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控制
一、单选题
1.假期同学们会去旅游,途中大家谈到对一些自然现象的看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吃的西瓜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西瓜切开后有许多汁液,主要是西瓜的细胞液
B. 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汗液分泌量增加,此时人体产热量远高于散热量
C. 天空飞的蝴蝶在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鸭子是卵生的脊椎动物
D. 河里戏水的鸭子上岸后,抖动翅膀时身上的水由于惯性而被抖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后天学习行为是后天训练而成,与遗传因素无关
B. 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亢
C. 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递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D. 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主要是为了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3.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 脑 B. 内脏 C. 骨骼肌 D. 其他器官
4.松鼠是恒温动物,将松鼠从30℃转移到10℃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松鼠生理状态发生改变。下列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 氧气消耗量增加 C. 松鼠食物消耗量加大 D. 松鼠运动量减少
5.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颤抖现象,它的生理意义是( )
A. 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散发 B. 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贮存
C. 通过颤抖使骨骼肌大量产热 D. 通过颤抖使内脏器官大量产热
6.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最需要特别注意保温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生儿皮肤散热较快 B. 新生儿因为饮食少,所以产热少
C.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结构尚未发育完善 D. 新生儿需较高的体温
7.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 )
A. 皮肤血管扩张,血液散热 B. 皮肤血管收缩,血液散热 C. 皮肤直接散热 D. 汗液蒸发散热
8.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
B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C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D 植物萎蔫 细胞吸水过多
A. A B. B C. C D. D
9.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寒冷时,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B. 运动时,心率加快,氧气供应增加
C. 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下降 D. 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增加,第二性征出现
10.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从物理运动到化学变化,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你在剧烈运动后就会汗流浃背, 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
A. 体温平衡 B. 血糖平衡 C. 氧气平衡 D. 水分平衡
11.血管如何调节皮肤的散热量?小科同学设计实验模拟皮肤的散热,三个水槽,一个水槽中放着水泵和热水,另外两个水槽中放着冷水,各有一卷小口径塑料管和大口径塑料管,管子串联并与泵连接(可输送热水),由水泵吸热水,热水经塑料管,最终回到热水槽,过程中热水不会进入冷水槽。下列预测和分析错误的是( )
A. 热水模拟血液,冷水模拟皮肤所处的环境 B. 大小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舒张和收缩
C. 大口径比小口径所在的冷水槽升温慢 D. 人体血管的舒张收缩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协调控制
12.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小明刚完成了1000米长跑测试,此时的小明,满身大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 小明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 小明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 小明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二、填空题
13.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不同,散热越困难 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对热的感觉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 如图所示。据图判断。
(1)在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对热的感觉 是 ________ (选填“不热”、“热”、“很热”、“非常热”、“酷热难耐”)
(2)在 25℃和 35℃时,其中________℃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觉影响较小。
14.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 (填结构名称)。
(2)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患病初期,人体 (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4)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血温回到正常值?答: 。
三、解答题
15.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肌肉组织会处于暂时性缺氧状态,此时肌肉细胞会进行________,并产生乳酸,导致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疼现象.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但这也造成了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此时人体如何通过自身调节来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原因是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6.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 ,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________,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________,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________。
(2)乙图是在________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________,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1)液泡中含有细胞液,吃西瓜时,流出的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的液泡中。
(2)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解答】A.西瓜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果蔬类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故A正确。
B.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汗液分泌量增加,人体通过内脏和骨骼肌的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故B错误。
C.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蝴蝶属于无脊椎动物,鸭子是卵生的脊椎动物,故C正确。
D.鸭子身上的水原来处于静止状态,当鸭子抖动翅膀时,水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状态,属于两者分开,故D正确。
故选B。
2.【答案】 C
【解析】【分析】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甲减;分泌过多,会患甲亢;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
环境温度降低,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血管收缩为了减少散热 .
【解答】A、后天学习行为需要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上,也就是与遗传因素有关,A错误;
B、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才会引起甲亢,B错误;
C、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冲动传导是从树突传递给细胞体,细胞体在传递给轴突的方向,C正确;
D、血管收缩主要是减少散热,并没有增加产热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 C
【解析】【分析】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
【解答】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部位是骨骼肌。
故答案为:C
4.【答案】 D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松属是恒温动物,当其进入低温环境时,体内的产热增加;
A、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有助于产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消耗增加,即呼吸作用增强,有助于产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消耗量加大,产热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
D、松鼠运动量减少,产热减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 C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所以人体产生的热量要增加,不自主的颤抖是骨骼肌的战栗,这样肌肉的呼吸作用增加,产生的热量增加;
故答案为:C。
6.【答案】 C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新生儿的器官功能都不完善,体温调节系统不能完全正常工作,所以需要保暖,防止体温过低;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 D
【解析】【分析】四种散热方式分别是:辐射、传到、对流、蒸发散热。
【解答】人体的散热器管主要是皮肤,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到、对流、蒸发散热。 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
故答案为:D
8.【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些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可以从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生物的特征,恒温动物的概念切入。
【解答】A、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若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患糖尿病,A不符合题意;
B、在动物界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为恒温动物,B符合题意;
C、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 因为植物胚芽顶端会分泌生长素,会运向背光的一侧,促进该侧加速生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背光侧的加速生长会是其向向光侧弯曲,对高等植物而言,向光性主要指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的正向光性。向光性是植物的一种生态反应,如茎叶的向光性,能使叶子尽量处于吸收光能的最适位置进行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如果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少了,而植物的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不会减少,就会使的植物体内的水分越来越少,而造成植物萎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 A
【解析】【分析】1、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
2、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人在运动时,人的代谢速度加快,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工作也相应加强;
3、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保持稳定。进食后,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血糖含量上升,此时胰岛分泌出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下降;
4、进入青春期,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解答】A、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叙述错误,A正确;
B、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运动时,心率加快,氧气供应增加 ,叙述正确,B错误;
C、正常人能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进食后, 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下降,叙述正确,C错误;
D、 青春期,性激素 能刺激第二性征的出现,叙述正确,D错误。
故选A
10.【答案】 A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根据体温调节的知识可知,流汗可带走热量,主要是维持人体的体积平衡,A选项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 C
【解析】【分析】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低温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高温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解答】 人体血管的舒张收缩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协调控制。该实验中, 热水模拟血液,冷水模拟皮肤所处的环境, 大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舒张状态, 小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收缩状态, 大口径比小口径的接触面积大,所以大口径比小口径所在的冷水槽升温快,所以C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 A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
【解答】在中考体育测试中, 小明刚完成了1000米长跑测试,此时的小明,满身大汗。 小明满头大汗是因为此时皮肤内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增加散热,同时汗液挥发也带走大量热量,实现对体温的调节作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3.【答案】 (1)非常热
(2)25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的感觉是非常热;
(2)由图可知,2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几乎没什么变化;而在3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由热到很热,到非常热,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非常热;(2)25.
14.【答案】 (1)神经中枢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骨骼肌不自主收缩
(3)等于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析】【分析】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而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解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据图可见: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
(2)由于病毒导致人体体温升高,人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寒颤,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3)高温持续期,表明温度维持在一定值保持基本不变,所以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4)体温下降的调节主要是增加产热,一般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骨骼肌不自主收缩(3)等于(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三、解答题
15.【答案】 (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无氧呼吸
(4)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安静状态下,内脏的产热占的比例最大,所以睡眠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
(2)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由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当人体进行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产生乳酸;
(4)人体水分的主要排泄途径是排尿和汗液,当汗液分泌较多导致人体缺水时,人体通过肾脏产生的尿液则会减少,从而减少水分的丢失;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的汗液蒸发困难,导致人体散热困难,体内聚集了大量的热量导致体温高出正常水平,从而出现中暑的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无氧呼吸;(4)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5)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
【解答】(1)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此情况与甲图相符,而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对照图片与乙图相符。
(2)乙图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升高;增多(2)寒冷;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