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一、选择题。(30个,每个2分,共60分)
1.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 )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
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 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代表性青铜祭祀用品,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这反映了当时( )
A.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 B.家畜养殖丰富经济生活
C.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D.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台
3.周初分封将周部族、先代部族、殷遗族众以及众多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周统治者还做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据此可知,西周初期
A.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已形成 B.民族演进滞后于国家形态变动
C.华夏族群的认同感加强 D.诸侯国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彰显
4. 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
B. 孔子主张“仁”与“礼”,“礼”是其思想的核心
C.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以自苦为极”
D.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
5.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但直至汉代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出现这一情形是因为孟子( )
A. 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反对实行霸道用兼并战争征服其它国家
C. 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
D. 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其政权
6.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列选项中属于孔子政治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相生相胜
7.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以下对各学派描述匹配正确的是( )
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③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
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A. 儒;墨;法;道 B. 墨;法;儒;道
C. 儒;法;墨;道 D. 道;法;墨;儒
8.有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
A.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 B.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
C.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 D.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10.唐朝汪遵的《咏长城》诗:“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秦代时期的“蕃戎”指( )
A.犬戎 B.匈奴 C.契丹 D.女真
11.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 D.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12.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13.2014年,得益于前人“凿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总规划开始实施,促进了国际合作。开启“凿空”之旅的是( )
A.周穆王 B.张骞 C.王昭君 D.班超
14.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5. 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治疗学专著
C.《九章算术》成书于西汉,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汉书》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6. 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吴、蜀联合对抗曹魏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 D.三国经济相对均势
17.《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8. 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 )
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
19. 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20. 下面是唐朝两个时期边塞诗的对比表。表中相关内容的对比从侧面反映了( )
时期 思想内容 创作情绪
盛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A.中晚唐诗风受盛唐影响 B.唐朝国势由盛而衰
C.中晚唐诗歌已渐趋凋零 D.唐诗主旋律没有变化
21.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又增设了许多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黄巾起义全面爆发
22. 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D.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23. 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
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24.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 )
A.什一税 B.初税亩
C.租调制 D.租庸调制
25. 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
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
26. 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27. 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法显到天竺学习佛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 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
C.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工具的记载最为丰富
D.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9.《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该字体是( )
A.隶书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30. 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二、材料题。(2个,每个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7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编自《后汉书 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革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摘编自《晋书 段灼传》
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 (2分)
(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10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C 3 C 4 C 5 D 6 B 7 C 8 D 9 D 10 B 11 A 12 C 13 B 14 C
15 A 16 D 17 A 18 D 19 B 20 B 21 A 22 D 23 C 24 D 25 A 26 C 27 A 28A 29D 30B
二、材料题
31.(20分)
(1)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每个1分,共3分) 渊源:承袭秦制(汉承秦制)(2分)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2分) 具体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自行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建立武装(2分) 后果:王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3分)
(3)措施:①颁布推恩令(2分) ② 剥夺犯法诸侯的封地(2分) ③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防范(2分)共6分
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分)
32.(20分)
(1)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 打破血缘、世袭(2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4分)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分)
(3)影响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使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任意5点即可,每点2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