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课件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课件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30 08:5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
基础知识梳理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预习必知
知能优化演练
课堂目标导航
第七单元
课堂目标导航
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2.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
3.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
文本预习必知
一、作品简介
《北京人》写于1941年,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衰败,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北京人》为曹禺剧作的又一艺术高峰。他再一次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旧家庭的题材,对封建主义作了抽筋剔骨的批判。
假如说《雷雨》侧重于伦理道德关系的批判,《北京人》则企图对整个封建文化传统作清算。曾家是衰弱的封建社会的缩影,曾经有过的诗书礼仪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各种要账的逼上门来,它的世家儿孙精神上更趋于颓败——家长曾皓生活中唯一的“快慰”就是一遍遍油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这正是一个封建僵尸的象征,
曾文清这位天资聪敏心地善良的封建士大夫,精神上已完全瘫痪,成了徒有“生命空壳”的“多余人”。人类祖先“北京人”的纯朴、勇敢与健康已为封建文化的苍白、消沉与病态所替代。剧作家力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找到通往新生活的精神力量。
二、点击背景
作者在《曹禺选集·后记》中说的:“写《北京人》时,我的诅咒比较明确些了,那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是早晚要进棺材的!他们在争抢着寿木.而这个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但是,当曹禺在刚刚创作了反映抗战生活的《蜕变》之后,一下子又回到他开始话剧创作时的封建大家庭的旧题材的时候,大家都盼望着能更深
刻更尖锐地揭示出社会现实的根本矛盾的时候,盼来的却是一部与抗战现实几乎无关的作品,因此,人们将《北京人》看成是作者“于失望之余,悲哀心情的表现”,批评他“转换了方向”,“唱起了他悲哀的旧调”等等.《北京人》虽然重新回到了封建家庭的旧题材上,但这一“回归”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通过曾家三代人的自我沉沦,以及远古北京人、未来北
京人与以曾家为代表的现实北京人的对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挖掘了封建阶级必然走向没落与崩溃的根本原因.正如钱理群所说,这是在作者已经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之后,一次新的发展,是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的转变,是曹禺“走向契诃夫”宿愿的实现,是曹禺戏剧的一个新的高峰.
三、资料链接
话剧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比其他戏剧形式更接近真实生活。西方一般通称戏剧。我国话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称文明戏或新剧。
曾在上海、武汉等地盛行,后渐衰落。影响较大的团体有春柳社、春阳社等。五四运动后,现代话剧兴起,称爱美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改称话剧。
基础知识梳理
三、词义
(1)释义
寥落:稀疏,稀少,冷落.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纤巧:细小,指艺术风格上的小巧柔弱.
堕落:道德方面下落至可耻或可鄙的程度.
唠叨:说话写文章啰嗦、不简洁。
累赘:多余;麻烦。亦指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嗦。
踌躇:犹豫不决。
戕害:残害。
嗫嚅: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
荡漾:飘荡,起伏不定。
踽踽:一个人独行的样子。
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2)辨析
四、典句
1.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
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
2.他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
3.在外面还是尽量帮助人吧!把好的送给人家,坏的留给自己。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啊!
一、问题探究
1.简析瑞贞的形象特征。
【提示】 瑞贞是第三代北京人曾霆的妻子,她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但她仍在求学,不断进取,不为封建力量的强大而低下头。她把所知道的新知识、新思想讲给愫方听,愫方是无价爱情的殉情者,
课堂互动探究
对任何事情都逆来顺受,沉默忧伤,处处忍让。可是听到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她的封建思想开始有所转变,受到了一些启发。使她由文弱走向坚强,最终的出走就是标志。
2.从“他(曾文清)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愫方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愫方是一个近于理想主义的女性形象,她的沉默无言并不意味她凌辱的低头,她心中怀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尽管她充当了无价值爱情的殉道者,但她把对人生的向往和深挚的爱情注入在曾文清身上,体现出她的人生态度。愫方的最终觉醒,使这样生长在黑暗山谷中的幽兰吐露出沁人心肺的芳香。
3.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把几十万年前的“要爱就爱,要恨就恨”的“北京人”与像曾文清那样怯弱、无能的“北京人”对立起来?曹禺心目中的新的“北京人”是谁?
【提示】 曹禺在《北京人》第二幕中,通过人类学家袁任敢的一段台词,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
曹禺用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题旨:再也不能像曾文清似的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
4.对《北京人》的舞台指示中的音响效果作一番梳理,探寻一下它们的含义,比如,指出哪一些是属于生活气氛的烘托,哪一些是属于诗意的象征,哪一些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等等。
【点拨】 第二幕开头那段舞台指示里“漫长的叫卖声”当属生活气氛的烘托,曾霆诵读《秋声赋》的声音和深巷传来的“木梆打更的声音”颇具诗意,而“水在壶里呻吟,像里面羁困着一个小人儿在哀哭”,便分明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了.但《北京人》里最有名的一个音响效果出现在第三幕第一景里——
“室内一切渐渐隐入在昏暗的暮色里,乌鸦在窗外屋檐上叫两声又飞走了。在瑞贞说话的当儿,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这个一直延伸到闭幕的号声,既是生活气氛的烘托,又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而且不失为一种诗意的象征。
二、艺术特点
1.在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在曾家内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现人们勾心斗角的紧张气氛和尖锐冲突.从日常生活取材,选取人生的片段来实现生活的底蕴,将自己对社会人生重大问题的见解和激情,熔铸在日常生活客观、真实的描绘之中,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具有重大意义的生活哲理和时代精神.
2.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腻刻画,把人物的兴趣、心态等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作品不追求强烈的外部动作,着意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有意把戏剧冲突的重心,由外部移到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作品淡化情节,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冲突为重点,明显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
3.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实写现在的北京人,虚写过去和未来的“北京人”.以棺材为象征,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
4.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抒情性.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