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
设下落的时间为 1,则
1
= 2
2 1
= 2 = 120解得 1 = 2 3 10
设火箭燃料耗尽后能够继续上升的时间为 2,则
0 20
2 = = = 2 10
第 6页
所以总时间 = 4 + 2 + 2 3 = (6 + 2 3)
【解析】(1)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列式求解;
(2)火箭推力消失后,由于惯性,继续上升,做上抛运动,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解继续上升的高
度,最后得到总高度;
(3)燃料用完后火箭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继续上升的时间,残骸落回地面的
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出下落时间,总时间等于上升的总时间加上下落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竖直上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的直接应用,要
注意火箭燃料耗尽后还会继续上升,最后做自由落体运动。
17.【答案】解:(1)设石头从 A处运动到坡底 B处的时间为 1,到达坡底 B处速度为 1,
1
则有: 21 = 0 1 + 1 ,2
解得: 1 = 16 ,
此时石头的速度为:
1 = 0 + 1 = 2 / + 1 16 / = 18 / 。
在此过程中,游客运动的位移为:
2 =
1 1 21 =
1 × 0.4 × 16 1 2 = 45
2滑 2 。
(2)石头到坡底 B处时游客的速度为: 2 = 游( 1 1) = 0.4 (16 1) / = 6 / 。
此后石头匀减速运动,游客开始以 匀速运动,设又经历时间 2二者速度相等,
即: 共 = 1 石 2 = = 6 / ,
= 6 1
+
= 共 = 18+6解得: 2 ,石块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石 2 = 72 ,2 2
游客此时的总位移为: 游 = 2 + 共 2 = 45 + 6 6 = 81 ,
由于 石 = 72 < 游 = 81 ,说明石头此刻未能追上游客,游客能脱离危险。
答:(1)圆形石头滑到坡底 B处时,游客前进的位移大小为 45m;
(2)通过计算可判断该游客能够脱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的直接应用,由于涉
及两个物体,又是多过程的情况,要注意分析.难度适中。
(1)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对石头与游客分别列式即可求出。由运动学位移公式求
解位移;
(2)由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泥石流到达坡底的时间和速度,求出游客和石块速度相等的时间,再求
出泥石流水平面上的位移和游客在水平面上的位移,比较位移大小即可求解。
第 7页
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答案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AD
10.【答案】AD
11.【答案】BD
12.【答案】CD
13.【答案】4; 0.5;6。
14. 0.1 6+ 5+ 4 3 2 【答案】 19 2 0.80 0.48 大于
15.【答案】解:(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就等于物体刚开始滑动时的弹簧拉力大小,
由胡克定律可求得: 1 = 200 × 0.03 = 6 ,因此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 6N;
(2)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 2.5 ,则弹簧的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所以滑动摩擦力 = △ = 200 × 0.025 = 5 ;
(3)当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 2.5 ,则弹簧的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所以动摩擦因数为 = = = 200×0.025 = 0.25 2×10
16.【答案】解:(1)燃料用完前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燃料恰好用完时火箭的速度为 v,
根据 = =
2
得: = 2 = 2 × 10 / = 20 /
(2)火箭燃料耗尽后能够继续上升的高度
2 202
1 = 2 = 20 = 20
故火箭离地的最大高度: = + 1 = 40 + 20 = 60 。
(3)残骸落回地面的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
设下落的时间为 1,则
1
= 2
2 1
2 120
解得 1 = = = 2 3 10
设火箭燃料耗尽后能够继续上升的时间为 2,则
0 20
2 = = 10 = 2
所以总时间 = 4 + 2 + 2 3 = (6 + 2 3)
17.【答案】解:(1)设石头从 A处运动到坡底 B处的时间为 1,到达坡底 B处速度为 1,
第 8页
则有: 1 = 0
1 2
1 + 1 ,2
解得: 1 = 16 ,
此时石头的速度为:
1 = 0 + 1 = 2 / + 1 16 / = 18 / 。
在此过程中,游客运动的位移为:
= 1 1 2 = 12 1 × 0.4 × 16 1 2 = 45 2 2 。滑
(2)石头到坡底 B处时游客的速度为: 2 = 游( 1 1) = 0.4 (16 1) / = 6 / 。
此后石头匀减速运动,游客开始以 匀速运动,设又经历时间 2二者速度相等,
即: 共 = 1 石 2 = = 6 / ,
+
解得: 2 = 6
1 18+6
,石块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石 =
共 2 = = 72 ,2 2
游客此时的总位移为: 游 = 2 + 共 2 = 45 + 6 6 = 81 ,
由于 石 = 72 < 游 = 81 ,说明石头此刻未能追上游客,游客能脱离危险。
答:(1)圆形石头滑到坡底 B处时,游客前进的位移大小为 45m;
(2)通过计算可判断该游客能够脱险。
第 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