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资料: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每课一练(4套资料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资料: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每课一练(4套资料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30 09:04:44

文档简介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内容解析】
在近现代史上,大众传播媒体是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
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变化。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曾用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余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情传天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搞教育、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聊大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
【学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报刊不属于中国人自办的( )
①《中国丛报》 ②《万国公报》 ③《昭文新报》
④《民报》 ⑤《新青年》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⑤ D.④⑤
2.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 )
A.《中国丛报》 B.《万国公报》 C.《昭文新报》 D.《新青年》
3.下列报刊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 )
A.《民报》 B.《昭文新报》 C.《新青年》 D.《时务报》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报刊有( )
①《民报》 ②《红色中华》 ③《新华日报》
④《解放日报》 ⑤《人民日报》 ⑥《光明日报》
A.②③④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5.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 )
A.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B.《定军山》首映成功
C.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D.《渔光曲》的成功拍摄
6.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风云儿女》
7.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 )
A.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中央电视台建立
C.第一台电视机研制成功 D.上海电视台试播成功
8.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9.互联网的优势有( )
①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文字、图象、声音兼备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
④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大众传媒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历史的进步。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媒介”指的是什么?他们在中国起步的标志是什么?
(2)“第四媒介”是什么?诞生于什么时间?结合你的学习体验说说互联网的功能和长处。
(3)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说:“因特网是梦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第3课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B 6.C 7.A 8.D 9.D
二、非选择题
1.(1)① “三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②标志: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起步;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2)①“网络媒介”②20世纪60年代末。③略(3)略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内容解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的因素:一是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潜移默化。由于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也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地向中国内地辐射。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号召剪辫易服,虽然被清政府称为“逆举”,严厉禁止,但终于成为无法阻止的历史趋向。
【学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来的是( )
A.洋务派 B.留学生
C.传教士 D.租借里的西方人
2.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 )
①宽阔的马路 ②地下水道 ③自来水供应 ④电灯照明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近代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入侵 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C.租借地的出现 D.通商口岸的开辟
4.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最早出现于( )
A.内陆地区 B.沿海地区 C.通商口岸 D.长江沿岸
5.我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的是(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无产阶级
6.下列移风易俗的社会现象带有民主色彩的是( )
①断发易服 ②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③废止缠足 ④“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的称呼
⑤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7.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最为微弱的地区是( )
A.沿海城市 B.内陆城市 C.广大农村 D.通商口岸
8.1987年以后,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的目的是( )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 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9.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着装特点是( )
①色调单一,以灰蓝为主 ②款式单一
③年轻男士以穿西装为时髦 ④年轻女士以穿旗袍为时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的目的是( )
A.提高人均住宅面积
B.让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合适住房
C.创建环境优美的舒适住房
D.刺激消费,回收资金
11.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的重要意义是( )
①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
②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
③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
④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结合事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变迁的特点。
2.什么是“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这两个工程说明了什么?
第四单元
第1课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C 5.B 6.C 7.C 8.C 9.A 10.B 11.D
二、非选择题
1.⑴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到中国:西式洋楼、餐馆、轿车在租界里出现;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商埠逐步兴起;人们开始穿西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以及烟、酒、糖和饮料传入中国。⑵风俗习惯的变化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出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的新现象;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使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⑶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改变不平衡:广大农村仍然出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2.(1) “菜篮子工程”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而于1987年发动的。“安居工程”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住房得到空前改善的情况下,为了使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住房,国家于1995年在城镇启动的。(2)这两个工程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为民”、“共同富裕”的工作宗旨,同时也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内容解析】
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变化显著。“南方舟楫,北方马车”,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由人工马匹传递建立起来的驿站网络,是中国传统的通讯方式。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先后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学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使中国交通运输发生质的变革的交通工具有( )
①轮船 ②火车 ③舟楫 ④电车 ⑤汽车 ⑥马车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2.首次打破列强对中国运输业垄断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天津机器制造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3.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 )
A.19世纪70年代松沪铁路的修建
B.19世纪80年代初,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筑
C.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铁路的修建
4.中国取得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的成就,是在( )
A.三大改造完成时 B.“八五”期间
C.“九五”计划起步时 D.“九五”期末
5.下列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与祖国首都联系的是( )
A.宝成铁路 B.京广铁路 C.兰新铁路 D.京九铁路
6.在中国,汽车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城市是( )
A.19世纪初 上海 B.20世纪初 广州
C.20世纪初 上海 D.20世纪末 南京
7.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迅速发展的表现有( )
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②许多偏僻闭塞的山区通上了汽车
③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公路大桥
④高速公路初具规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
A.1909年冯如中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B.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C.沈阳飞机制造厂建立
D.1949年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9.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有( )
①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加快生活的节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中国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形成于( )
A.17世纪70年代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新中国成立后
11.下列关于我国电话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
A.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B.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话局出现在20世纪初期
C.到1949年建国,我国电话发展已有相当规模
D.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全集·奏议》
材料二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历史俱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
回答:
(1)两段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时期?两位作者分别属于什么阶级派别?两端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2)材料一中,张之洞在奏折中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理由是什么?他和沈葆真商议和落实台湾抗倭问题共用了多长时间?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谭人凤在发展铁路问题上提出了什么主张?其理由是什么?
(4)两端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历史发展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些闭塞的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材料二
图1 图2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铁路对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火车机车演变发展的历程。并指出材料二中的图片是哪种类型的机车。
第2课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D 5.D 6.C 7.A 8.A 9.D 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1)①材料一出自洋务运动时期;材料二出自辛亥革命时期。②张之洞属于洋务派;谭人凤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③兴修铁路,巩固国防。(2)①架设有线电报、兴办火车铁路。②军情瞬息万变,电报可以一刻千里,迅速传达军令情报;火车可以一日数千里,快速运兵增援,不误军情。③四个多月。④通过信件商议调兵用了一个多月,调拨轮船运兵到台湾用了三个月。(3)①把铁路收归国有。②符合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发展铁路是世界大势,关系国家命运;中国幅员辽阔,铁路收归国有,可以统一筹划,有计划地发展。(4)在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过程中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2.(1)沟通各地区间的联系,带动闭塞地区的经济繁荣;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流通与传播;打破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习惯和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2)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图一:高速列车;图二:磁悬浮列车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民国期间,公路交通发展受到限制的原因有( )
①政治腐败 ②民生凋敝 ③封建残余势力阻碍
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⑤汽油和油料全部依赖进口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铁路按修建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淞沪铁路 ②宝成铁路 ③京九铁路 ④青藏铁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3.报纸发挥的社会功能有( )
①报道新闻 ②通达民情 ③开启民智
④立言议政 ⑤舆论监督 ⑥传播知识
A.②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电影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A.19世纪初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哪一影片的插曲(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风云儿女》
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①涤荡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封建糟粕
②开始实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③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社会风气得到提倡
④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建国后,国家解决粮食购销矛盾的主要措施是( )
A.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B.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C.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工商业,提高人民的购买力
8.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在“吃”上的变化有( )
①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②可以吃到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
③城市人更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 ④粗粮、野菜已被人们摒弃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下列对近代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婚丧仪式提倡简约文明 B.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
C.女子缠足的现象完全被禁止 D.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10.下列关于中国通讯工具变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架起我国第一条电报线的是丹麦的电报公司
B.甲午战争前夕,我国大多数省份都架设了电报线路
C.20世纪初,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D.20世纪初,无线电报已在我国普遍使用
11.下列关于互联网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文字、图象、声音兼备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虽然功能强大,但不能完全完成传统媒介可以完成的事情 ④价钱昂贵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
材料二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孙中山
请回答:
(1)康有为主张剪掉发辫的理由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2)孙中山主张剪辫的目的与康有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D 6.C 7.A 8.D 9.B 10.D 11.A
二、非选择题
1.(1)理由:在工厂中发辫易缠机器,不安全;在军事作战中行动不便;欧美人随着文明进步已剪去发辫;蓄发容易增加污垢、污染衣服、梳理费时;在国外招惹侮辱。目的:顺应世界文明潮流,促进邦交以求巩固清朝统治。(2)不同:孙中山主张剪辫的目的是全中国人联合起来,一起把辫子剪掉,进而推翻清朝统治。不同的原因: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其领导的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建立君主立宪派的政权以发展资本主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