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课件 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课件 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30 08:5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
基础知识梳理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预习必知
知能优化演练
课堂目标导航
第三单元
课堂目标导航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2.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
3.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文本预习必知
一、作品简介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女主角杜丽娘是福建南安郡太守杜宝的女儿,天生丽质,聪慧娇艳,自小接受家庭和塾师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幽居深闺,生活拘束而单调.后来,读了《诗经》中的爱情诗篇,观赏了花园的大好春光,激起了她的个性觉醒和对爱情的憧憬,在梦中与一少年书生大胆幽会、梦醒后因相思得病,恹恹而亡.
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经南安郡,拾得杜丽娘画像,深为爱慕,得杜丽娘幽魂再现,一见钟情,订立婚约。冥府判官同情杜丽娘的遭遇,让她死而复生,后来几经曲折,终于与柳梦梅结为终身伴侣。
剧本通过杜丽娘这一光辉形象,表达了在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之下,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呼声,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及其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摧残。
《牡丹亭》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首先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幻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其次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出人物的内心感情。
作品不仅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曲文写得清新流丽,人物的内心描写细致真实,语言丰富多彩.它一问世,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
对戏剧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王实甫的《西厢记》齐名,《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景、
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
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
短短六支曲子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点击背景
据汤显祖自己说,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但是《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汤显祖以点石成金的圣手,将话
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
到新的高度.话本原是两个太守、
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指出《牡丹亭》的渊源与蓝本,丝毫无损于汤显祖的光辉,反而更进一步体现出这位天才作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发展。
三、资料链接
1.汤显祖所追求的“情”
汤显祖曾经尝试过以情施政,在县令任上创建其“至情”理想国。情之所致,除夕、元宵所放之囚犯按时归狱,无一逃逸;情之所感,当他辞官南下时,遂昌黎民代表在扬州苦苦挽留。
汤显祖为百姓开办了相圃书院,百姓也为业已离任的好县令在书院中建立了供奉的生祠.然而绝情无义的朝廷及其大小爪牙们的倒行逆施,最终使汤显祖的政治“至情”理想国的美梦归于破碎.于是,他就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艺术中畅快恣意地演绎出无情、有情和至情的三大层面和多元境界.
他甚至把戏剧的情感教化作用自由铺张、无限放大,最终把戏剧看成是一种可与儒、释、道并列的极为神圣的精神文化活动。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虽然挟裹着夸饰、排比的修辞意味,但更多地是寄寓着其以“至情”为中心的社会理想,充满着丰富与热情的人文关怀精神。
汤显祖再三强调人的情感需要,肯定人的审美欲求,这正是对程朱理学无视情感欲望的有力反驳,是对统治阶级所设置的重重精神枷锁的挣脱与释放。(其所强调的真情的最终指向,仍是社会现实,表现出对现世的热情和对道德的关注)。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 “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厢记题词》),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强调世间真情的存在)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强调真情对现实的超越)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的冷漠与麻木不仁的状态调整过来,
“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2.传奇与杂剧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在于: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
传奇分出(相当于“场”)而不分折,“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而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基础知识梳理
三、词义
(1)释义
乱煞年光遍:缭乱的春光到处都是。
沉烟:沉水香,一种薰用的香料。
梅关:即大庾岭,宋代在这里设有梅关.在本剧故事发生地点江西省南安府(大庾)的南面.
宿妆:隔夜的残妆.
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状,戴在髻上,上贴“宜春”二字.
晴丝:游丝、飞丝,也即后文所说的烟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
没揣:不意,没想到.
菱花:镜子.古时用铜镜,背面所铸花纹一般为菱花,因此称菱花镜,或用菱花作镜子的代称.
迤逗的彩云偏:迤逗,引惹,挑逗;彩云,美丽的发卷的代称.全句,想不到镜子(拟人化)偷偷地照见了她.害得(迤逗的)她羞答答地把发卷也弄歪了.这几句写出一个少女的含情脉脉的微妙心理,她是连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的影子也有些不好意思的.迤逗,元曲中或作拖逗.
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翠生生,极言彩色鲜艳.出落的,显出,衬托出.茜,红色.
艳晶晶花簪八宝填:镶嵌着多种宝石的簪子.
天然:天性使然.上文爱好,犹言爱美.《紫箫记》十一出《懒画眉》:“道你绿鬓乌纱映画罗.”系丫环赞李十郎词,下接十郎云,“小生从来带一种爱好的性子.”用法正同.现在浙江还有这样的方言.
三春好处:比喻自己的青春美貌。
沉鱼落雁:小说、戏剧中用来形容女人的美貌。意思说,鱼见她的美色,自愧不如而下沉;雁则为看她的美色而停落下来。下文“羞花闭月”意思相同。
泥:沾污,这里作动词用。
惜花疼煞小金铃:《开元天宝遣事》:“天宝初,宁王……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掣于花梢之上.每有乌鹊翔集,则令园吏置令索以掣之.盖异花之故也.”疼,为异花常常掣铃,连小金铃都被拉得疼煞了.这是夸大的描写.
姹紫嫣红:花色鲜艳的样子。
谁家:哪一家。
锦屏人:深闺中人,指富贵家庭的人.
是:凡是、所有的.
啼红了杜鹃: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从杜鹃(鸟)泣血联想起来的.
荼縻:花名,晚春时开放.
观之不足:看不厌.
缱:留恋、牵挂.
(2)辨析
四、典句
1.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2.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4.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一、问题探究
1.[绕地游]一段唱词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绕地游]这支曲子揭开了游园的序幕,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其中“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课堂互动探究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
“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阑”等都是。
2.描写杜丽娘对镜梳妆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运用了拟人和口语,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拟人手法和口语的运用,使这两句唱词更加活泼生动,一个“偷”字,颇堪回味,似乎镜子已偷
窥到了姑娘的内心隐秘,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
3.[皂罗袍]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对揭示主题有何意义?
【提示】 化用了谢灵运、王勃等诗句.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更加衬托出她处境的可怜,如同囚笼中的小鸟一般.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再接下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有实景,也有虚景;
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这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的千万妇女的心愿,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4.简述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
【点拨】 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牡丹亭》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主要是通过杜丽娘的形象表达的体现出来的。
(2)杜丽娘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其才貌端妍,聪慧过人,知书达礼。其个性特征是外冷内热,表面循规蹈矩,稳重文静,内心则郁闷愁烦,渴望冲破牢笼,自由地生活,具有理性与情感、显意识与潜意识、道德人与自然人分裂对立的两面人格。
(3)杜丽娘在现实中得不到所追求的爱情,因情而死,其鬼魂和柳梦梅结成美好姻缘.还魂后,为争取自己的爱情婚姻在现实生活中的合法存在而进行斗争,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
总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5.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谈谈《牡丹亭》的现实意义。
【点拨】 (1)能培养我们赏析古代文学的兴趣。从课文内容上看,学生与杜丽娘年纪相仿,读来会有亲切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2)能够传承文化精华。戏曲可以说是现代学生文学欣赏的盲点,有必要让学生接触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在欣赏中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增强民族自信.昆曲是百戏之祖,风流文雅居百戏之首,有戏中“兰花”之称,兰花总是和文人雅士离不开的.正因为这些风流才士的介入与推进,所以在众戏之中昆曲最有风流气质.通过对昆曲曲词的品鉴,让学生感受到昆曲之美,初步培养其鉴赏戏曲的能力.
二、艺术特点
在我国戏剧文学史上,汤显祖既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剧作家,也是把传奇这种体制发展到顶峰、代表传奇最高成就的戏剧文学家。
1.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无论在全剧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能大胆采用浪漫的创作方法,那种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就是剧本浪漫构思的基础.作者正是通过杜丽娘、柳梦梅二人出生入死的爱情,通过梦中相恋、鬼魂成亲这一系列幻想情节,表达了作者热烈追求的理想世界。
汤显祖正是把这种“情”提到哲理的高度来观察和反映生活的。而内心深处蕴藏着生死不渝的、火一样的“真情”,是构成杜丽娘这个形象的灵魂。她这种强烈的感情使人相信,在那种社会里,她不能不死;同时又使人相信,她虽死但不会泯灭,死而可以复生。
因为她的死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反而摆脱了现实束缚,换来了精神自由,赢得了现实中无法得到的爱情和幸福。
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
杜丽娘终于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也显然是理想的胜利而不是现实的胜利.另一方面,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
2.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柳梦梅、杜宝、陈最良等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涵。
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是因为作者不但善于在渐次推进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揭示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而且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幽微细密的情感。在塑造形象时,主要着眼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汤显祖声明自己的戏剧创作是“为情作使”(《寄达观》)。因此,他总是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的。他笔下的人物首先是一种感情的存在,不同的形象就表现在不同的感情差别之上。
汤显祖最善于抒发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感觉,倾泻人物的内心激情。如: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通过杜丽娘赏春——感春——伤春的感情变化,透露出她的青春苦闷和精神压抑,从而成为人物找回自我的过程,意识觉醒的过程.作者就是这样广泛利用各种手段,如人物动作、景物描绘和抒情曲辞,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3.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引人瞩目之处。此剧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剧诗,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
作者也历来被归为文采派,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言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临川四梦”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的成就.作者爱用前人没用过的词藻,爱用前人没用过的语法,形成一种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历来被尊为“文采派”之首.
不少唱辞长久以来脍炙人口,确有“婉丽妖冶,语动刺骨”(王骥德《曲律》)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能吸收元杂剧语言自然真切的特点,不因重文采而轻视本色。
汤显祖善于运用生动的词语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描写自然景物,以造成鲜明的形象。
如《牡丹亭·惊梦》中,用“袅”来形容晴丝的飘动,用“闲”来描述庭院之寂静,用“偷”来表达无意中照镜见影,用“明如翦”来描绘燕语之尖利,用“溜的圆”来形容莺歌之婉转.雨称之为“丝”,风状之为“片”,都极新奇而又确切。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