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病句及文章修改
[考题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
B.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C.中学生应当珍惜青春年华,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今年新增加的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鼓劲。
[考题2]修改下面病句。
(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2)专家告诫:观看日食时要有防护措施,不能用眼晴直接观看,以免不要灼伤眼晴。
[考题3]文章修改
学会合作
①加拉帕戈斯群岛中有一个叫品左恩的岛屿,岛上生存着一群莺鸟,它们以仙人掌的花粉、果实和种子为食,故名食掌莺。
②仙人掌开花的季节,有些食掌莺把公共区域那些尚未开放的花瓣用爪子撕开,然后用嘴扯开柱头,这样就可以吃到藏在花蕊里的花粉了。当然,它们并没有破坏自己地盘上的仙人掌。
③柱头断了,仙人掌不能结果,无法形成种子,食掌莺也就有了断粮的危险。品左恩岛上只有十几只这样“聪明”的莺鸟,它们捷足先登,只是为了品尝其它莺鸟吃不到的花粉,它们竞以这种方式自取其亡。有一年大旱,再加上大面积的仙人掌因断了柱头不能结果,这导至品左思岛上的食掌莺全军复没。
④ ;在沙漠中有一口摇水井,它奇迹地成为了旅行者的生命之泉(沙漠之中水就是生命啊),这一切都缘于它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为后来者留足一碗水。一碗水足可解燃眉之急,但人们总是把它灌进摇水机引水,吸上水后再留一碗,来来往
往的旅行者都自觉地遵守着这一规则,因此一碗水就成了永不枯萎的水源。
⑤生存是一门艺术,它的第一法则就是合作,急中生智因一己之私而践踏合作法则,从短时间看是损人利己,从长远看,却是害人害己,自取灭亡,比如食掌莺。相反,你照顾和维护了别人,别人也会感恩你一份善意,你因别人而受益,别人也会因你而受益。
⑥因此.学会合作,必先学会生活。
(1)第③段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① 改正为 , ② 改正为 ,③ 改正为 。
(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和句子均有错误,请修改。
①A.枯萎改正为 ,B.急中生智改正为 。
②别人也会感恩你一份善意。
改正为
(3)结合全文内容,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下面两个论据,哪一句能证明中心论点 为什么
①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蒹,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文章的结论是错误的,请修改并说明理由。
结论:因此,学会合作,必先学会生活。
修改:
理由:
[预测5]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
①梦境与睡眠深浅程度有关。②朦胧入睡时,大脑皮层里的抑制程度比较浅,梦境就更加相近现实生活,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③甚至有时自己也觉察到在做梦,所以不能主动地控制,只能听其自然发展。④睡眠稍深一些,梦境则有明显的虚幻性和荒诞性,一时在东,一时在西,或者与死去已久的亲人在一起.而自己毫无判断辨别的能力。⑤这就是大脑里抑制程度更深。⑥比如,白天深思一道数学题,梦里也可能在做数学;白天搞技术发明,梦里也可能搞同样的工作。
(1)第②句画线部分搭配不当的词语是 ;应改为 。
(2)第③句画线部分使用不当的关联词是 ;应改为 。
(3)第⑤句画线部分应补出的词语是 ;应放在 。
(4)第⑥句位置不当,应放在第 句的后面。
[预测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周围数千名群众的生命可能遭到严重损失。
B.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的体质增强了。
C.从房内飘出一股清香的龙井茶。
D.代表们对开发山区的经济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预测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预测9]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有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目前,研制出抑制冠状病毒的有效疫苗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还没有特效药
①
物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发扬和衷共济这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传统美德,激发广
②
大生物、医药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尽早研制出便捷的检测方法,开发出
③ ④
一整套检测系统,以遏制“非典”疫情的蔓延。
第 处,改为
第 处,改为
第 处,改为
[预测10]按文后要求修改下文。
雨中情
①下雨了。
②太地似乎精神了许多,花也都喝饱了。雨与枝条轻歌曼舞,簌簌地轻唱,几只雀儿在树下躲雨。
③花园的小道上聚满了一坑一洼的雨水。
④“妈妈,你看嘛,这树好漂亮呀!比圣诞树还要好看。”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冒着雨,踏着小道上的积水,跑进了花园,指着一丛丛小树问,声音很甜,很甜……
⑤“伟儿,小心点。这树的确很漂亮。”小男弦的妈妈紧走几步赶过来,给他打上伞。
⑥忽然,那小男孩蹲下身子,从雨水中捧出一只小麻雀,它浑身发着抖,满身的羽毛已被雨水打湿,忧伤的目光似乎在求救。小男孩默不作声地看着它,用手娟给它擦干身上的水。
⑦妈妈始终站在一边,静静地看小男孩做这些事,她曾经想领他走,怕他受凉,但她还是停住了,小麻雀毕竟也是一个生命。一种母爱充溢了她的全身。
⑧小男孩站在雨中,捧着小麻雀没有言语,妈妈也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给他和它打着伞……
(1)第②段的加线部分与后面“簌簌地轻唱”重复,应改为 。
(2)第③段的位置不对,应调到 。
(3)第④段从小男孩所说的话看,并没有“问”的意思。“问”应改为 。
(4)第⑥段写小男孩“从雨中捧出一只小麻雀”的“出”字不够准确,应改为 。
(5)第⑦段中“静静地看小男孩做这些事”一句比较呆板,可改为 。[预测11]读下面的作文片断,按要求找出错误并修改。
我的家乡平桥村,是鄂西北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对家乡的一山一水.我都是那样依恋,难以忘怀。
一场春雨过后,冬眠后的大地又重新获得了生机,平桥村的景色也更加迷人。几十户人家的楼房,依着山,旁着水,沿着柏油路整齐地排列着。公路两傍是挺拔的白杨、苍翠的塔柏。小桥流水点掇着的垂柳,换上了绿装,伴着春风,婆娑起舞。楼房都掩映在翠绿树从中。山上的桃树、李树硕果累累;田野上,麦浪起伏,一片金黄。看到这美景,过往的人都非常觉得开心,都称赞说:“平桥村的春天,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1)上面文段中有三个错别字,在这三个错别字下加点,把正确的字写在下面的括号
中。( )( )( )
(2)文段中有一处景物描写不当,在这一句下加波浪线,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 线上。
(3)文段中有两个病句,在这两个病句下加横线,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 。
② 。
[预测12]下面这段文字画横线处有一些毛病,请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学习上要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我们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终于
①
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不要怨自己的脑子不如别人智慧,也不要怕自己的知识比别人浅薄。“成功的第一条
②
件是真正的虚心”,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下功夫:人家读五遍,我读十遍;
③ ④
人家做五次,我做十次;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就一定能学好。
(1) 。
(2) 。
(3) 。
(4) 。
[预测13]接要求修改下面短文。
①在生活中,跌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不爬起来。②整天抚摩着伤痕,一味地消沉叹息,不思进取,在碌碌无为中慨叹时间流逝,光阴白白地过去,那是无志之徒、无能之辈!③真正的勇士是倒了又能够顽固地爬起来的,是能知耻而后勇的。④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灯,造福人类,曾做过数以千次,但都失败了。⑤甚至,他没有恢心丧气,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研制成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⑥张海迪高位节瘫,仍然克服困难,用功学习,取得了惊人的成绩。⑦由此可见,荣誉的桂冠从来是用荆棘编成的,只有不为艰难,不怕跌跤,才能有所成就,才能使自己的灿烂的生命放射光芒。
(1)文章有多个别字,请把其中的三个改为: 、 和 。
(2)文章有多个病句,请找出三个加以改正。(说清怎么改即可,例如:“删去……” 等)
第 句: 。
第 句: 。
第 句: 。
(3)文中有一个论据不能紧扣论点,应删除,这个论据是哪一个
[预测14]阅读下面的表扬信,按要求回答问题。
表 扬 信
××中学校领导:
①
贵校初三(1)班高远同学助人为乐,非常值得表扬。
②
我的孩子方旭就读于贵校初三(1)班,一个月前因患急性肺炎住进了医院。这期间他耽误了不少功课,我们焦急万分。正在这时,高远同学主动来到我们家,
③
热心为方旭补课。整整二十天,每天晚上都是如此,直到帮方旭补上了落下的功课。在高远同学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帮助同学。这种助
④
人为乐的精神让我们全家非常感动。我们除再次向他表示感谢之外,还要求你们当领导的在全校给予表扬!
此致
⑤
敬礼!
方旭的家长
方明杰 李丹 敬上
2010年4月29日
⑥
(北京市海淀区)
(1)这封表扬信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它们是 。(写出画线的序号)
(2)有语病的是第 处。(写出画线句的序号),应改为
(要求不改变原意,并与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正文中有一处语言不得体,请用括号标出。
[预测l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 勇 气
——从揩黑板谈起
①一个班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②一天.上课铃响了。老师就要来上课了。可是,黑板还没有人揩。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敢上前去。(A)这时,一个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铤而走险地上去很快将黑板揩干净了。当时(B)没有一个同学不从心里不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是他,为大家做了件好事。
③这个同学之所以能够做出其他同学做不出的好事来,显然是由于勇气,是勇气在鼓厉和支持着他。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勇气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遵照父亲的嘱咐,立志编修史书。他博览群书,考查山川形胜,调查轶闻旧事,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开始写作。其间虽遭受宫刑之辱,也不抛弃事业,终于经历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了不朽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④原泰安市检察长公丕汉,在调查以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为首、一百多人参与的特大贪污、走私、受贿案件时,不惧怕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威吓,甚至是对他本人和家人的生命威胁。在超凡勇气的支配下,顶住歪风邪气,度过一道道难关,终于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依法惩处了这个犯罪团伙,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
⑤勇气实在可贵。只要我们有勇气,不论我们面前的困难有多大,我们的对手有多凶,我们就会有获胜的希望,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勇气其实就是一种革命精神。我们青年学生,要学好知识,将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样是需要勇气的。我们人人都应该像揩黑板的同学那样,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勇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第③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改正为 ; 改正为
(2)文中画横线(A)句中有一个词语用得不当,它是 ,应改正为
(3)文中画横线(B)句是一个病句,联系上下文,应改正为:
。
(4)第⑤段中引用了两个名言警句,其中有一个用得不合适,它是 。
(5)第③段中引用的事实论据不恰当,请简述理由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理由: 。补充事例: 。
(6)第④段事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出这个过渡句。
病句及文章修改答案与提示:
1(1)“相近”应改为“接近”(搭配不当) (2)“所以”改“但”、“但是、然而”等(3)应补上“的缘故”应放在“更深”的后面(4)应放在第②句后面。
2 B(A“损失”改为“威胁”c.“清香”与“龙井荼”对调D.“广泛”移“交换”前)
3.c 5.(1)细细低语(通顺且符合语境即可);(2)第①段末;(3)说;(4)起;(5)不露声色或静静地注视着小男孩的一切。(生动符合语境即可)
6.(1)“旁”为“傍”,“傍”为“旁”,“掇”为“缀”。(2)描写不当处“山上的桃树……一片金黄”应玫为“山上的桃树、李树繁花似锦;田野上,麦苗青青,远远望去,好似无边无垠的绿色地毯。”(3)①冬眠后的大地又充满了生机。②(春天的)平桥村,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7.(1)关联词搭配不当。两种改法:①将“终于”换为“最终”;②在“但是”后加“如果”(或“只要”),“终于”换为“就”。(2)用词不当。将“智慧”换为“灵活”或“聪明”等。(3)材料与中心无关。删掉整句。(4)重复多余。删掉“持之以恒”或“坚持不懈”。
8.(1)友 截 畏(2)②将“时间流逝”或“光阴白白地过去”删去。③将“顽固”改为“顽强(坚强、勇敢等)”。④在“数以千次”后加“的实验(试验、尝试等)”。⑤将“甚至”改为“然而(但是、可是等。)”⑦将“灿烂的”移至“放射出”后或“光芒”前;(3)第6句(抄原句或写“张海迪的例子”均可)
9.第(1)小题格式上有错误的是①⑤两处,①处对方单位名称应顶格写.⑤处的“此致”可以紧接正文(也可以男起一行空两格)写。第(2)小题有语病的是④处,应改为:高远同学在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帮助同学。(或:在;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高远同学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帮助同学。)第(3)小题正文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处是:我们除再次向:他表示感谢之外,还要求你们当领导的在全校给予表扬。
10.(1)小题考改错别字,一般以“音同错,形似错”为主,其答为:“厉”应为“励”;“查”应为“察”。 (2)小题考查选择、运用词语的能力.应结合上下文去辨认。答案为:“铤而走险”应为“自告奋勇”。 (3)小题考查修改病因。画线句的句式与文意相悖,可改为“大家从心里佩服作同学有勇气”。 (4)(5)小题应从论点、论据的角度来回答。本文的论点是“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第⑤段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个名言与本文论点、文意不舍。和④段中利用司马迁的事例作事实论据意在证明“有志者事竞成”,与本文论证中心不符,应围绕“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这一中心补充事例。第(6)小题要求补写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答好本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扣题;第二,与上下文衔接得当。椎据文章主旨和上下文意.我们可以补出:“勇气,不仅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意近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