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六单元 契诃夫与《三姐妹》
基础知识梳理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预习必知
知能优化演练
课堂目标导航
第六单元
课堂目标导航
1.了解契诃夫戏剧的主要特点,明确契诃夫在世界戏剧史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作用。
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3.在对剧本的体认和赏析中,培养对崇高精神世界的追求,反对媚俗和世俗倾向.
文本预习必知
一、作品简介
《三姐妹》:在一个俄罗斯外省的小城里,住着姐妹三个:奥尔加、玛莎和伊林娜.她们全都聪明、美丽、善良,懂得几门外语,而且都有一番抱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的才能无法施展,理想无法实现,她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感受到了生活的
艰辛与乏味.春光明媚的5月,这天是伊林娜的命名日.三姐妹死去的父亲的旧属——城防军的一些军官前来祝贺、助兴.三姐妹是11年前随父亲从莫斯科迁居来的,现在她们幻想着重新回到莫斯科去,开始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一天,玛莎和陆军中校维尔希宁一见钟情,这使她对生活又萌发了新的希望.
三姐妹度过了难得的充满希望的一天.然而好景不长,希望很快一个个地破灭了.三姐妹的哥哥,老实而无能的安德烈娶了个凶悍的妻子娜塔莎.娜塔莎一进家门便把三姐妹视为异己,并逐步设法把她们从家中排挤出去.而三姐妹的生活悲剧也接踵而来.奥尔加并没有找到新的、更有诗意的工作;玛莎所爱的维尔希宁马上就要随部队调防到别处去了;
伊林娜在实在找不到理想郎君的情况下,横下心准备嫁给其貌不扬的图森巴赫,但不料他又在一场决斗中丧生.而先前三姐妹一再念叨的“到莫斯科去”的希望也难有实现之日.但是,维尔希宁最后还是怀抱着继续寻求新生活的信念来向三姐妹告别.三姐妹送别城防军后,大姐奥尔加拥抱着两个妹妹,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点击背景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
《三姐妹》写于1900年,写于新世纪已经来临之时,而此时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三姐妹》看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底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三、资料链接
关于“散文化戏剧”
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倾向最早就由契诃夫用最明确的语言说了出来。1895年11月21日契诃夫写完《海鸥》后给一位友人写信说:
“剧本写完了……违背所有戏剧法规。写得像部小说。”
契诃夫说他“违背所有戏剧法规”,对于传统“戏剧法规”有重大冒犯,恰恰是在他对“戏剧冲突”的重新认识与重新构建上。
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经典性定义是黑格尔首先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戏剧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冲突以及这种斗争的必然解决为中心。”
他把不同人物的不同目的与性格的冲突,解释为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但也有人持所谓“意志冲突”说.但无论是“性格冲突”还是“意志冲突”,都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恰恰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戏剧冲突的基础.契诃夫作为现代戏剧的前驱人物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
——“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了“人与
人的冲突”模式.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过不去,而是所有这一群人都被他们所处的环境压迫着.在契诃夫戏剧中,人和生活环境永恒地冲突着.包括荒诞派戏剧在内的西方现代戏剧的戏剧冲突也是以“人与环境的冲突”为基本内容,从而也更加巩固了契诃夫作为20世纪现代戏剧开拓者的历史地位.
基础知识梳理
三、词义
(1)释义
沐浴:蒙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粗野:指言语、举动粗鲁无礼。
温顺:温和顺从。
琐碎:零碎细小。
庸俗:平庸粗俗。
卑鄙:(品质、言行)低级、恶劣.
不省人事: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高谈阔论:高,高深;阔,广阔。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
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2)辨析
四、典句
1.在生活里,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些无意义的琐碎事情,会突然之间起了重要作用.尽管你嘲笑它们,依旧认为它们是琐碎无聊的事情,然而,你也照样去做,觉得自己没力量就此打住.噢,我不再说这个了!我很快乐.
我好像第一次在生活中看到这些云杉、槭树和白桦树,它们都好奇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似的,多么美丽的树啊,实际上,在它们身旁的生活也应该是何等美丽啊!
2.在我们头上,候鸟飞过去了,千百年来,每一个春秋,不停地飞,它们并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飞,但是它们要这样飞,飞上数万年,直到最后上帝给它们一个答案……
3.你们听听这军乐!他们正在离开我们,有一个人是完完全全地离开了,永远都不回来了,只留下我们独自开始新的生活。应该活着,我们应该活着啊……
4.时间流逝,我们会永远消失,会被忘记,忘记我们的脸,声音,和我们曾经是姐妹几个。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那时候他们都会怀着感激,追忆我们现在的人们!唉,我亲爱的妹妹,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啊!
一、问题探究
1.等待幸福的主题打开了剧本的第一页.可是,为什么这整个纯洁、闪亮、光辉的气氛显得有些紧张,仿佛可以听到一种吊得太高的声音呢
【提示】 玛莎苦恼着.她在吹着一支歌.她不相信奥尔加对于莫斯科的梦想会成为现实.她拿着一本书坐在那里,想着她自己的什么心事.
课堂互动探究
她总在哼着一句话:“海湾有棵碧绿的橡树……”这句话,正是她的苦恼。她苦恼地想着那平白无故地失去了的青春,苦恼地想着那不愉快的生活和不称心的婚事,也苦恼地想着那些也会一度使她像伊林娜今天这样激动的梦想。玛莎成了生活的囚徒,她仿佛也被一条链子拴着,在那里来回旋转,因为翻来覆去,总是老一套的生活……
无论从她反复背诵这一行诗句,或是从这行诗句本身的音乐里,都可以听出玛莎的苦恼.今天,玛莎苦恼得特别厉害.因为命名日,或者生日,都是标志着生活的演变和时间的运行的日子.所以今天无论玛莎、无论奥尔加都特别清楚地感到生命是在消逝,她们怜悯伊林娜,因为她还这样年轻,这样相信幸福.
玛莎噙着泪水,向姐妹含笑告别。她戴上帽子,准备离开这个节日的场所了。奥尔加发现了她的眼泪,于是,她也噙着眼泪对她说:“我了解你,玛莎。”这个节日原来是这样的。
2.命名日那天,三姐妹是在等待幸福,还是在向幸福的希望告别呢?
【提示】 在这个节日里,玛莎暗自向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的一切梦想告别了.而奥尔加还想保持希望,哪怕是为了伊林娜.她梦想着莫斯科.但已经可以听到现实生活的粗野的声音了,它们在奚落着三姐妹的梦想.
3.《三姐妹》中,三姐妹一直都在期待着“到莫斯科去”,“到莫斯科去”有什么象征意义?她们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提示】 象征着到一个美好的、充满自由和快乐的、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里去;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不能实现.现实社会和人文环境尚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条件.
4.剧中的三姐妹一再说“要到莫斯科去”,但她们终于没有实现这一愿望.结合选段和导读文字,想一想她们的愿望为何没能实现?
【点拨】 《三姐妹》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莫斯科”在这里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契诃夫是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他让他笔下的可爱的剧中人物都怀抱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都想到莫
斯科去”;但契诃夫同时也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可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他清醒地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表现出来.冷酷的现实、庸俗的环境决定了可爱的三姐妹很难轻易地实现“回到莫斯科去”的愿望.
5.曹禺在1936年写的《日出·跋》里,对《三姐妹》,特别是它的尾声表示激赏,他说:“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读毕了《三姐妹》,我合上眼,眼前展开一幅秋天的忧郁……”试依据各自的阅读经验,结合三姐妹最后偎依在一起说的那些话语以及整个戏剧蕴含的情调,理解曹禺所说的“秋天的忧郁”.
【点拨】 曹禺“秋天的忧郁”这五个字,把《三姐妹》中蕴涵的契诃夫的戏剧情调很传神地揭示了出来.《三姐妹》的第一幕是春天,三姐妹的情绪很好,就像大姐奥尔加所说:“今儿早上我醒了,看见遍地的阳光,看见春天就快来了,心里一股欢乐的浪潮翻涌起来,真想到咱们的故乡去啊!”她们的故乡是莫斯科.
在第一幕里充溢着要回莫斯科去的幸福预感。但到第四幕的时候,三姐妹心里都很清楚,莫斯科她们是回不去了。而这时已是肃杀的秋天。伊林娜说:“现在是秋天,冬天也很快要来了,漫天雪花就要把大地覆盖……”天气凉了,人的心也有点凉了。把人的情绪与时令变化、自然现象放在一起呈现,
到了全剧高潮第四幕就出现了“秋天的忧郁”的审美景象。但“秋天的忧郁”并不是悲观的情绪,因为还有对于未来的憧憬在鼓舞着寂寞的三姐妹。所以奥尔加最后“拥抱着两个妹妹”热情地说到:“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为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在未来的人间……”
二、艺术特点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流程中揭示戏剧性,用喜剧的形式承载了深刻的悲剧内容,颠覆了传统悲喜剧的模式,在戏的结尾表现了追寻的徒劳,因而营造了一种复合的审美效果。
虽然情节上平淡无奇,但戏剧人物的心理挖得很深,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很蕴藉,而且还有诗意的象征的渗透。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