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1 古人计数 教案(2份打包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1 古人计数 教案(2份打包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21 12:57:14

文档简介

北师一上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第1课时 古人计数(1)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古人计数的方法中引出10—20的数,要求学生会认、读、写20以内的数。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在认识11—20各数并不难。但是然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建立“十位”“个位”的概念作为难点。
教学策略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使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 74 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了1-10这些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新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师手指着标题问:这11~20中间这条短线表示哪些数?(生口述) 师出示11~20的卡片:11~20中间的数都藏这张卡片中,大家仔细观察是不是刚才他说的这些数呢? 师将卡片贴在黑板上,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二、 情境引入,展示认知 师:大家读得可真好,看来,你们对这些数并不陌生。接下来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和数有关的小故事,你们愿意听吗?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时候,人们并不认识数,他们在记录物品的数量时,就摆一些小木棍或者是小石头。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古人用小棒来记录羊的只数,好吗? 为了方便大家记录,这些羊都关在羊圈里,老师放一只羊,你们就摆1根小棒,老师再放一只羊,你们就摆几根小棒? 生:再摆一根 师:如果老师放2只羊,你们就要摆几根小棒? 生:摆2根 师:老师这儿也有小棒,谁愿意上来摆一摆?(指名1人)准备好小棒了吗? 老师可要放羊了。(师环视确认学生准备好后再开始) 展示学生摆小棒的结果, 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他一共摆了多少根 生齐数:11根 师鼓励:你们的眼睛和小手配合得可真好。 (设计意图: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数出羊的只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意识。) 师:以前我们只学到了10这个数,可是,现在羊的只数比10还多,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一些新的数。 三、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 师:老师要变魔术了,小眼睛看好了(拿掉一根小棒) 师问:现在有多少根小棒? 生:10根 师:你们没数呀,是怎么知道的? 生:11根减掉1根就是10根 师:老师告诉你们,1根小棒就表示1个一,那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 生:10个一 师:我们来数数好吗? 师:10个一是几? 生:是10。老师板书:10个一 师:现在老师把这10个一捆成一捆变成了1个十,这1个十是几? 生:10 师:10个一是10,1个十也是10,那我们能不能说,10个一就是1个十? 生:能 老师板书后,指名学生读这句话,再齐读。 师:你们想不想也捆出一个十来? 生:想 师:在捆之前,老师想采访一下同学:要捆出一个十,得先怎么做? 生:数出10个一,然后捆起来。 师巡视,并提醒:还不会用皮筋的同学可以请同桌帮忙。 2.介绍计数器,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师:下面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的学习伙伴,(出示计数器)它叫计数器,请跟老师说一遍。 计数器有两面,后面的珠子是计数用的,这些珠子可不能乱拨哟,不同位置上的珠子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了这一课之后就会明白。那都有哪些位置呢? 师指着计数器的数位读:个位、十位、这些叫数位。在使用计数器时,要把写有数位的这一面正对着我们。请孩子们检查一下自己的计数器是否摆放正确。 师:指着黑板上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现在我们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只要认识个位和十位就可以了。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师示范拨5,生仔细观察,说说老师在什么位上拨?拨了几个?表示几? 学生学着拨5、6、7 一齐拨出10个一。 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把10个一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那能不能把10个珠子串成一串也变成1个十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边演示边问:这变成的1个十该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呢?(引导学生明白: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 请孩子们在计数器上把10个一变成1个十拨给同桌看。 师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指名在黑板上画珠子表示1个十,评议后,师标出10这个数学符号。并让学生明确,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3.体会数的组成 师:还记得刚才我们数了几只羊吗? 生:11只 师:谁能用小棒快速地摆出11。请同学说为什么这样摆。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1吗?生拨珠子,再请学生展示。 师:这2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看来呀,不是珠子神奇,而是数位太重要了,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 小游戏:比比谁最快:用小棒拿出13、17、19,指名说为什么这么拿,体会数的组成。 4.初步感受“满十进一” 师板演19,这时师再添1根小棒问:现在是几?你怎么知道? 师手指着散的10根问,有没有同学要提醒老师又得干嘛了? 生:又满十个了要捆成一捆 师动手捆,问:现在是几捆,也就是几个十? 生:2个十 师:2个十是几? 生:20 师板书2个十是20。生齐读 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0吗?生动手拨珠子。集体评议 师特别展示拨得不对的,说说为什么拨的不对,应该怎么拨
三、生活交流 四、开放练习,提高认识。 1.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吗?刚才我们就用2个珠子在计数器上表示了11,又用2个珠子表示了20,谁还能在计数器上用2个珠子表示不同的数呢?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呢?大家来说一说
五、教学板书 古人计数 10个一是1个十
六、教学反思 本次课在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操作、交流、讨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在计数器上画珠子、摆珠子等活动,认识 11-20 各数的组成,掌握对数位的初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北师一上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第2课时 古人计数(2)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古人计数的方法中引出10—20的数,要求学生会认、读、写20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大小。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在认识11—20各数并不难。但是然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建立“十位”“个位”的概念作为难点。
教学策略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使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 75 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并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让学生读出11~20各数,并在直尺中表现各数,尊重学生认知基础,从实际出发,通过读11~20各数,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不陌生。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些数在直尺上如何表示呢?一起来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都有什么方法呢? (三)、引导探究,进行比较 1、数一数,看一看 通过用直尺来表示数字发现: 10-20各数从前往后数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 0-20各数从后往前数是20,19,18,17,16,15,14,13,12,11,10。 10-20各数中,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 还有什么比较方法呢?可以通过用小棒的方法来进行比较,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比12多出了2根小棒,从而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 2.尝试模仿,表现数字 古人是这样表现12这个数字的,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试着模仿来表达13,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发现一块大石头表示的是10,个位的数则是用小石头来表达,从而推出13的表示方法。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发展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对两位数字表示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三、生活交流 (四)开放练习,提高认识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76页第三题,用直尺来表示数字,填上空缺的数。 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来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完成第四题的练习。 第七题,数一数,填一填,发现数字的规律进行填数。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呢?大家来说一说
五、教学板书 我们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呢? 10-20各数,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越往后的数越大。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想一想、读一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了数的顺序和大小,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