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2 11: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预言
二、三世纪之交,军阀混战,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07年,号
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
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
葛亮分析局势说:北方的曹操实
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汉皇帝,
“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
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机发展。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诸葛亮生前获封“五乡侯”,因此其祠名为“武侯祠”。
▲四川成都武侯祠
一番唔对古今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
1.三国风云
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风云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三国实力对比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司马炎称帝→西晋灭吴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2.西晋动乱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太康之治”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惠帝弱智
→贾后乱政
→八王之乱
流民起义
“永嘉之乱”
316年,西晋亡国
3.五胡内迁
鲜卑
沿东北和北部边塞散居
匈奴
并州

上党郡

陇西、关中

陇西、关中


川、鄂山区
①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②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③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影响:
魏晋世家大族分布图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建立:
317年,
西晋宗室司马睿,
定都建康,
史称东晋。
士族:盛

东晋与南朝
南朝:宋、齐、梁、陈
东晋与南朝
南朝:宋、齐、梁、陈
东晋与南朝
南方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
民族融合:江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1.十六国概况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三、十六国与北朝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淝水之战形势图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
3.十六国与北朝的交替
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政治:迁都洛阳
文化:① 采用汉姓② 改穿汉服
③ 学说汉话④ 提倡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
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2. 迁都洛阳有何作用?
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课堂总结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A
2.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C
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解。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自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2)主要目的是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通过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在曹魏形成了屯田制度。
(3)观念:热衷于买田置地。主要原因: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取较高稳定的收益。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
特点:方式多样,汉化为主,互相学习,交流内容丰富。
作用: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