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共6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15:23: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九课 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暮、瑟”等7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朗读古诗,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3)熟读这三首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话题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让我们沉浸在华夏独特的文字魅力中,情感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板书:暮江吟)
2.作者简介。
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瑟”是平舌音。“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吟”字“口”小偏上,“今”撇捺伸展。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既能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又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概括能力和字词认读情况。
二、朗读指导
1.播放诗歌音频,学生仔细听读。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大意。
3.老师范读。
4.全班齐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边读边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的朗读节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提示: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致,心情之闲适,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现出来。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九月初三夜露和月的样子,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三、品味诗歌
1.解题。
课件出示:
暮江吟
暮:日暮,黄昏时分。点明了时间。
江:点明了地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找景物。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在诗中画出来。
师总结并板书:残阳、江、露、月。
3.品悟诗句。
(1)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何如此吸引人?让我们一起进入古诗进行品析。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找出自己觉得用得好的字。学生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铺”字可否换成其他字?哪样更好?为什么?
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板书:闲适亲切)
(2)读前二句诗,思考: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读诗,思考问题,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师及时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被夕阳照射到的水面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则呈现出碧绿色,因此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写出了江面波光粼粼、光色变幻的样子。后一句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写得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3)课件出示后两句诗,学生读诗句,思考:“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生思考,并在全班汇报。
师总结:“可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那么,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
预设:露珠、月亮。
(4)思考:为什么诗人觉得这些事物很可爱呢?
(板书:露珠——真珠 月——弓)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江边草地上的露珠圆润、透亮、有光泽;抬头看,天上一弯新月初升,如同一张精巧的弓,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师总结: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设计意图】先从题目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总结
《暮江吟》描写了夕阳西沉到新月初升时,江边的美丽景色,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概括全诗内容,理解诗意,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暮江吟》
作业设计
本节课习题。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字
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
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歌。
3.作者简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二、品读诗意
1.学习生词。
教师指导:“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自由朗读全诗。
3.教师范读,指导:划分节奏,速度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感与韵律感。
如: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
课件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指名读、齐读全诗。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品悟全诗
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2.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
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师及时评价并总结:从“横”“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因为作者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板书:横——岭 侧——峰)
2.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
(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3.后两句诗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预设:这两句是因果倒装句。诗人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只有身在庐山之外,才能看清庐山真正的样子。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的意思,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从两方面入手来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加深印象,使训练目标落实到位。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学完这首诗,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课件出示: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板书: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作业设计
本节课习题。
第三课时
《雪梅》
课时目标
1.认识“骚、逊、输”这3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降、费、须、逊、输”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起兴趣
1.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片:
同学们,这幅图片美吗?梅花在寒冬绽放,给冰天雪地带来了美的生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诗人卢钺的《雪梅》,用心去感受这一份独特的美丽。(板书:雪梅)
2.作者简介。
师发问:关于诗人卢钺,大家了解多少呢?
生根据资料,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
卢钺:南宋诗人,字威节,自号梅坡,今福建福州人。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非常喜欢梅花。主要作品:《雪梅》《春游》《柳絮》《茉莉》等。
【设计意图】用图片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多音字和会写字的写法。
课件出示:
降xiánɡ(投降)jiànɡ(降落)
输:左窄右宽,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布局紧凑,撇、捺舒展。
2.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并划分出节奏。
课件出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3.生齐读,指名读,小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多读,能让学生正确把握节奏,有助于熟读成诵,为理解诗意打好了基础。
三、品味诗歌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根据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默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除了注释的重点词语,我们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向别人请教等方式理解意思。
生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畅所欲言,师进行引导。对说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说得不准确的同学要及时纠正。
课件出示翻译,学生对照。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让诗人难以评议梅和雪的高下,只好放下笔来。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4.品悟哲理。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梅花和雪花各有怎样的优缺点?
生读诗,回答问题。师总结。
课件出示:
梅花和雪花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这从后面两句诗可以看出来:梅花香,却没有雪的洁白;雪花洁白,却没有梅花的香气。
(2)这是一首说理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课件出示: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3)再读诗歌。
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从关键词语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其他有关梅或雪的古诗。
《雪梅》(二首)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增加文化积累,拓宽知识面。
板书设计
《雪梅》
作业设计
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环节,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2.以读促悟。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诗歌虽然短小,但内容精悍,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我将朗读训练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诗句节奏、读出重音与轻音、把握语气的急促与舒缓等,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培养良好的语感。
3.自主学习。在诗歌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观察字形,再通过查阅工具书、与同学交流等方式弄清读音和意思。这样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7张PPT)
语文
部编版 四年级上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新课导入
傍晚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语文要素
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重难点)
学习目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走近作者
暮色 瑟瑟
mù sè
我会认
我会写



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
yín
“口”小偏上,“今”撇捺伸展。
初读古诗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意停顿、节奏
读出感情
初读古诗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致,心情之闲适,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现出来。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九月初三夜露和月的样子,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
初读古诗
解 题
暮 江 吟
暮:日暮,黄昏时分。点明了时间。
江:点明了地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品读古诗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品读古诗
“铺”字可否换成其他字?哪样更好?为什么?
“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
一道残阳铺水中
品读古诗
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被夕阳照射到的水面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则呈现出碧绿色,因此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写出了江面波光粼粼、光色变幻的样子。后一句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写得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品读古诗
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
真珠:
可爱。
珍珠。
露珠
月亮
品读古诗
为什么诗人觉得这些事物很可爱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江边草地上的露珠圆润、透亮、有光泽;抬头看,天上一弯新月初升,如同一张精巧的弓,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珍珠

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课文总结
结构梳理
暮江落日 色彩明丽
露伴新月 和谐宁静
喜爱
赞美
暮江吟
《暮江吟》描写了夕阳西沉到新月初升时,江边的美丽景色,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课文主旨
随堂练习
字词理解。
1.“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 )
A.怜悯 B.不值得一提 C.可爱
2.下列关于“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青绿色 B.形容颤抖 C.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与勇敢。
C
A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墙壁
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歌。
背景资料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语文要素
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难点)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
走近作者
缘 故
yuán
我会认
左右结构
我会写





tí cè fēng lú yuán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划分节奏,速度稍放慢;
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感、韵律感。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2.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
品读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品读古诗
岭:
峰:
连绵的山脉。
高而尖的山头。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岭
侧——峰
远 看
近 看
品读古诗
从“横”“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因为作者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品读古诗
识:
缘:
知道,能辨认。
因为。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品读古诗
后两句诗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这两句是因果倒装句。诗人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只有身在庐山之外,才能看清庐山真正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拓展延伸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学完这首诗,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题西林壁
写景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赞美庐山奇景
蕴藏深刻哲理
明理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结构梳理
这首诗歌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同时也启发我们,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全面认清事物的本质。
课文主旨
随堂练习
字词理解。
下列加点字与诗句“只缘身在此山中”里“缘”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缘无点 B.不解之缘 C.缘木求鱼
A
同学们,这幅图片美吗?梅花在寒冬绽放,给冰天雪地带来了美的生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诗人卢钺的《雪梅》,用心去感受这一份独特的美丽。
第三课时
雪梅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语文要素
1.认识“骚、逊、输”这3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降、费、须、逊、输”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重难点)
学习目标
卢钺:南宋诗人,字威节,自号梅坡,今福建福州人。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非常喜欢梅花。
主要作品:《雪梅》《春游》《柳絮》《茉莉》等。
走近作者
降 骚 逊 输
xiáng sāo xùn shū
我会认
多音字
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骚人阁笔费评章。

投 降
xiáng
降 临
jiàng
在夜幕即将降(jiàng)临的时候,日本鬼子投降(xiáng)了。
我会写





xiáng fèi xū xùn shū
初读古诗
雪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划分停顿,读出节奏感;
读出韵味,融入感情。
初读古诗
雪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品读古诗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除了注释的重点词语,我们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向别人请教等方式理解意思。
生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
品读古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降:
骚人:
阁:
评章:
服输。
诗人。
同“搁”,放下。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们,难写评判的文章。
品读古诗
雪、梅都是冬去春来的象征,但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谁也不肯相让。用拟人的手法写二者相互竞争,新颖别致,表现出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
品读古诗
逊:
不及,比不上。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
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价,巧妙地写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解释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梅花和雪花各有怎样的优缺点?
交流思考
梅花和雪花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这从后面两句诗可以看出来:梅花香,却没有雪的洁白;雪花洁白,却没有梅花的香气。
这是一首说理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思考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雪梅》(二首)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其他有关梅或雪的古诗。
梅雪争春
对比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雪 梅
结构梳理
本诗巧借梅雪争春来表明两者各有不同的特色和长处,从而反映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课文主旨
随堂练习
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
A.我们要多看自己的长处,少看自己的短处
B.我们要多跟别人比较,才能有进步
C.我们既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
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C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习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