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29 15:0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中国人
失掉
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
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慨( )叹 省( )悟
诓( )骗 诬( )蔑
脂( )粉 脊( )梁
宰( )相 搽( ) 前仆( )后继 抹( )杀
抹( )布
拐弯抹( )角
读准字音
kǎi
xǐng
kuāng

zhī

zǎi
chá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
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找批驳的“突破口”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突破口
是信“地”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思考:“他信力”的表达效果
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统治着极其御用文人的讽刺。
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如何理解“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点明用“求神拜佛”来祈祷国家太平,有益无害,于事无补,只会长久来麻醉自己的神经,永远不会觉醒起来,拿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腐败无能的本质,揭露了他们种种可笑、可恨的丑态。当时的堂堂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之际,不是积极抵抗、救国救亡,反而举办什么“时轮金刚法会”,寄希望于虚幻的神佛,愚蠢之极。由于鲁迅先生的这些尖锐批判、无情讽刺的文字深深刺痛了当局,所以被“书报检查处”将其删去。此举暴露了反动当局内心的恐惧和虚弱。
默读  整体把握
B:默读<6--9>段思考:6段有什么作用?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又如何反驳了敌方谬论?
第6自然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承上,指出这部分中国人的“自欺”并非新东西,是他们一直赖以生存的精神麻醉品,只不过现在更“日见其明显”罢了。第二句笔锋一转,针锋相对地提出正确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加油呦?
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埋头苦干的人”
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 等。
如:李时珍、毕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真理的人
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如:玄奘 、鉴真、商鞅、谭嗣同、……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
玄 奘
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
率领我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那些。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上面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等。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以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所有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派和御用文人。
要论中国人,必须,
指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的中国人。
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脊 梁
(6—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
第8自然段,指出在现在的中国人中,“脊梁”人物也很多。一方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另一方面,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却又“被摧残,被抹杀于黑暗中”。这段话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相当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坚持抗日的广大军民的敬佩之情,又有对国民党政府对外屈膝,对内镇压的反动行径的痛恨,语调十分沉重。这一段末尾,义正辞严地批驳了敌论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无耻诬蔑。
第7、第8两段,感情饱满,立场鲜明,热情歌颂了从古到今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民。语句齐整,形象生动,体现了鲁迅杂文“诗与政论结合” 的特点。
研读赏析
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
美化、伪装
精神、品质、人格、操守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这一段总共两句话,都由正反对照的内容组成,起到归结全文,照应前后两部分的作用: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照应前文所点出的某些人发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的慨叹:“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状元宰相的文章”照应前文的“公开的文字”;而“筋骨和脊梁”、“地底下”则响应后半部分所提出的观点,再次点出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是广大的革命人民。末尾这段文字,处处紧扣题旨,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立场。
结构图示










㈠论敌的论点、论据
①论据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②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㈡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㈢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不自欺
前赴后继的战斗
脊梁
㈣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要看地底下
小结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力?
国民党政府的不自尊、不自信,表现为外交上的软弱、卑躬,结果在国际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所一心依赖的“国联”,居然还袒护日本侵略者。军事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日益膨胀,直至想三个月之内使我们“亡国灭种”。这个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爱国军民,以一定能打败日寇的坚强自信为精神支柱,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浴血奋斗八年,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挽救祖国于灭亡的危险边缘。
在当今现实社会,任何人要立足社会,开创事业,都要经过艰苦奋斗。从初涉社会到广泛交际,与人合作,巩固扩大成果,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以坚强的自信为支撑点,才能承受住压力和挫折,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语言特点
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2、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信力” “他信力”“自欺力”
比较阅读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防。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一同呼吸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进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
A.请找出敌论点、论据。
B.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