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资料: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每课一练(4套资料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资料: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每课一练(4套资料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30 09:04:44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斯大林当政以后,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回答。
1.斯大林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应优先发展( )
A.农业 B.手工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2.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二战爆发而被迫中断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第二个五年计划
C.第三个五年计划 D.第四个五年计划
3.在“一五”和“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苏联所确立的经济体制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落后的小农经济
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4.下列关于斯大林建立的经济体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由政府统一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B.各行业地区都必须严格执行政府计划
C.轻重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
D.其实质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5.十月革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国内国外都面临着的严峻考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取消自由贸易 D.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6.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法,错误的是( )
A.是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非常措施
B.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C.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以促进生产
D.内战结束后,其弊端日益显现
7.下列有关余粮收集制的评价,错误的是( )
A.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
B.缓解了城市的饥荒,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
C.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是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8.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其前提是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B.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它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D.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美道路
9.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B.对斯大林缺乏实事求是的认识
C.依旧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D.过高估计苏联发展水平阻碍了改革进程
10.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 )
①根据国情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
②对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④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稳步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⑤妥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矛盾
A.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材料二 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材料三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对于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充分给以支持和加以发挥。应当以余粮最多的省份作为重点,首先实行商品交换。
――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为什么决定以实物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两者有什么区别?这种新的粮食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指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什么?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20多年,苏共在农业政策上有过哪些失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道路上有过哪些失误和成功的探索?综合中国和苏联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最基本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D 5.D 6.C 7.D 8.D 9.A 10.D
二、非选择题
1.(1)①原因: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为了合理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②区别:余粮收集制是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规定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新经济政策中的实物税(粮食税)规定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余粮可自由支配,所缴数额比余粮收集制的数额大为减少。③作用: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的矛盾。(2)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支持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⑴国内战争时期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⑵①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急于求成,造成建国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成功探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政策,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兴办乡镇企业。改革及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发展。⑶经验和教训:探索和改革要符合国情,应遵循经济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训练
【学习目标】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内容解析】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至此形成。
“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生产效益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全盘农业集体化给苏联农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联长期面临粮食和农产品短缺的严峻局面;民主受到破坏;思想上专制、个人迷信盛行。各种矛盾逐步积累、激化,导致斯大林逝世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苏联的崩溃和解体。
“斯大林模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照搬斯大林模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失败。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学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斯大林执掌政权后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目的是( )
A.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促进苏联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C.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D.改善国民生活
2.新经济政策被终止于( )
A.1924年 B.1925年 C.1928年 D.1933年
3.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包括( )
①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轻重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
④以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变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 )
A.1925~1929年 B.1928~1932年
C.1933~1937年 D.1938~1942年
5.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是在( )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二五计划完成时
C.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6.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断的原因是( )
A.卫国战争爆发 B.苏联调整经济政策
C.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扰 D.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
7.苏联农业政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B.以农业促工业,进一步加速工业化进程
C.随着工业化发展,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D.农民的强烈愿望
8.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瘟疫席卷苏联农村
B.随着工业化发展,粮食供应出现困难
C.“全盘集体化”政策引起农民强烈不满,农民大量屠宰牲畜
D.集体农庄经营不善
9.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全盘集体化”政策的实行 B.1936年新宪法颁布
C.国营农场播种面积达全国总面积100% D.三个五年计划成功完成
10.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评价错误的是( )
A.使苏联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B.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D.高度集权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高度专权
二、非选择题
1.列宁逝世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统计表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苏维埃政权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财政经济出版社1954年版
材料二 最近几个月来,集体化运动又向前迈进了新的一步,参加的不仅有成批的个体农户,而且有整个区、整个民族区,甚至州和边疆区。这个运动的基础是贫农和中农的生产资料的集体化。
材料三 这样,我们就拥有使集体农庄大生产来代替富农大生产、使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向前迈进的物质基础,至于国营农场就更不用说了,它们的增长部分是大大超过了一切预定计划。这一情况对于整个苏联国民经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使党有充分根据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把限制富农剥削趋向的政策过渡到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依据材料三指出苏共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消极影响。
第2课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B 5.B 6.A 7.C
8.C 9.B 10.C
二、非选择题
1.①变化: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原因:工业方面,苏联领导人认为,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必须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的发展,为重工业提供资金;农业方面,1926年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认为摆脱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呈集体农庄,在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消灭富农。
2.(1)①特点:速度快、规模大。②原因:30年代初,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整个区、整个民族区,甚至州和边疆区参加了农业集体化。(2)为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向前迈进提供物质基础;把限制富农剥削的政策过渡到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3)①问题:会出现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损害农民利益的过火做法,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房、牲畜和菜园等都强行收归农庄所有,一些原来的富农和新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关入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②消极影响: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训练
【学习目标】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内容解析】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在国内战争的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结果失败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要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应该肯定,后期要否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使苏联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它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学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实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迅速向社会主义过渡
B.解决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生存威胁
D.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919年,苏维埃政权颁布了余粮收集制的法令,下列关于这种农业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规定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交售粮食
②实质上是国家对粮食实行的垄断政策
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没有好处
④这是在特殊时期所实行的一项非常政策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新经济政策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C.苏俄领导人进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D.喀琅施塔驻军发生反政府兵变
5.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标志是( )
A.喀琅施塔驻军发生反政府兵变
B.粮食税的普遍实行
C.《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决议的通过
D.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6.粮食税与余粮收集制的区别在于( )
①以货币代替实物纳税 ②交粮数额大为减少
③农民负担降低 ④允许农民有条件的出租土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新经济政策下的分配制度是( )
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定量分配 D.按资本分配
8.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
③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
④实行按劳分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面材料: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征集制以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列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政策”是什么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背景是什么?概述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3)材料中所说的“余粮征集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利弊?
2.1921年苏俄为什么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第七单元
第1课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B 5.C 6.A 7.B 8.D
二、 非选择题
1.(1)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1918年,资本主义列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军事进攻,并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③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主要消费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①具体内容: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规定国家所需要的粮食数额就是必须征集的余粮数,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②利弊: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有利于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的饥荒,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
2.①转变政策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但苏俄政府继续实行这个政策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1921年2月的海军反政府兵变反映了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促使国家实行新的经济政策。②主要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扩大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依靠经济手段管理;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③评价: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是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训练
【学习目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内容解析】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持,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所实行的政策也比较粗糙,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使苏联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增,但个人独断专行,没过几年,苏联在扼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运动的同时,其自身的改革也来了个急刹车。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起到搞活经济的作用。加上苏联与美国的争霸斗争如火如荼,苏联的经济越来越军事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时,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陷入停顿状态,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在外部,70年代苏联所奉行的全球进攻战略开始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阿富汗战争的长期化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戈尔巴乔夫由重点搞经济改革到重点搞政治改革,逐渐把改革引向误区,对苏联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思想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通过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学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首先对苏联的政治、经济领域进行了改革。回答1-4题。
1.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其核心内容是( )
A.彻底肃清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及个人崇拜
C.平反冤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
D.提出经济改革方案,否定农业集体化
2.下列哪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政治改革的内容( )
A.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B.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C.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D.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3.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包括( )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②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
⑤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
A.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
B.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破除
C.是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对斯大林的批判澄清了人民的思想混乱
5.下列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
A.强调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
B.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C.经过改革苏联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D.执政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回答6-9题。
6.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调整所有制结构
C.允许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D.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实行租赁
7.20世纪80年代末,导致苏联政治局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B.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C.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
D.苏联共产党内部出现严重分歧
8.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的抛弃马克思主义、放弃共产党领导的决议包括( )
①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②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③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④苏共要起“议会党”的作用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苏联解体的标志是( )
A.1988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B.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的召开
C.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协议的签署
D.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二、非选择题
1.结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概括苏联解体的过程。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是什么模式?这个模式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弊端是什么?
(2)邓小平在材料二中的话是针对什么事件说的?从这段话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改革的历史应得出哪些基本认识?
第3课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C 6.A 7.A 8.C 9.C
二、非选择题
1.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②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给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以可乘之机,与此同时民族矛盾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③1990年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苏共“二十八大”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使国内政治斗争更加激烈,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加强。④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苏共随即瓦解。⑤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解体。
2.(1)①斯大林模式。②形成: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执政后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③政治弊端:高度集权,造成个人高度专权;形成干部职务终身制,失去必要监督;使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2)①苏联解体。②基本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苏联的改革失败与解体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挫折,也可以是人民经受锻炼、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应根据国情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对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稳步推进民主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