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历代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先秦时人们依靠牢固的血缘联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保障,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政治格局
军功
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
品行才能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试能力
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才能门第
一种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一、选官制度
2.九品中正制
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积极:这种制度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走向衰落。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3.科举制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4.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社会的统治基础,;
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促使选官制度逐渐成熟;
④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⑤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⑥促进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⑦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秦
汉武帝
隋唐时期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三省六部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三公
诸卿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军务
(虚有其位)
秦:三公九卿制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
外朝
有事上报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草拟诏令)
(负责 执行 )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4.影响:
(1)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三省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演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
(2)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2.名称及职责:
3.程序:
(3)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1)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改称中书门下。
5.政事堂
(2)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历史重现
甲:中书省 乙:门下省 丙:尚书省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小试牛刀
三、赋税制度
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前提:均田制)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示意图
黄河流域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均田制: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国家将掌握的无主荒地授予农民。
收税标准:按人户收粮食和绢帛。
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纳帛或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2.隋至唐初:租庸调制
(2)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1)内容
租是田租
调是户税
庸是纳绢代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资产(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空前盛行
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
政府已无地授田
税收减少
唐中叶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资产(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年间,就有了1300多万贯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 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增加了财政收入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能够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来进行征税。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增加了财政收入
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3.唐中叶:两税法
(1)弊端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
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总结两税法的弊端
课堂检测
1.《宋书》卷九十四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A
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 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 阻滞社会阶层流动
A
3.《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曰:“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材料所述的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C
4.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资料乙:“为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丙甲乙丁 D. 乙丁丙甲
C
5.察举制的特点是( )
A. 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官员 B. 官员选拔权由中央垄断
C. 门第高低是选官的标准 D. 道德高尚是唯一的推荐依据
C
6.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一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 分封制 B. 中外朝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