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学习目标
1.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2.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3.注意培养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分析、体会、品味小说,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二、复习过程:
(一)单元聚焦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故乡》写故乡人物的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的无情寡义,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人间悲剧,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认识。
《心声》所触及的是当前的一些教育问题。
(二)阅读建议
1.阅读小说,先要抓住故事情节。由分析故事情节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典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要素,是社会现实的具体体现,因此,由典型环境可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典型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从而分析出人物性格。典型人物形象是一类人的代表,又有独特的个性。应分析他与同类人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注意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思想,还要由此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挖掘主题思想。
4.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5.品味关键语句。
(三)相关知识
1.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9年去南京求学,1902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学医,后弃医从文。立志通过文学影响,改变国民精神,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1906年在日本东京从事文学活动,翻译俄国、东欧等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1909年回国,先后在绍兴、杭州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官员,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同年5月,发表了《狂人日己》。从此,他一直走在新文化的前列,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作品。1926年8月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以后相继到厦门大学、广州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回到上海,1936年10月在上海逝世,全部作品收集在《鲁迅全集》中。
2.小说简介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既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写;既可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描写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也可以插入适当的议论;既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把高潮、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这种写法叫倒叙。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并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题思想服务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描写更为重要。
情节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人物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
(四)课文内容复习
1.故乡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本文具有以下特点:强烈的对比、精彩的对白、高妙的白描、精辟的议论。
2.孤独之旅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少年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才能迅速成长。
全文具有如下美点:出色的环境渲染、细腻的心理刻画、逼真的细节描写、平实的语言风格
3.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丰富深刻的主题内蕴。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情节结构的跌宕曲折。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精妙无比的景物点染。
4.心声
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遭到老师的拒绝,后在意外情况下终于如愿以偿。故事揭示了家庭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双线交织是本文最突出的结构特色。两相映衬是本文最精妙的写作手段。浅显通俗是本文最重要的语言风格。
(五)布置作业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2课时)
[单元温馨提示]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你认识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闰土、杜小康、若瑟夫、京京……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少年时代。同时,我们更感到今天学习的愉悦,请检测一下自己学习的收获吧!
语基检测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看看你积累了多少?]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惘然( ) 嗤笑( ) 阴晦( ) 恣睢( ) ( )
胆怯( ) 给予( ) 诧异( ) 过瘾( ) 拮据( )
2.请写出对下列人物的描写方法。
①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
②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 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 )
③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 )
④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
3.说说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①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②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③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④编造同事诽闻被判3000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⑴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⑵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
⑶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纠正这种错误?
⑷在上述材料的画横线句中还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处序号并改正。
美文赏读苑[与美文相伴,可以提升人的境界,驻足于优美的文字中,你定会有如沐春风的享受,引起你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特殊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一)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6.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1)辛苦展转:
(2)辛苦麻木:
(3)辛苦恣睢:
7.“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二)父亲的节日 金鑫
①哪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你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未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了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爹爸吧,他一定会很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工天是星期天,早晨,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天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儿没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局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儿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予,将她引到阳台上玩儿,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在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文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父亲又走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不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也帮不上你们什么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来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嘿。”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9.请写出第③段“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句中“有心人”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10.联系上下文,品读父亲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⑴父亲给“我”送钱时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
⑵父亲向“我”要书时,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11.文章最后写道:“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请说说“我”在沉默中想到了什么。
12.试想,如果“我”带回了那个小男孩送给“我”的康乃馨,那么,“我”会不会把它作为父亲节礼物送给父亲呢?为什么?
13.请从下面两句的加点词中任选—个,设计一道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①过一会,父亲又走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
②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三)不能吃的蛋糕
许多父母感到很难向他们的孩子解释为什么有些电影和杂志不适合他们看。有一位父亲想出了一个解释的办法。
这位父亲仔细倾听孩子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影片中有他们喜爱的演员;别人都在观看;它被列为限制级仅仅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几位少年并不否认,影片中有一个建筑和一群人被炸飞的镜头,但他们认为这样的暴力元素很正常,无可厚非。再说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故事情节也十分紧张刺激。
听完了这些理由,父亲还是说:“不行!”
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果仁巧克力蛋糕。他解释说,他选用了全家人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他是什么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说:“在蛋糕里加了狗粪。”
但是父亲又马上向孩子们保证只加了一点点,其他所有成分都堪称食中精品,而且他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果仁巧克力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相信这些蛋糕口味绝对一流。
虽然父亲暗示果仁巧克力蛋糕的品质几近完美,但是这几个少年表示坚决不品尝。
父亲故作惊讶。他向孩子们保证,他们尝不到狗粪的味道。但孩子们仍然无动于衷。
于是父亲告诉孩子们,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个果仁巧克力蛋糕。我们的思想往往会诱使我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事实上,哪怕是一点点狗粪都能将美味佳肴变成令人作呕、全然不能接受的东西。父亲继续解释道,虽然电影行业让我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现在每当孩子们想要做他们不该做的事情时,父亲就会问他们是否想要吃他特制的果仁巧克力蛋糕,他们也就不再提起了。
(选自《环球时报》2006年4月)
14.文中孩子们列举了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请说出其中的四点。
15.文中的父亲烘烤了一个加了一些“新花样”的蛋糕,其用意是什么?
16.面对着品质完美、口味一流的蛋糕,孩子们是怎样的反应?
17.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8.你从这则短文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写作创新吧[这是一块自由而广阔的天地,请以你的真实体验、丰富情感、独到见解,向老师展示你的才华吧!]
19.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请以“生活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情智再闪烁】
学习本单元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认为本单元的易错之处在:
我认为今后尚需努力之处在:(共24张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
(小说单元)
单元复习目标:
1、重点字词(基础)
2、课文的主题(为什么写)
3、小说的三要素(写了什么)
4、写作手法和语言(怎么写)
恣睢、惘然、褴褛、
萧瑟、嗤笑、撅断、
拮据、牡蛎
煞白、栈桥、发窘、
阴晦、五行缺土、抽噎
单元重点字词:
重点课文:
《故乡》
《我的叔叔于勒》
重点课文知识梳理、总结
1、课文主人公是谁?代表哪一类人?作者对他的感情如何?
2、杨二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她代表哪一类人?作者对她的感情如何?
《故乡》
对比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请举例说明文章有哪些对比?
3、20年前后故乡的对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20年前后人物的对比(闰土和杨二嫂)
。。。。。。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5、课文共写了几个故乡?各用一个词形容其特点。
6、母亲认为闰土的贫穷原因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
7、本文的背景、线索各是什么?
读课文《故乡》最后五段:
8、为什么那小英雄的影像“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9、“我躺着,……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路”什么修辞?有何含义?
10、86段三个”辛苦”的具体含义?
11、“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
12、87段“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怎样理解?
13、课文最后两句话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这句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修辞?如何理解?
《我的叔叔于勒》知识(抢答)
14、本文主人公是谁?两条线索是什么?
15、课文的情节用三个字来概括各是什么?
16、文中两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各是什么?
17、菲利普和克拉里丝在性格上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18、为什么要写二姐的婚事?写吃牡蛎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19、请找出文中三次写于勒外貌的句子,并说出不同和原因。
20、如何理解“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什么修辞?
21、“父亲神色很狼狈”“他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两个狼狈的意思有何不同?
23、“我”给叔叔十个铜子和“他赶紧谢我”各说明什么?
2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分别哪三位?
5、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6、这两段文字选自(作家名)写的《》,加线的“我”是,“他”是(写出人物名字)
13年河南:第5题填空:(4分)
中考连接
1、三年都有小说,分值大,都是16分(超过另一课外阅读的12分,我们要重视;
2、选文很有时代气息,我们要关注时事;
3、要多看报纸;《读者》、《百科知识》《意林》、《品悟》等刊物要关注;
从中考得到信息:
1、找出记叙6要素、小说三要素
三年中考小说阅读命题形式
答题要点:只要心中清楚记叙6要素、小说三要素就行
点拨:要清楚表达方式5种;
清楚4种{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加两角度(正面、侧面)(或直接、间接)描写方法
2、找出描写方法、表达方式(13、14)
点拨:词语的理解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词不离句)莫按常规照词典解释,一般都有特殊含义;句子的理解可向本句前后找答案,“句不离段”,注意修辞(比喻:生动形象;排比:全面、有气势;拟人:亲切感人;这三个修辞多)
3、词语、句子的理解:(12、13、14)
表达方式:描写一般是:生动形象地+具体内容;抒情、议论一般是:点明中心、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自然环境描写:烘托、铺垫、为人物命运埋伏笔;社会环境:交代人物命运的原因(多内容上作用)
位置:开头:引起下文、总领全文、打伏笔、做铺垫;中间:承上启下(过渡);结尾: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卒章显志
(多结构上作用)
还可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位置巧妙应对其作用:
要点:莫害怕,很容易,送分题
其实就是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深层次解读、感悟、深刻意义;可从修辞、意思、人物形象分析
4、填写读书卡片:(13、14)
点拨:通过其言行,分析其性格特征、优秀品质(一般要结合事例分析):通过某某事可以看出某某人是一个什么什么的品格的人。(一般要写出两个方面)
5、人物形象分析(13、14)
看课堂练习卷:两课外+两课内,一组各一个课内、课外;会可抢答;可同组帮助;可讨论解决。
课堂反馈:
拓展延伸:
1、运用联想和想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衣冠楚楚的于勒及其夫人,采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说一说菲利普夫妇将有什么举动
2、有人说于勒在船上是故意装穷考验兄嫂的、还有人说于勒在船上其实看见了兄嫂,但他不想认他们:你怎样认为?在文中找出根据。
1、请你运用对比手法说说你的故乡的变化。
2、运用联想和想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衣冠楚楚的于勒及其夫人,采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说一说菲利普夫妇将有什么举动
3、有人说于勒在船上是故意装穷考验兄嫂的、还有人说于勒在船上其实看见了兄嫂,但他不想认他们:你怎样认为?在文中找出根据。
延伸拓展: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语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 把握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
3. 把我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及主题。
二、基础内容复习: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惘然( ) 嗤笑( ) 阴晦( ) 恣睢( ) ( )
胆怯( ) 给予( ) 诧异( ) 过瘾( ) 拮据( ) ( )
2.请写出对下列人物的描写方法。
①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
②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 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 )
③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 )
④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
3.说说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一)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5.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1)辛苦展转:
(2)辛苦麻木:
(3)辛苦恣睢:
6.“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父亲的节日
金鑫
①哪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你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未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了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爹爸吧,他一定会很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工天是星期天,早晨,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天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儿没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局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儿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予,将她引到阳台上玩儿,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在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文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父亲又走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不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也帮不上你们什么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来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嘿。”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8.请写出第③段“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句中“有心人”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9.联系上下文,品读父亲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⑴父亲给“我”送钱时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
⑵父亲向“我”要书时,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10.文章最后写道:“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请说说“我”在沉默中想到了什么。
11.试想,如果“我”带回了那个小男孩送给“我”的康乃馨,那么,“我”会不会把它作为父亲节礼物送给父亲呢?为什么?
12.请从下面两句的加点词中任选—个,设计一道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①过一会,父亲又走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
②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能吃的蛋糕
许多父母感到很难向他们的孩子解释为什么有些电影和杂志不适合他们看。有一位父亲想出了一个解释的办法。
这位父亲仔细倾听孩子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影片中有他们喜爱的演员;别人都在观看;它被列为限制级仅仅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几位少年并不否认,影片中有一个建筑和一群人被炸飞的镜头,但他们认为这样的暴力元素很正常,无可厚非。再说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故事情节也十分紧张刺激。
听完了这些理由,父亲还是说:“不行!”
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果仁巧克力蛋糕。他解释说,他选用了全家人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他是什么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说:“在蛋糕里加了狗粪。”
但是父亲又马上向孩子们保证只加了一点点,其他所有成分都堪称食中精品,而且他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果仁巧克力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相信这些蛋糕口味绝对一流。
虽然父亲暗示果仁巧克力蛋糕的品质几近完美,但是这几个少年表示坚决不品尝。
父亲故作惊讶。他向孩子们保证,他们尝不到狗粪的味道。但孩子们仍然无动于衷。
于是父亲告诉孩子们,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个果仁巧克力蛋糕。我们的思想往往会诱使我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事实上,哪怕是一点点狗粪都能将美味佳肴变成令人作呕、全然不能接受的东西。父亲继续解释道,虽然电影行业让我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现在每当孩子们想要做他们不该做的事情时,父亲就会问他们是否想要吃他特制的果仁巧克力蛋糕,他们也就不再提起了。
(选自《环球时报》2014年4月)
13.文中孩子们列举了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请说出其中的四点。
14.文中的父亲烘烤了一个加了一些“新花样”的蛋糕,其用意是什么?
15.面对着品质完美、口味一流的蛋糕,孩子们是怎样的反应?
16.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7.你从这则短文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四、写作创新吧
[这是一块自由而广阔的天地,请以你的真实体验、丰富情感、独到见解,向老师展示你的才华吧!]
19.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请以“生活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五、自我总结:
1.学习本单元我最大的收获是:
2.我认为本单元的易错之处在:
3.我认为今后尚需努力之处在: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积累关于“路”的名言。
①
②
2、下面词语的字形及加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嗤笑(chī) 发窘(jiǒnɡ) 与日俱增(jù)
B、祭祀(sì) 恣雎(shuī) 瑟缩(sè) 歇斯底里(xiē)
C、秕谷(bì) 戳破(chuō) 阔绰(chuò) 斩钉截铁(jié)
D、颧骨(quán) 拮据(jí) 诧异(chà) 神情恍惚(hū)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溅起波浪的飞沫。
B.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承受阴影,于是,他信口说,走错了人家。
C.社会在飞速发展,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芸芸众生应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D.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前来乐山大佛观光的中外游客鳞次栉比。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5、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依次改正。
竭斯底里 狼狈不堪 与日具增 斩钉截铁
置之不理 莫明其妙 从容不迫 朝气篷勃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 ,治事应持 ,创业酌用 ,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 ,读书当如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 ②儒家之忠诚 ③纵横家之灵活 ④墨家之兼爱 ⑤法家之严明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⑤①③④ C. ④①⑤③② D. ②③⑤①④
7、在北大西洋,浅层的热水向北溯流而上,与此同时,大洋深处的冷水则向南流动:这就是“热盐环流”,正是它把热传送到北极。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暖流,而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可能会使暖流停止流动,导致北欧和北美气候变冷而不是变热。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全球性气候变化对北欧和北美气候的影响。 B、热盐环流对北极的影响。
C、暖流对北欧和北美气候的影响。 D、热盐环流对水流的影响。
8、参考下面的例子,从“海、路、思、记、忘”中任选一字,根据其字形特点写一两句有意蕴的话。
示例:灯——黑暗中一丁点儿的火星,也可以点燃希望的明灯。
出——努力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就会找到出路。
9、名著阅读。
A 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 》 ,文段中A的姓名是 ;在名著中,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是 ;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关于A的另一个故事名称
。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渔 家【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0、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11、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D.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二)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①,从而举之;非在焉②,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③,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尧有丹朱④,而舜有商均⑤,启有五观⑥,商有太甲⑦,武王有管、蔡⑧。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⑨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緤绁⑩缠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⑾。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
【注释】①是在焉:正确之所在,指贤才。②非在焉:错误之所在,指奸邪之人。③并退:退避。并:通“屏”。④丹朱:尧的儿子。⑤商均舜的儿子。⑥五观:指夏启的儿子太康等兄弟五人。⑦太甲:商汤的孙子。⑧管、蔡:指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⑨败法类:败坏法令。类:指国家的规则条例。⑩緤绁(xiè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的意思。⑾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烹:做饭。刍牧:放牧牲畜吃草。饭牛:喂牛。这句是指屠夫、厨子、放牧喂牛的人。
1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 B、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
C、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 D、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
①故一举而能服诸侯( )②观其所举( )
14、翻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5、圣明的国君应该怎样任用人才?(用原文回答)
16、读完全文,你认为当今的领导者应怎样选拔任用人才?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7、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18、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19、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20、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21、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四、作文
22、根据要求,完成写话。
据央视报道:南京马拉松比赛中,一个24岁的小伙在终点前突然倒地,呼吸、心跳骤停。紧急关头,两名选手为小伙进行心肺复苏,小伙渐渐有了呼吸。
下面是心肺复苏中的“胸外按压”动作示意图,请你根据图示及提示语写一段说明性文字,按步骤介绍“胸外按压”动作。(120字左右)
23、有了亲人朋友的参与,操场、考场、校园……更具魅力,晨曦、晚霞、春天……别具韵味。因为携手,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我们携手走进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以上;④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①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A(B、shuī—suī;缩—索 C、bì--bǐ D、jí—jié )3、C 4、B 5、竭--歇 具--俱 明--名 篷--蓬 6、B 7、A 8、示例:海——接纳每一滴水,成就了大海的辽阔。∥路——人生之路,在我们各自的脚下。∥思——思想,心田上开出的智慧之花。∥记——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做一个守信的人。∥忘——连心都死亡了,那是真正的遗忘。9、《水浒》或《水浒传》 鲁智深 见义勇为或嫉恶如仇 故事事例:拳打镇关西 、火烧瓦官寺、 大闹野猪林、大闹桃花村 、二龙山落草等
二、(一)10、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
11、C(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12、B 13、①使……臣服②选拔的人才 14、选拔臣子时,对内不回避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自己的仇敌。15、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16、提示:应避免任人唯亲,要做到任人唯贤,任人唯德。
三、17、“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18、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意思接近即可);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意思接近即可)19、(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意思接近即可) 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意思接近即可)
(2)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意思接近即可)
20、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意思接近即可)
21、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意思接近即可)
四、 22、示例:将被抢救者脸朝上,平放于地上;抢救者在被抢救者身侧双膝跪地,大腿尽量与地面垂直;双手手掌朝下,成十字叠放于被抢救者的两乳头连线中央胸骨处;双臂绷直,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力量,平稳、有规律地用力向下按压5cm,再向上放松;每分钟重复100~120次。
评分标准:共8分。内容6分,语言表达2分。若只抄“提示”得2分。
23、按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