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张PPT)
单元导语
第七单元 情系乡土
内容概述
所谓“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
不过,乡土文学中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剽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的乡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所以,如果认为乡土文学只是叙述心灵的净土或只是描写诗意的田园风光,显然不够全面。乡土文学中,粗犷的阳刚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朴人性和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都可以为乡土文学所容纳,而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更是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主题。
不管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家对现代文明取何种态度,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一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本单元所选《小二黑结婚》和《平凡的世界》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前者讲述的正是这些土地上的普通儿女们的故事,正因为他们的普通,更显出生活的本真、简单和质朴;《平凡的世界》主要描绘了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学法指导
乡土文学是指取材于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地方色彩和民俗美感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形象。《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善于用朴素的语言书写日常生活中人的高尚品质和情感,挖掘出感人的东西,使得看似平凡的人物和生活显出不平凡来。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本单元所选的两部作品,都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人物塑造上,多用白描手法,借助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共36张PPT)
第14课 《平凡的世界》
诗海探珠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
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赏析】 这首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上片开头两句描绘一个多阴少晴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下两句写独立听寒声,旅人百无聊赖的神情却表现得极为充分。下片开头说“人去”后的寂静。“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原来曾借酒浇愁,到深夜酒意已尽,怎以挨到天亮呢?
时间越来越长,然苦越来越深,情和景同时推进。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全词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思考】 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第14课 《平凡的世界》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荒凉·凄凉
荒凉:人烟少;冷清。
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例:①2012年科学家将向木星发送一台探测仪,同时向火星发射一辆核动力探测车,而_____的水星也将在明年“收获”一位“伙伴”。
荒凉
②在韩国视为“缝隙”并为备战2011年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而集中训练的女子撑杆跳高等项目中,都以_____的结果收场,而中国却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势头。
(2)约摸·猜测
两者的意义差别不明显。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_____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②外媒报道称,对于中国瓦良格航母的出海试航时间,美军太平洋司令威拉德_____“最早可能在今年夏天”。
凄凉
约摸
猜测
四、词语释义
①铺天盖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昏地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有气无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惶恐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敏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火烧火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形容乌云密布或大风时飞沙漫天
的景象;比喻政治腐败或社会混乱
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
形容没有气力无精打采的样子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惊慌害怕的样子
(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比喻身上热得难受或心中十分焦灼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_____》荣获第二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改编成
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长篇小说
《___________》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地位。
人生
平凡的世界
2.资料链接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__________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_______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很多人仍有启迪。
现实主义
思想性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文章是如何写孙少平到县革委会所见的景象的?有何特点?
【提示】 作者写县革委会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一是看到县革委会一层层的窑洞,觉得这些地方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像一座宏伟的大厦”;二是打量田福军的院子,主要是一瞥之下对于院子格局的描绘;三是打量田家吃饭的窑洞,发现这窑洞没有盘炕,意识到这是专门吃饭的地方。
这些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写孙少平的感受;二是充满地域的特点,窑洞、盘炕等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风貌。
2.读完了本课选段,你看到了田润叶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提示】 课文通过孙少平的叙述,介绍了田润叶的品质和德行。虽然润叶成了公家人,但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她一回乡下总不忘给孙少平的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她不介意亲人的家境,经常提着点心到傻瓜叔叔田二臭气熏天的家里去。
又从正面描写了她的善解人意。她亲自到宿舍来等少平,当她把饭菜端了上来就找了个借口出去,好让少平一个人静静地、没有心理压力地吃好这顿饭等。都可以看到她的细心和善解人意,对少平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3.找出课文中的三处环境描写,说说有什么作用?
【名师点拨】 连绵的黄土、枯黄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黄风、抽绿的柳树、缀满花蕾的桃杏树、青草的嫩芽、鲜亮的色彩、青春的苞蕾,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环境。前三段描写的是冬春之际的冬景,而第四段描写的是初春的鲜亮、活力,让人的心情不由得晴朗起来。孙少平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在第六段中写道:“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
文章对大院及窑洞的描绘神圣、壮观、宏伟,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压迫感,更增加了孙少平的紧张。
做客后“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表达了主人公孙少平做客回来后,摆脱压抑,心情愉快。
4.孙少平的艺术形象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
【名师点拨】 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和细节描写,有时还要借助环境描写来衬托。在本文中,对孙少平的外貌描写主要集中在破烂衣服的服饰描写上,大篇幅的是用于对心理的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刻画人物形象,作用很大。本文借助孙少平的内心斗争,揭示了他的善良和自卑的性格。另外,本文有两段环境描写,也预示了他的处境的改变。
[细剖·深析]
[楼主]
通过人物的表现来展示性格特点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沙发]
当田润叶邀请孙少平去她二爸家后,孙少平“感到惶恐不安”,犹豫是去还是不去。当他进了县革委会大门后,“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他心慌意乱地跟着润叶进了边上一孔窑洞”。
当田晓霞和他说话时,他“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当碰到田润叶的二爸时,他“拘束地抠着手指头”。当田主任要和他握手时,他“慌得赶紧把手伸了出去”,而且手心直冒汗。他的惶恐、紧张和拘束一方面是因为田润叶的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作为农家子弟的孙少平有着天生的敬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贫穷。这些表现突出了孙少平敏感的个性,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
[板凳]
当田润叶邀请了孙少平后,她似乎预料到孙少平可能不敢去吃饭,所以硬把他带到她二爸家后:当孙少平和田晓霞在一起感到窘迫时,她引他出去;当孙少平回答错了田主任的问题时,她笑着替他解围。她始终笑着对孙少平。可以说如果没有田润叶,孙少平在田主任家根本呆不下去。正是田润叶的善解人意使孙少平感到温暖。她把孙少平送到学校的大门口,临走时把一些粮票塞进了他的衣袋,这个行为表现了她对孙少平的关心,凸现了她的美好心灵。
[三楼]
还有就是当田晓霞回来后给孙少平泡了茶说:“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作者同时写到:“晓霞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连笑带说。”作为一个少女,她主动和孙少平搭话;作为一个县领导的子女,她却把自己降到和孙少平同村、同学的地位;而且还检讨自己没有主动去认识孙少平他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干部子女一点也没有看不起眼前这个穿着破烂的农民子弟。再加上她说话时的笑,这段话就把田晓霞大方、开朗而又善良的个性表现得非常充分。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结构安排巧妙而严谨
整篇文章以孙少平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他到田润叶二爸家做客的过程,结构安排巧妙。同时,文章还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孙少平的贫困状况和受邀请、内心矛盾与逃避、做客经过、接受润叶姐的嘱托。这几个方面紧密衔接,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随堂练笔
以“苦涩的秋雨”为题构思一篇小小说,要求结构安排巧妙,1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路遥的创作之路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实践出真知”、“文学来源于生活”、“解剖自我”等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山东等地删减经典引争议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作品。而此前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将“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删掉后,重新编排发给学生学习。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精华与糟粕”、“继承与发展”、“重视民族文化”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
胡 炎
德富老汉给牛喂足草料后,便开始
拉上牛去地里做活。在这样一个晴
好的秋日下午,干瘦硬朗的农民德
富老汉有着很好的心情,他和他多年相伴的老牛悠搭地踩着村路往自留地里去。所有的乡野风光看上去都熟悉而亲切,就像他身上的一块深及灵魂的皮肤。
沙河依旧在汤汤地流,细密的波纹永无疲倦地揉搓着那轮干净浑圆的日头,麦场上一座座麦秸垛依旧散发着新鲜的麦香。现在,他和老牛已经进入了那片待耙的自留地,走入了他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这会儿年逾六旬的德富老汉打量着遍布麦茬的田野,温煦的阳光在田野上跳荡,这是个让德富老汉愉快而情意缱绻的地方。德富老汉每当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和收割的时候,总能闻到先辈们的汗腥味和臭脚板子的浓郁味道,德富老汉便会陷入一种痴迷,觉得自己正走进一个恒远的梦中。
德富老汉喷出最后一口烟雾,把长长的烟杆子在地上磕了磕,而后深情地打量着他的老牛。这是一头温顺无比的动物,对于鳏居多年的农民德富老汉来说,它简直是一个宠物,是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老牛以它的温顺、沉默和勤劳给德富老汉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这会儿,天上的那轮暖阳正在缓缓西移,为德富老汉的人生烘托着一个结局前的氛围。这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祥和,博大而宽厚,具有无比的包容性。当然,这时的德富老汉对此浑然不知。他审视着他的老牛,他发现老牛的眼睛比平常要亮一些,一束犀利的光穿透了他。
德富老汉并没有往别处想,他只是感到老牛是越活越精神了。老牛冲着德富老汉点了点头,德富老汉非常满意地笑了。这是他亲自调教出的牛,德富老汉还记得当初买下它时的样子,那时的牛是个烈性子,很难驯服的,德富老汉用鞭子蘸上水好一顿抽,牛哆嗦了一阵,便再不敢耍泼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德富老汉细心地照料着日渐衰老的牛,夏扑虻蝇,冬披棉褥,虽然还时不时要抽它一鞭子,牛也是毫无怨言的,只是更肯卖力气。德富老汉想这牛是通人性的,他晓得打是亲骂是爱呢。
德富老汉向他的牛走去,开始为它套上耙犁。德富老汉右手攥住了鞭杆子,说:“伙计,该干活了。”
秋日的下午一片静寂。在田野的东北方约十五米处,就是德富老汉先辈们的坟茔,草木丛密十分气派,德富老汉想这会儿先辈们也许正看他耙地呢,他是铁打的庄稼汉,不会丢先辈们的人。德富老汉向往着在这片田野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后到先辈们的中间去聆听他们对他这个后世子孙的评价,那评价一定是不赖的。
德富老汉曾为自己设计过几种结局,一种是寿终正寝;一种是正在田里做活便蓦地倒下,永远融入泥土,和先辈们一块扎根在这里,看世代沧海桑田,看自己的后辈们犁地;还有一种最美满的结局是和他的老牛一块静静地老去,相拥辞世,永不分离,为那边的列祖列宗们牵去一头有情有义的牛该是多美的事!总之,这三种结局都让德富老汉坦然,这是一个温馨的境界。
德富老汉吆喝了一声,这吆喝声显得格外尖锐,划破长空。阔大的田野渗进了德富老汉的声音,使德富老汉显得十分凸兀而伟大。但是牛站着纹丝不动,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德富老汉的吆喝。德富老汉感到了某种蹊跷,他又吆喝了一声,整个秋天的下午被他的吆喝声撕开了一条口子,但是牛仍然无动于衷。德富老汉觉得忍无可忍了,他为老牛今日的反常举动大为不满。“畜牲!”德富老汉骂了一声,气急败坏地奔到牛头前,劈头盖脸地抽下了鞭子……
这个秋日的下午在这里开始定格,德富老汉走进了他最后的结局。就在德富老汉的鞭子抽在老牛脸上的时候,老牛猛地往前一冲,将德富老汉顶在了地上,然后,老牛前腿跪在德富老汉的腹部,用尖硬的犄角挑开了德富老汉的喉咙……
几乎无人可以接受这个结局。德富老汉血肉模糊的身体被送进了先辈们的中间,只是那头老牛被亲戚们打死后并未送去陪伴德富老汉,而是被剁成块分给村人吃掉了。
秋日一派祥和。
【赏评】 这篇小说通过写德富老汉被牛顶死的结局,强调了“专断的、不平等的爱”的悲剧性,也表明了“世事难料,命运无常,有时甚至结局与愿望相反”的生活常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中塑造了德富老汉这一悲剧主人公的形象,他具有淳朴、勤劳等传统农民的品格。他是铁打的庄稼汉,不给先辈们丢脸;他善良、有爱心;他细心饲养、精心调教心爱的牛;他热爱土地,对生活、对命运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5张PPT)
第13课 《小二黑结婚》
诗海探珠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
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
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
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
湖心月乍生。
【赏析】 这首诗首联极写深秋凉意,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写晚,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征的景物。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
【思考】 这首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第13课 《小二黑结婚》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顺水推舟·见风使舵
二者都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作为的意思。前者比喻顺应形势行事,中性词。后者指看风向转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眼色行事,指人比较圆滑,贬义词。
例:①在利比亚问题上,美国__________,金蝉脱壳,把指挥权交予“北约”,其实是忧谗畏讥,力不从心。
顺水推舟
②出于对紧缩政策的担忧,2011年的股市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炒股要会“__________”,这对于目前亏损累累的投资者,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厌烦·厌倦
厌烦:因不耐烦而讨厌。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
例:①如果他们撤出,阿富汗可能将陷入更大混乱;但外国驻军继续驻留,又为绝大多数阿富汗人所______。
②如果日复一日播放已经在电视中出现千万遍、让人审美疲劳的广告,消费者自然渐生_____。
见风使舵
厌烦
厌倦
四、词语释义
①面色如土:______________。
②死去活来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横行霸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奚落:___________。
⑥拍手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掐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装神弄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顺水推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极端惊恐
形容极度悲哀或疼痛
仗势胡作非为,蛮不讲理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明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讽刺,嘲笑
形容因正义得到伸张或公愤得到消除时高兴愉快的样子
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计算
装扮成鬼神(骗人),比喻故弄玄虚
行驶或流动的方向跟水流方向一致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
人。解放前,他创作了《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_____________》
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小说。解放
后,创作的长篇小说《________》;《灵泉洞》(评书);短篇小说《登记》、《锻练锻练》、《套不住的手》等,都曾在读者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李家庄的变迁
三里湾
2.资料链接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出现了赵树理的《_____________》、《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作品。
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
小二黑结婚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怎么理解“一来为的是逞逞闹气的本领……回去就睡了”这段话的意思?
【提示】 三仙姑在事发之后,到二诸葛家哭闹过,但她的动机却不是为了女儿,而是有自己的盘算:逞能和遮人耳目。“其实让小芹吃一吃亏她很高兴”,哪有为娘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吃亏?这是一种阴暗心理,竟然和女儿争风吃醋。“所以跟二诸葛老婆闹了一阵之后,回去就睡了”,她并不恋战,一是不一定能够占上风,二是也不愿把事情闹大,为了女儿犯不着。这些行为足以表现她的自私和对女儿的漠不关心。
2.课文主要塑造了哪两组性格鲜明的人物?试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提示】 第一组是落后的农民形象。代表人物有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凡事总要占卜算卦,迷信思想严重。在孩子面前很想摆一摆老子的架子,竭力阻挠儿子的自由恋爱,但表现出的却是对儿子的关心爱护。三仙姑则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自私自利、冷漠寡情的妇女形象。第二组是以小二黑和小芹为代表的具有民主意识的新青年。他们敢说敢做,为了个人的幸福敢于和坏人斗争,勇于和思想落后的父母据理力争,最后在民主政府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3.本文是怎样在情节发展中刻画三仙姑这个人物形象的?
【名师点拨】 作者没有定义她是如何老来俏,而是在区上的交通员传她的情况下,不紧不慢换上一身新衣,以至于区长误认为她是年轻媳妇,周围的人也议论纷纷,连她半辈没红过的脸也撑不住了,“恨不得一头碰死”。作者就是这样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示其性格,很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
4.小二黑、小芹的恋爱结局说明了什么?
【名师点拨】 (1)人民政府的支持使解放区青年男女冲破旧的婚姻观念,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勇敢地斗争。(2)小二黑、小芹婚姻的美满结局说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保证。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并且正在继续深入发展。
[细剖·深析]
[楼主]
赵树理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具有鲜明的特点,读了《小二黑结婚》节选部分你有何体会?
[沙发]
赵树理总是将他的人物安置在一定斗争的环境中,放在斗争中的一定地位上,这样来展开人物的性格发展。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都决定于他在斗争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以及他与其他人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他没有在静止的状态上消极地来描写他的人物。
[板凳]
赵树理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关于人物,他很少做长篇大论的叙述,很少以作者身份出面来介绍他们,也没有作多少添枝加叶的描写。他还每个人物以本来面目。他写的人物没有“衣服是工农兵,面貌却是小资产阶级”;他写农民就像农民。动作是农民的动作,语言是农民的语言。一切都是自然的,简单明了的,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地方。而且,只几个动作,几句语言,就将农民的真实情绪的面貌勾画出来了。
[三楼]
赵树理在处理人物上,明确地表示了作者自己和他的人物的一定的关系。他没有站在斗争之外,而是站在斗争之中,站在斗争的一方面,农民的方面,他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他没有以旁观者的态度,或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观察与描写农民。农民的主人公的地位不只表现在通常文学的意义上,而是代表了作品的整个精神,整个思想。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
在艺术结构上,他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注重故事的连贯与完整,故事性强,适应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在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手法和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并常给人物起绰号来加强其性格的鲜明性,如二诸葛、三仙姑等。
随堂练笔
展开联想和想像,构思一则情节复杂的故事,写出故事的梗概,要求注意情节的完整,1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一字家书
六十年代初期,著名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向他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炼,只有一个字:“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妙:“0!”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应再依赖父亲,可见赵树理教子之严。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自立与自信”、“教子有方”、“父子之情”等有关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坚强自信“铁娘子”当选巴西第一位女总统
2011年1月1日,迪尔玛·罗塞夫宣誓就职,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罗塞夫是一名经济学家,她从来没有正式竞选公职的经验。不过,罗塞夫对政治并不陌生。19岁时,向往社会主义制度的罗塞夫就参加了地下党和游击队,和巴西前总统卢拉等劳工党高级政治家一起,反对当时巴西的军事独裁统治。罗塞夫有过3年的牢狱生涯,当时,媒体还曾广泛报道在监狱中罗塞夫受到酷刑,但始终没有向独裁统治投降。
有着“铁娘子”之称的罗塞夫为人低调、性格直率,但作风强硬、意志坚强,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显得颇为自信。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执着与仰望”“坚强与自信”“达观热情”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消失的壁画
凌鼎年
确切地说,小佛山的壁画是四十
年代中期发现的。是一位业余摄
影家发现的。这位业余摄影家叫
林三锡。他是因贪拍大漠落日风
光,错过了住宿,偏又逢突然间的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漠中无处藏身躲雨方无意中闯进了小佛山的这个山洞。
进山洞本也很平常,因他衣服湿了,想烧堆火烤烤衣服,这火一点燃,他突然瞥见了洞壁的壁画,他举起火把细看,竟有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直把他惊得目瞪口呆,喜得连掐三次大腿,才敢相信这不是梦境。林三锡不是画家,对佛教也谈不上有多深的研究,但他毕竟是吃文化饭的人,他自然掂出了这些壁画的价值,他决定把这些壁画全拍摄下来,可惜的是胶卷已剩下了没几张,已不可能一一拍个遍。林三锡以他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认为其中一幅《礼佛图》最为精彩,他借用火把的光亮把这幅画拍了下来。
由于洞内的光线较暗,拍摄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小佛山《礼佛图》壁画照片一发表,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专家根据壁画的绘画风格、人物的服饰等,初步考证为北魏时的作品,有识之士认为此乃国宝,当好好保护之。
林三锡作为小佛山壁画的发现者,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有人通过转弯抹角的关系来找他,要他带路再去一趟小佛山。
林三锡已感觉到想去小佛山的,有真正爱好壁画的,也有心术不正做着发财梦的。林三锡谢绝了某些所谓好心人的赞助,他决定倾其家财,再去一趟小佛山,好好拍一拍,争取回来出本壁画集。
谁知林三锡一切准备妥当,行将上路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人的炸弹一响,就此炸毁了林三锡雄心勃勃的计划。
解放后,林三锡从一篇报道中得知,小佛山的《礼佛图》被美国人约翰根盗走了……
林三锡的心顿时如堕入冰窟窿中一般,他甚至生出了如果自己当年不发表那照片的话,说不定这小佛山壁画依旧养在深闺人不识,《礼佛图》也不会因此而被盗出国。一种内疚的感觉在林三锡心头挥之不去。
林三锡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声讨约翰根的文章,痛斥他为无耻的文化盗贼,诅咒他子子孙孙将良心不安……
不知是否《礼佛图》被盗一事刺激了林三锡,他决计把儿子培养成画家,让儿子有朝一日也画幅传世的《礼佛图》。
儿子林清晖没有按照他父亲林三锡为他设计好的路走,林清晖迷上了艺术评论。这林清晖很新潮很前卫,他的评论里那些张力、语言的弹性、话语权、语态、膨胀系数、思辨的穿透功效等等,常令他老子林三锡脑子发胀发晕。这也罢了,更让林三锡伤透脑筋的是林清晖时常会发表些离经叛道的怪论文章。最最让他伤心的是林清晖在一篇《艺术无国界》的文章中谈到要对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英美文化盗贼的行为一分为二,说他们有破坏中国敦煌文物的一面,也有保护的一面。
他还举例说像小佛山的《礼佛图》,因了约翰根的盗卖,现仍在美国的博物馆保存得好好的,我们通过英特网就能近距离欣赏,真正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果不是约翰根的话,说不定这美轮美奂的《礼佛图》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就毁去了……
——这是什么话?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林三锡气得直想揍儿子几下。怎么生了这样一个混账儿子,说出这样混账的话来。可惜自己年岁大了,腿脚不便了,要不然无论如何要再去趟小佛山,再去看一眼小佛山,去拍一些照片,也好了却自己压在心底的一桩心事。
最近,林三锡偶然翻读一位作家的游记散文集,内中有一篇《痛哉小佛山》,读了这篇散文林三锡才知道,小佛山的壁画因画有帝王、妃子、以及胡人等,在文革破四旧时被造反派用红漆、墨汁等涂得面目全非,后来因没人管理,任其荒败.近年,文物值钱了,有些文物贩子、文物盗贼就打起了小佛山壁画的主意,仅一两年功夫,小佛山壁画已荡然无存,仅空留一个洞窟而已……
林三锡读到此,气愤而伤心地猛一拍桌子,那玻璃台板也给他拍碎了,这一拍,林三锡想说的话还没说出,头向后一仰,带着无限遗憾,去了.去时,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
林清晖合了几次也没能把父亲林三锡的眼睛合上.
【赏评】 作者认为像小佛山壁画这样的文化遗产被文化盗贼们盗走是令人痛心的,但是如果是毁在自己人的手中那就更加令人痛心、令人遗憾,文章用“消失的壁画”作为标题就表达了这种痛心与遗憾的感情。小说中的林三锡是一个痴迷摄影的业余摄影家,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文化遗产因自己拍照发表而被盗而深感自责,他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对保护文化遗产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用林三锡梦想出壁画集弘扬文化遗产与中外文化盗贼无耻盗窃行为所造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