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4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4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1 08: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昌市4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所选答案的序号抄写在答题卡的答题表格内。)
1.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材料中“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
A.孔子的“仁爱”思想 B.老子的“无为”思想
C.韩非的“法治”思想 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2.受这种学说的影响,人们便养成了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这种思想存留于后世,好的便是达观主义,坏的便是懒惰不思上进的劣根心理。“这种学说”( )
A. 向往淡泊名利的理想生活 B. 提倡仁者爱人的人生态度
C. 倡导非攻尚贤的社会理念 D. 主张以法治国的施政方针
3. 先秦儒家主张仁爱要“由亲始”,而董仲舒却认为仁爱要“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旨在( )
A. 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B. 使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 扩大儒学教育的对象 D. 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士大夫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的产生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儒家经典丧失其影响力 B.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趋势
C. 道家学说取得主流地位 D. 三教并立局面已被打破
5.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与元代王冕的《墨梅图》颇有相通之处。两者所体现的认识论与艺术手法的相同之处分别是( )
A. 格物致知、浪漫主义 B. 格物致知、托物言志
C. 知行合一、写实主义 D. 反省内心、变化万端
6.宋代有一种叫作“沙公服”的衣服,夏天穿着凉爽舒适,很受欢迎,但因其质地轻薄,穿着较透,被认为有伤雅观,不合礼仪,故一度被统治者禁止穿着。这表明( )
A.民众的社会道德观念显著增强 B.工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观念
C.治国理念受到理学思想影响 D.统治者注重规范社交礼仪
7.智者们反对宗教神话对人的束缚,极力贬低神的权威,否认神的传统形象,认为神是不可知的。同时否定神对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等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干预。智者们意在( )
A.加强道德建设 B.反对宗教信仰 C.呼唤理性自由 D.强调人的价值
8. 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的情况下,盗窃和欺骗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 )
A.善恶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B.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认知
C.教育可推动人们明白真理 D.社会进步开启了人的善念
9. 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怀特海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古希腊哲学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B. 古希腊哲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C. 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创性相对薄弱 D. 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10.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1. 启蒙思想家们并不试图去塑造人性,他们所希望的进步主要集中在人类的各项制度方面。像政府、法律、学校、市场和国际组织这样的人造系统才是理性的用武之地。这表明,启蒙思想家们( )
A.强调改造社会现实 B.摒弃人文主义思想
C.忽略个人利益诉求 D.主张限制公共权力
12. 王国维在“二重证据法”中肯定了“地下新材料”的重要性,下列“地下新材料”与其印证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可以印证隶书成熟并通行于汉代
B. 湖南龙山里耶秦简写有“洞庭郡”的简例印证了秦朝设郡的史实
C.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可以印证汉代中国的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D. 天水放马滩墓出土的纸质地图可以印证西汉时期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3. 右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农耕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4. 下表所示是元曲一些剧中的女主人公的行为描述。据此可知,元曲
剧目 描述
《迷青琐倩女离魂》 在王文举被张母逼迫去赶考时,张倩女竟然魂魄离体追随王文举而去
《春芜记》 季清吴主动赠宋玉以手帕,并邀其来花园相会
《怀香记》 贾午主动向郭寿表达爱意
《琴心记》 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
A. 成为表达爱情的主要形式 B. 极力批判社会上的不良世风
C. 抑制了新文学体裁的出现 D. 彰显反传统的文化思想底蕴
15. “三言”是成书于明朝后期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某些篇章,或揭露政治权贵的祸国殃民行为,或批判富商大贾的虚伪刻薄,或表达对受蹂躏妇女的同情。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中国社会经历着根本变革 B. 短篇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形式
C. 作者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D.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史学价值
16. 约翰 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动摇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17.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D.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18.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大多数发明者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他们体现了英国人对机械设备、配件和各种机器的广泛兴趣,他们拥有的天赋更多地类似于好奇的修补工人而非科学的思想者”。这表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英国最早的科学家都来源于工人
C.英国具有发生工业革命的独特的科技优势
D.科技发明的灵感基本来自于天赋
19.19世纪80年代,特斯拉发现了旋转磁场现象,后经研究,他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交流电供电系统。但交流电应用受到爱迪生等人的反对。1893年,特斯拉交流供电系统点亮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电灯,向世界展示了交流供电的优越性。这反映了( )
A.科技成就影响生产关系变化 B.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C.特斯拉是电气革命的发起者 D.科技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
20. 魏源在林则徐译纂《四洲志》的基础上,又搜集更多资料编著《海国图志》五十卷于1843年在扬州初版,如表是目录。由此可知,当时( )
A.魏源对西方文明有了系统的认识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儒家重政轻艺传统得到彻底改观 D.中国文化近代化拉开了序幕
21.李鸿章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  )
A. 反对改变中国的传统 B. 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
C. 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 D. 反对西方的革新活动
22.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士樊锥(1872--1905年)形象地把地球比作一个有血脉有神经的人体,而近代的交通、电邮则有调神养血的功能。这反映出维新派( )
A.认识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大体把握了当时科技走向
C.意识到蒸汽时代已经降临 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23.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觉悟》《星期评论》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校役、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反映了当时( )
A. 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 B. 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C. 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D. 共产党对工人的重视
24.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签订了《孙文越飞宣言》,宣言把"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作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这表明孙中山( )
A. 极力地维护民主共和政治 B. 用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C. 认识到联合工农的重要性 D. 放弃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 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副“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鉴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他认为,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在他看来,立法权属于议会,因为它代表着国家的一般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行政部门需要行动迅速,所以应由一个人管理。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孟德斯鸠强调“其中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如果三种权力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那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温晓《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核心的共同之处。分析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的原因。(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老子认为执政者应当以宽广的胸怀虚心听取民众的意见,赞美之词听得进去,批评也应乐意接受。老子大加赞赏水的无为又无不为,至柔又不可战胜的品格,告诫统治者要想有所建树就要学习水的品德,利于民而不争,讲仁德,讲诚信,讲善政,使民有时,与民为善。老子对统治者恃强凌弱,对百姓横征暴敛,肆意妄为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繁重的税赋,执政者的“有为”是百姓贫困、国家难以治理的根源。 ——摘译自老 子《道德经》
材料二
雕塑《哀悼基督》(149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7分)
(2)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与老子民本思想的不同。(5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明初,官民文化具有相对较强的封闭性,官民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分野。但是明朝中晚期下层文化从备受漠视中发展崛起,文化的层间互动也随之而加剧。在当时文化中,最上层的文化是宫廷和官僚阶层文化,以官员为主体的官方文化在文学领域采用的文体是“台阁体”。“台阁体”的书法和诗文,文辞和格式华丽,但是模式化明显,内容空泛。其他文化领域如礼仪、建筑画、服饰等也是相对刻板和模式化,空洞乏味枯燥僵化、没有生气。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与之相关的多样化有趣味的民间市井文化逐渐繁荣,这个时候的官僚文人士大夫们被丰富多彩、有生活趣味的市井文化吸引,对民间文化进行再创造,文化消费达至雅俗共赏。官民文化和雅俗文化基于文化创作主体、文化消费内容乃至场所混同交错发生相当水准的融合。明朝中后期社会价值观转型明显,重利轻义价值观得以很多人共同认同,以文化的商品化和利益化为媒介,士商文化融合推进。
——摘编自陈艺婷《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官方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主要不同及其主要艺术形式。(6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材料一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的觉悟”的基本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6分)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A D B B C D C A D A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D D C B A D D B B A D
二.材料题(4大题,共52分)
25.(14分)
(1)内容: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共同之处: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 孟德斯鸠思想成功实施的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并通过革命掌握了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12分)
(1)内容:执政者要善于体察民情;执政者要做到与民为善;执政者要“无为而治”。(任意两点3分)
意义:孕育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发展了早期民本思想;为后世执政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思想:人文主义。不同: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民本思想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27.(14分)
(1)趋势:民间市井文化逐渐繁荣;官民文化融合趋势加快。
原因: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官僚文人士大夫们的积极参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任答2点4分)
(2)不同:文化主体不同,官方文化的主体是官僚士大夫,市井文化的主体是市民;风格不同,官方文化多内容空洞,模式化严重,市井文化丰富多彩,有趣味。艺术形式:官方文化主要是“台阁体”的书法和诗文;市井文化主要是小说和戏曲。
28.(12分)
(1)“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或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等。
“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等。
(2)基本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认识:向西方学习只是救亡图存的一个方面,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只要是于我有利,无论器物、制度还是思想文化都要予以学习;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还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创新和弘扬等。(任意两点4分)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A D B B C D C A D A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D D C B A D D B B A D
二.材料题(4大题,共52分)
25.(14分)
(1)内容: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共同之处: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 孟德斯鸠思想成功实施的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并通过革命掌握了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12分)
(1)内容:执政者要善于体察民情;执政者要做到与民为善;执政者要“无为而治”。(任意两点3分)
意义:孕育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发展了早期民本思想;为后世执政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思想:人文主义。不同: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民本思想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27.(14分)
(1)趋势:民间市井文化逐渐繁荣;官民文化融合趋势加快。
原因: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官僚文人士大夫们的积极参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任答2点4分)
(2)不同:文化主体不同,官方文化的主体是官僚士大夫,市井文化的主体是市民;风格不同,官方文化多内容空洞,模式化严重,市井文化丰富多彩,有趣味。艺术形式:官方文化主要是“台阁体”的书法和诗文;市井文化主要是小说和戏曲。
28.(12分)
(1)“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或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等。
“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等。
(2)基本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认识:向西方学习只是救亡图存的一个方面,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只要是于我有利,无论器物、制度还是思想文化都要予以学习;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还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创新和弘扬等。(任意两点4分)
高二历史 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