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0 17: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卷
考试范围: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浅谈好诗词
沈鹏
①好的诗词作品蕴籍高尚情操,凝聚着高度思想性和深广人生境界,在诗化语言中追求作品的美学表达。
②陶冶性灵莫过于诗词,在作者为“言志”,在读者为“陶冶性灵”。如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希望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温暖天下寒士,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者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③韵律是构成诗词之美的重要因素,节奏感尤为重要。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前两句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轻轻的”反复出现,使诗句节奏鲜明,诗歌韵律和谐,创造出回环相应、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雪》“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对仗工巧妥帖,格律严谨,语言清丽自然,流畅道劲,富有韵律美。
④诗与词在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形式都服务于内容的抒情写意。相对于外部形式,用韵、节奏等内部形式对诗词内容影响更大,因为韵律与内容相统一,不可分割,形式是表达思想内容的载体,只有充分抒情写意才能打动读者,如王之渙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均受内外部形式约束,但都发挥诗词特点,将思想情感融入形式之美。
⑤诗词佳作,以抒情写意展现深刻思想。有的诗词可以当杂文看,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便是一例。有的诗词可作历史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从不同角度浓墨疾书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官吏的无情和战争的残酷。白居易《长恨歌》类似短篇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唐代历史转折的重要史实,寓抒情于叙事。
⑥好的诗词作品蕴藉高尚情操,以抒情写意之笔驾驭形式格律,将深邃内容和高远意境描摹通透,启迪人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美学表达”内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陶冶性灵 B.韵律和谐 C.形式之美 D.重要史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②段主要运用杜甫及范仲淹的诗词作为论据,证明了好诗词可以陶冶性灵。
C.第④⑤段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D.本文整体的行文结构为“总—分—总”,论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下列关于学习借鉴古诗词的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声情并茂诵古诗词。
B.以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别出心裁品古诗词。
C.从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湖光山色等内容分门别类辑录古诗词。
D.从服饰、器物、饮食、礼仪、宗法等文化常识原原本本承古诗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建安时期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其宏大的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曹操所作辞赋俊极硬朗,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文风格是在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名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迫切希望人才都投奔到他这里,为他建立不朽功勋。整首诗极具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再比如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宏大,气势开阔,有胸怀宇宙之气,有大海雄奇壮阔之势,言简意赅而又气象万千,清新俊朗的风格之中难掩气势恢宏的做骨,开了一代诗风。又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向高远不说,积极进取的决心是永不消退的,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让人读罢也充满希望,这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傲骨,是俊逸永久的遒健。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汉魏时期简约清俊的风格,他的诗赋没有鸿篇大论,也没有利用辞赋文学进行政治宣扬,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所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建安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人熟知的《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可见曹植的文学天赋极高,虽生在王侯家,却是个纯粹的文人,所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所作辞赋作品最多。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可见曹植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建安七子”属于曹魏文化集团,他们受战乱影响投奔曹操,待生活安定了,思想解放了,文学创作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是建安作家集团的主力和传播者,对诗、赋的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他们得到重用,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因此,曹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有名的两句诗,可见后世对建安文学充满了仰慕和欣赏之情。建安文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后世文学之楷模。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文学因以“三曹”为代表,因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
B.“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意境宏大、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
C.曹操所作辞赋具有俊极硬朗、慷慨悲凉的风格,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者,成就最高。
D.属于曹魏文化集团的“建安七子”,他们的创作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而走向辉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概述背景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B.文章主体分别从三曹、“建安七子”角度对论点加以阐述,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C.文章列举《短歌行》《龟虽寿》等作品,来阐述曹操诗歌的内容及其境界风格,让读者信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提观点,中间从曹操、曹丕等角度分叙,最后总结性地重申论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实反映动乱时期的人民生活,抒发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建安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B.曹操的《短歌行》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言辞质朴,情感真挚,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C.曹丕诗歌特点是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风格简约清俊。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李白对建安文学评价的诗句,是对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的肯定。
二、课内基础知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7.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谁主沉浮(盛衰) 枉用相存(枉驾)
B.海不厌深(满足) 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
C.势拔五岳(抽出) 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
D.无边落木萧萧下(草木摇落的声音) 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8.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关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遮蔽
B.渌水荡漾清猿啼 清:清澈
C.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D.忽魂悸以魄动 悸:因惊惧而心跳
9.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判断有误的一项( )
A.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 B. 鼓瑟吹笙(名词作动词)
C.粪土当年万户候(名词意动用法) D. 湘江北去(名词作动词)
10.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何以解优,唯有杜康(借代) B.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对偶)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比喻) D. 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比喻)
11.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大弦嘈嘈如急雨
D.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3分)
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保存
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韵律,节奏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掇:拾取,摘取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应当
13.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寓情于景)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反衬)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声声慢:词牌名,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15.下列关于典故的类型、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6.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停止
B.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元嘉草草 草草:轻率
D.憔悴损 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18.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惊涛拍岸 B.乍暖还寒时候
C.一尊还酹江月 D.赢得仓皇北顾
19.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的故事,反衬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从而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
C.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1.下面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中运用的典故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而遭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而遭惨败,慨叹南宋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惨败,类比南宋张浚北伐失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三古诗词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2题。(3分)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②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2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第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
C.第五句到第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共2小题,9分)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24、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的景物描写方法。(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9分)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B.颔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26.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
(四)默写(12分)
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5)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6)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0题。(共9分)
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日益昌盛。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是中国美术家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近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从本体、形式、风格上呼唤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依凭写意审美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此写意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书法。书法以文字为基础,以线条为表现形式,在形、意、神、韵方面与天地自然、社会实践以及时代审美密切关联,其中有道、有德、有法、有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谓书画同源,说的是书法与绘画________________,书法的写意精神也贯穿于绘画创作中。譬如黄宾虹柔中藏刚的回转之线,傅抱石虚灵飘洒的逸动之线,潘天寿“强其骨”的强劲之线,( )再以塑造先贤圣哲为例。相由心生,老子何相?老子上善若水、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境界润物无声地化入民族精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雕像《天人合一——老子》中,以中空造型和内镌《老子》的创意隐喻精神空间的宏大,把抽象的精神境界转化为全人类都听得懂的“世界语”。
2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 本源 珠联璧合 虚怀若谷
B.自力更生 基因 珠联璧合 平易近人
C.自强不息 基因 相辅相成 虚怀若谷
D.自力更生 本源 相辅相成 平易近人
2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
B.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为立足中华文化精神而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
C.旨在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的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
D.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必须立足中华文化精神,使得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
3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世界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人评价雨果是“为穷人说话的人道主义作家”“代表了人类的良心”。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五、写作(60分)
31、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第三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D (“重要史实”于文无据。)
2.C (没有比喻论证。)
3.D (“原原本本承古诗词”不恰当,缺少“学习借鉴”。)
(二)
4.B 5.B 6.C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以‘三曹’为代表”错误,强加因果,真实原因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
C.“成就最高”错,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曹植。
D.“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曲解文意,文中第五段说的是“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论证了论点”错误,文章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不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几个层次共同论证了论点,也不能说是“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曹丕诗歌特点是”“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错误。从原文第四段内容来看,“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的应是曹丕诗赋的特点而不是“诗歌”。
故选C。
二、课内基础知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势拔五岳”是指山势高峻超过五岳,此处“拔”应解释为“超出”。
故选C。
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绵接天际的天姥山遮住天空。“横”,遮蔽。解释正确。
B.句意:溪水清澈荡漾,猿猴叫声凄清。“清”,凄清。解释错误。
C.句意: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暮色已经降临。“暝”,昏暗。解释正确。
D.句意:忽然惊魂动魄。“悸”,心惊、因惊惧而心跳。解释正确。
故选B。
9.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D.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湘江水向北流去。
故选D。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何以解优,唯有杜康”运用设问和借代手法,“杜康”是指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指代酒。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没有运用对偶手法,“南野际”是名词性短语,偏正结构,“归园田”是动词性短语,动宾结构,词性结构均不相同,故该句手法不是对偶。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运用比喻手法,“樊笼”指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D.“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运用比喻手法,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
故选B。
11.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用“青青子衿”指代贤才。B、C、D三项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2.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A项,存:问候、探望。B项,韵:气质、情致。D项,当:对着。
13.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该句用环境的清冷衬托词人内心的凄凉、寂寞,以“哀景”称“哀情”,用的是正衬的手法。
1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应该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艺术形象缤纷多彩,表现手法新奇。
15.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例句用事典,借古伤怀,借廉颇自比,表达壮志难酬的同病相怜之悲。A.化用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中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表达的是自己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B.运用事典,借古讽今,借刘义隆草率用兵最终仓皇落败,告诫南宋统治者,以史为诫。C.运用事典,借古伤怀,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意,暗含壮志难酬之慨。与例句用法、作用相同。D.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16、B 解析:ACD是比喻,B是借代。
17、A 解析:将息是养息、休息的意思。
18、C 解析:尊通樽
19、C 解析:此处用廉颇的典故无此用意。
20、B 解析:风流在这里指英雄业绩。
21、D
三、古诗词阅读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错误,前者“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是化实为虚, 以虚写实,后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则是正面实写。
23、 D
【解析】
D项,“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故选D。
24、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一点两分,答出任意3点即满分)
25、D【解析】D项,“先来一个设问句”错,“济时敢爱死?”是反问句,不是设问句。
26、
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使战争更具形象性、生动性;
②“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时局的艰危。
③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④双关,“岁暮”表面是指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朝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⑤虚实结合,“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实景,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考生任答两点即可)
默写
(1)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5)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6)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
28.C 29.A 30.D
【分析】
2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自力更生”的意思是使劲改变生活。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代入原句语境,是指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努力向上,日益繁盛。因此,第一空应填“自强不息”。
【第二空】“本源”的意思是根源,起源;“基因”的意思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
原句可以理解为:自信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第二空应填“基因”。
【第三空】“珠联璧合”的意思是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相辅相成”的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原句说“书法的写意精神贯穿于绘画中”,两者是相互配合的。因此第三空应填“相辅相成”。
【第四空】“虚怀若谷”的意思是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平易近人”的意思是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原句讲到中华民族精神,与容易接近相比,谦虚更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肉的精神。因此,第四空应填“虚怀若谷”。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是对括号内前一句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等艺术家用各种“线”将书法的写意精神贯穿在绘画中的概括,应放在前半句。排除CD。
艺术家们的这种做法是在中华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与创新,而不是将创造与创新当作目的。排除B。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世界语”的意思是用书画将《老子》的抽象精神转变为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 表示特定称谓。
B. 表示否定或讽刺。
C.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D. 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