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 ★ 启用前 【考试时间:2021 年 11 月 4 日 16:50—18:10】
高中 2020 级第 3 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测试
历 史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 5
页;答题卡共 2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8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 2B 铅笔将考
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
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本卷包括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
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
2.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
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 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
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 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
3.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4.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5.魏晋史名家陈寅恪指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
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了数百年。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
魏晋时期( )
A.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佛道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6.“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
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
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
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 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7.有学者指出,唐代的士大夫多是开拓型的、外向型的,而宋代的士大夫则多是保守型的、内向型的。宋
代士大夫的这种特点( )
A.导致了宋词的繁荣 B.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C.促成了理学的兴起 D.助长了北宋的奢靡
第 1 页 共 5 页
8.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
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9.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
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
A.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B.白银大量外流
C.农业生产未受到重视 D.市民阶层兴起
10.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
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 )
A. 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
C. 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D.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11.明末清初有位思想家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强调规律不能离开客观事物本身而
独立存在。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出自于( )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王夫之
12.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
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
就( )
A.推动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B.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C.具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 D.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
13.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
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汉赋②程朱理学③《清明上河图》④元曲⑤小说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14.《瀛寰志略》是晚清名臣徐继畲所编纂的世界地理志。在 1848 年初版中,他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
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是他的好友担心这一安排可能会遭到国内文人士大夫的抵触,于是徐继畲将“皇
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卷一的卷首。 这表明( )
A.徐继畲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士大夫深受华夷观念影响
C.把中国地图调放在卷首更加科学 D.编纂地理志成为时代风尚
15.“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正、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
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这说明该思想( )
A.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B.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
C.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 D.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
16.郑观应指出:“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据此可知,
郑观应( )
A.继承了康梁的维新思想 B.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
C.维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 D.提供了反清革命的理论依据
17.1897 年,德意志占领胶州湾后,《时务报》首先翻译登载由欧洲报刊发表的瓜分清国的社论,结果,“在
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
作神圣了”。这说明( )
A.民族危机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B.维新派注重通过舆论启迪民智
C.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受朝野欢迎 D.中国民众抵制列强的瓜分图谋
18.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
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第 2 页 共 5 页
这表明( )
A. 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 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B. 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 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19.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仅适用于自然领域,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却将其发展为不仅是
自然界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严复这一做法( )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意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20.“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
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为了在政治上“谋
民权的平等”,孙中山先生提出(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D.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1.1913 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
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
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风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22.“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但“个人主义”思想刚在中国产生时,容易被理解为与
“爱国”主张相对立,因此,时常被诟病为“自私自利”的同义词。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
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权
C.促使民主观念在华兴起 D.解放了中国民众思想
23.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孔子及其儒学得失有具体分析,认为“孔子论知识
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只看作读书的学问”,遂造成某些“流弊”。这反
映出胡适( )
A.试图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借用西学反思儒家伦理道德
C.为新思想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D.以理性精神审视儒家思想
24.下表为 1920~1922 年《新青年》部分栏目简介。据此可知,《新青年》( )
栏目 活动
俄罗斯研究专栏 发表了许多真实介绍苏俄革命基本经验和建设情况的文章
大量刊载介绍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和登载马克思主义著作翻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
译出版的广告
批判胡适派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各种
社会主义讨论专栏
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捍卫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
C.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D.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
第 3 页 共 5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
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
仁爱(也就是通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
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
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
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以“礼不下庶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是以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
与教化手段,向下层社会普通民众推广实施的。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
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
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
通民众。儒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4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不同时代的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两代人之间对社会
巨变所持的不同看法,导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代际冲突”。代际理论对于深入探
讨近代中国巨变时代中的思想文化冲突现象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
——摘编自焦润明《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代际理论”的理解,并运用史实加
以论证。(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解,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
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
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 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
第 4 页 共 5 页
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
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
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
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
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
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
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6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
同。(4 分)
第 5 页 共 5 页
高中 2020 级第 3 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1~5 DDCAB 6~10 CCDAD 11~15 DDCBD 16~20 BABCB 21~24 BDDB
25.【答案】
(1)政治思想:主张维护现有统治秩序;主张上下有序,维护等级制度(或礼);德治,爱惜民
力,要取信于民;实行贤者治国。(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春秋晚期诸侯
争霸,社会动荡,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诸侯争霸,力图增强军事实力;孔子
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倡导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思想保守。与时代发展潮流
不符。(6分)
(2)原因: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程朱理学家们发展了儒
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8分)
(3)表现:儒学、理学的伦理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
面。(2分)
影响:扩大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间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
式。(2 分)
26.【答案】
示例:
理解:代际冲突推动思想变革。(2分)
论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以学习西方器
物文明为主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思想冲突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世界的变化。甲午战争后,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学习西方君主立宪体制
的戊戌变法运动,西方政治思想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冲突与论战中广为传播。《辛丑条约》签订
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要不要建立民主共
和政体和怎样建立近代政体等问题产生冲突并展开论战,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
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与封建军阀在对待共和政体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上发生尖锐冲突,这
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者同改良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要
不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等命题展开论战,这些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9分,正确列举三例“代际冲突”及其影响即可)
综上所述,代际冲突引发的论战(思想斗争)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领
域的变革。(1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27.【答案】
(1)原因: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传教士的推动;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广。(8分)
(2)特点: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
多样。(6分,答出3点即可)
(3)①内容:明末清初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近代传入的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
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②影响: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
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近代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
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