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3.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 和 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二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背景 西汉前期,匈奴残酷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王朝十分被动。 对匈奴的战争获得重大胜利
目的 联络 夹击匈奴 为了加强与 的联系
出发时间 公元前 年 公元前 年
结果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促进了 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 ——河西走廊—— ——中亚——西亚——欧洲的 。
(3)商品:中国的丝绸、漆器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各国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还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输入中国。
(4)意义:丝绸之路是 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山东沿岸---穿过黄海--朝鲜--日本。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 年,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 。
(2)职责: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2)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 ,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后来班超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归纳提升】
1、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和作用
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今天我们建设“一带一路”就是利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来带动我国和丝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
【夯实基础】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这条古商路以运送丝绸为主。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将这条古商路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下列哪一位人物功不可没
A.班超 B.甘英 C.张骞 D.班勇
2.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3.西汉时开辟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最东面与最西面的两大帝国联接起来。这个最西面的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阿拉伯帝国
4.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处于此“经济带”的是( )
A.陕西西安 B.河西走廊 C.新疆地区 D.黑龙江省
5.假设你是汉朝的商人,想把丝织商品运往欧洲,你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西域→欧洲
B.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南亚、西亚→欧洲
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西域→欧洲
D.洛阳→中亚、南亚、西亚→河西走廊→西域→欧洲
6.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西汉时期中国商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抵达( )
A.马来半岛 B.孟加拉湾 C.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D.日本
7.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它证明了今天的哪一地区在当时就是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范围( )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蒙古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汉朝政府在西域沿线修筑长城,构建军事防御设施,保证了往来道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大蒜、苜蓿等陆续传到中国。
“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白寿彝《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A代表的城市和B代表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丝绸之路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培优提升】
1.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其职责为管理屯田及兼护南北二道之通畅,一般任期3年,直属中央调遣。下列不能体现材料有关西域都护府的观点的是
A.监护西北各国安全 B.保护交通要道
C.为了开辟丝绸之路 D.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2.他的出使虽没有达到原来盼望的政治目的,但为中国人发现了一片比当时中国还要广大的新的世界。他的贡献,只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材料中的“他”是
A.董仲舒 B.班超 C.卫温 D.张骞
3.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古西域国之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其外形酷似汉武帝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面铸龟兹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文物可用于说明
汉武帝五铢钱 龟兹五铢钱
A.吐蕃风情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 B.中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 D.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
4.下图为新疆出土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写本残卷(部分)。这一发现可用于研究
A.秦汉政权的巩固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东汉兴衰的原因 D.鉴真东渡的影响
5.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下面不属于汉武帝时期“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是:
A.派张骞通西域 B.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C.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D.派甘英出使大秦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 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CCADB CA
8.(1)长安;大秦(古代罗马)。
(2)汉朝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精美的丝织品和丝绸贸易的发展;汉朝的对外开放政策;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汉朝政府的保护和经营;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保证丝路畅通。(答出2点即可)
(3)丝绸之路是东西交通的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发展友谊的桥梁;加强了我国同欧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
【培优提升】
CDCB
5.
(1)政治:秦朝确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实施“推恩令”;
思想:秦朝实行“焚书” ,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名称:西域都护。
意味: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3.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学习目标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学习
1、什么叫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始于何时?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始于何时?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1、什么叫西域?
玉门关
阳关
一、张骞通西域
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背 景 目 的 时 间 结 果
第一次
第二次
汉武帝反击匈奴
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
138年
了解了西域
汉了解西域控制了河西走廊
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
119年
沟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一、张骞通西域
3、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张骞通西域之路
丝绸之路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张骞通西域
合作探究
学习张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在成功的道路上要不怕艰险,勇于进取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中亚、西亚)→⑤大秦(欧洲)
“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陆上丝绸之路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二、丝绸之路
知识拓展
1.陆上丝绸之路
一支长安商队带领着驼队去西域做生意,需备点点什么货品呢?他们从西域回来,又将带点什么回长安呢?
西域
西方
丝绸
漆器
铁器
技术
农产品
良种马
香料
玻璃
艺术
汉朝
二、丝绸之路
合作探究
二、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①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
①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文化之路
商业之路
友谊之路
二、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战国
秦朝
战国
西汉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
公元前60年,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西域都护
为西汉对西域的管理开发奠定基础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班超出使西域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克服重重困难,是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虽到达安息后受阻,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三、对西域的管理
2、班超经营西域
拓展延伸
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和作用
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今天我们建设“一带一路”就是利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来带动我国和丝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有( )
①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②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③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④加强与匈奴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有关丝绸之路正确的路线是 ( )
A.长安→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南亚、西亚→大秦
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中亚、南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B
B
当堂测评
4.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候。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D
B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当堂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