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0 20: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穿 井 得 一 人
《吕氏春秋》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积累溉、汲、居、及、国、道等词语。
2、理解课文,把握寓意。
3、理解寓言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此喻彼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 学 目 标
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轻信,不盲从。。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解析: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弟子规》:
新课导入
吕不韦( ——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作者简介
1.古今异义
(1)及其家人穿井
古义:挖掘 今义:把衣服套在身体上
(2)闻之于宋君
古义:使知道 今义:用鼻子嗅
(3)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古义:讲述 今义:道路
基础梳理
2. 词性活用
闻之于宋君(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基础梳理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
子将安之 ?
得一人之使。
闻: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君 。
代词 这件事
动词 去、到
助词 的
听到
使听到
基础梳理
3.一词多义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故东迁 。
于: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认为
因为


基础梳理
4.倒装句:
问之于丁氏(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丁氏问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非于井中得一人”
基础梳理
5.省略句
常一人居外( )
告人曰( )
省略介词“于”,应为“常一人居(于)外”
省略主语,应为“(丁氏)告人曰”
基础梳理
1.听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居住在外(专门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顺接连词
居住
等到
得到,这里指“节省”
打水浇田
溉,灌溉。
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去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提到
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得到,这里指“发现”
讨论
使知道
向、对
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询问这件事。丁家 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呀。”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派遣
这件事
回答
节省

发现
从、在
传闻
像这样
不如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几层意思,请分别概括。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层
(1、2句)
第二层
(3、4句)
第三层
(5、6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写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合作探究
宋君
丁氏
闻而传之者
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穿井得一人
令人问之于丁氏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表达不够清楚
事情的考察者
2.根据图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合作探究
3.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合作探究
4.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合作探究
5.分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合作探究
6.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 这件事。
【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合作探究
7.“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合作探究
8. 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合作探究
9.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合作探究
10.结合图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é)传讹。
合作探究
《穿井得一人》通过写一个姓丁的人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来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课堂小结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拓展新知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拓展新知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下》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策·魏策二》
拓展新知
穿井得一人
不轻信流言
不以讹传讹
起因——趣说“穿井得一人”
发展
结局——揭开真相
闻而传之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