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声是怎样产生的?
小实验
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
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敲鼓时鼓面在振动
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风声————
空气的振动
山洞中的轰鸣声———
空气的振动
雨声———
水的振动
读书声————
声带的振动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
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设: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为媒介?
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作为媒介?
实验一:
把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
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
桌子上.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结论:
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另一个同学能听到声音。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另一个同学听不到声音。
实验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
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二: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逐渐变大。
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不传声。
(逐渐逼近法)
月球上没有空气,
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
声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现象
声速
15 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最快,在固体中更快。
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课堂练习1:填空题
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_______.
课堂练习2:思考题
声音传播的快慢跟_______和______有关。
介质
温度
声音在____体中传播最慢,在____体中传播最快。(固>液>气)
在同一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_____(大、小)。 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______米/秒。
速度公式__________
气
固
大
340
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_______。
回声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至少要晚______秒,即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_____米,
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0.1
17
在教室里为什么听不到回声呢
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
振动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
声源
3.____体、_____体_____体都能发声。
固 液 气
4.声音可以在____体、___体____体中传播.
固 液 气
5.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______。 声音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介质
不能
6.月球上______(有、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_______进行交流。
没有
无线电
7.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形式是_______.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______传播出去。
声波
8.声音传播的快慢跟______和______有关。
介质
温度
9.声音在____体中传播最慢,在____体中传播最快。(固>液>气)
气
固
振动
10.在同一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_____(大、小)。声音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______米/秒。速度的
公式是___
大
340
11.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_______。
回声
12.回声到达耳朵的时间比原声至少要晚______,即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_____,
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0.1秒
17米
11.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播来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水管
水
空气
固
气
2、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 ______________ 。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______(一样、不一样)的现象。
3、如图,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相隔不远相对放置,当敲响右边音叉后,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如把此装置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_______(一样、不一样)的现象。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一样
不一样
4.金鱼在桌上的鱼缸里游动,当敲击桌子时,金鱼立即受惊。敲击声传给金鱼有两条路径:甲是桌子——鱼缸——水——金鱼;乙是空气——水——金鱼。其中传声迅速,使金鱼立即作出反应的路径是_________(填“甲”或“乙”)。
甲
课外练习:小练笔题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