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选出字形、含义全对的一组( )
A. 锁屑:细小而繁多。大去:与世长辞,一去不返。 B.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舒活:舒服,灵活。
C.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D. 广漠:广大空旷。虚忘:没有事实根据的。
2.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 这本书在叙事、议论中常插人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就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十分有趣。
D. 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 狗猫鼠 B. 五猖会 C. 二十四孝图 D. 琐记
4.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 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 “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选出对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理解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A. “似乎”表示不确定的意思,“确凿”表示毫无疑问,二者连用造成前后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才好。
B. “似乎”和“确凿”是矛盾的,用在这里表示内容是虚构的。
C. “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这里作者把“似乎”放在“确凿”前边,实际上是表示对“确凿”的内容不能肯定,为的是在表达上委婉一些,好留有余地。
D. “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都记忆犹新,所以用肯定的语气。
二、填空题
6.《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三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中的________ , 又如《________》中的________。
7.“而”字做连词时主要有两种用法:A.顺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思是顺承下来的;B.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思是转折的。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用上文中A,B序号)。
①学而时习之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④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⑤敏而好学________
⑥默而识之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8.阅读理解与欣赏。
《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解释下列词语。
愠:________
罔:________
乐:________
立: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
(3)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
①关于学习态度:________。
②关于学习方法:________。
(4)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阐释理由。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藤野老师与谭波尔小姐
【阅读点睛:两文内容上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回忆性的文章,都是回忆老师的文章,都写到老师对“我”终生的影响。】
【甲】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乙】历经种种变迁,谭波儿小姐始终担任着这所学校的学监职务。我所获得的绝大部分学识,都得归功于她的教导。她的友谊,她跟我的交往,直是我的安慰。她担当的是我的母亲、我的家庭教师,后来,又成了我的伴侣。就在这个时候,她结了婚,随她的丈夫(一位牧师,一个很好的人,几乎可以说配得上有这样一位妻子)一起搬到一个很远的郡去了,因而从此我失去了她。
从她离开的那天起,我就不再是原先的我了。一切稳定的感觉,一切使我觉得洛伍德有点像我的家的联想,全都随着她一起消失了。我从她那儿学到的她的一些品性和许多习惯——较为和谐的思想,较有节制的感情,已经在我的心中扎了根。我忠于职守,恪尽本分;我安然文静,相信自己已经心满意足。在别人眼里,通常甚至在我自己看来,我似乎都是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已的人。
9.甲文中的中的“他”指的是 , 乙文中的“我”指的是 。(文学常识)
10.两文中老师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由此你有什么感悟?(体会感悟)
11.甲文中作者的仙台之行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乙文中在洛伍德学校的经历,使“我”的人生有了怎样的变化?(内容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挤油
刘宗礼
①我上小学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学校是一座小土庙,破破烂烂的,冬天四面进风,学生们就常常冻了手脚。寒冷的早晨我们读着书,窗外亮亮的阳光一照,我们就急切地盼着下课了。铃声一响,学生们蜂拥而出,跑进干冷的阳光里,站在教室前,跺跺脚;脚暖了,就沿墙根一字排开,中间站个大个儿,两边人数相等,一齐往中间挤。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了帽子是顾不及捡的,绷断了线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一来二去,身体就暖和起来,甚至冒出汗来。这种游戏,我们叫挤油,天天要做的。
②那时老师并不反对我们这一活动,记得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年龄不大,个头儿不小,冬天戴一顶油乎乎的破军帽,帽檐皱皱巴巴。他教我们学小数时,把0.24读成零点二十四,是过了一天又让我们读作零点二四的。他常靠墙根一站,两手向自己一挥,“来”,学生们便一拥而上,好像总是挤不动他,上课铃一响,他猛地抽身而去,学生们便倒成一片。
③语文老师是上了年纪的,姓余,面黑,不苟言笑,据说私塾底子深厚。他当然不挤油了,他总是提前走进教室,写一些成语要我们抄背,诸如“爱屋及乌”“入木三分”之类。开课前总先提问题,我们最怕的就是头十分钟,回答不出来,他就会拿眼瞪着你,半天说一句:“挤油的劲呢?站着!”
④那时学生穿的小袄都是自家纺的棉布做的,粗糙,易坏,在凹凸不平的黄土墙上磨不多久,就会露出黑黄的棉絮,回家总少不了挨骂:“又在墙上磨痒痒了。”呵斥好像并没有减少了挤油的次数,孩子快乐起来的时候,什么都敢忘记。
⑤这是我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
(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画线的部分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选文中的两位老师各有哪些性格特点?
①数学老师:
②语文老师:
(3)赏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了帽子是顾不及捡的,绷断了线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
(4)《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一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挤油》中也说“日子过得很苦”,但我们读后却感到鲁迅、刘宗礼的童年是那样丰富多彩、兴味盎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快乐?
五、写作题
13.一个人多姿多彩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瞬间或者使人感动,或者让人珍惜,或者发人深省……请你以“那一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卷面整洁,写出真情实感。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C
2. C
3. D
4. B
5. D
二、填空题
6. 寿镜吾
;藤野先生
;藤野
7.A;B;A;B;A;A
三、文言文阅读
8. (1)恼怒;迷惑不解;以……为乐;成就
(2)只学习却不思考,学业上就会陷入困境;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文中有的写“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应有借鉴意义,所以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理由要充分,语言通顺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9.藤野先生;简·爱
10.甲文中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乙文中说“我从她那儿学到的她的一些品性和许多习惯——较为和谐的思想,较有节制的感情,已经在我的心中扎了根。感悟略。
11.甲文中作者经过仙台的几件事之后,弃医从文,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乙文的“我”在洛伍德学校当了六年学生,两年教师,为“我”后来到桑菲庄园当家庭教师奠定了基础。
12. (1)画线部分属于环境描写。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写挤油做铺垫。
(2)①平易近人,有一颗童心,知错能改。②严厉,不苟言笑,教学认真。
(3)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清楚地描写了“挤油”的具体过程。表现了那时候的孩子们对“挤油”这种游戏的喜爱,体现了儿时游戏的快乐(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童年的他们无忧无虑,纯真简单,能够自由自在地拥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有纯真简单的玩伴,有快乐有趣的游戏。
五、写作题
1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