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城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水城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30 11:1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水城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
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一
一.选择题
1. 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方式是APEC方式,APEC方式的特点是( )
①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 ②自主自愿的原则 ③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
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周王室衰微是导致井田制走向崩溃的根源
B.均田制的实行成功的解决了土地兼并现象
C.租佃经营成为宋以来的主要土地经营方式
D.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3.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这说明煮盐业是一种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4.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5.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6.《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受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如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7.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布局最大的不同应是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打破了市坊界线 D.出现了“夜市”
8.《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10.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11.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B、为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C、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黄金 D、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香料
12.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13.2012年4月3D电影《泰坦尼克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正在全球上映,影片讲述了整整100年前(1912年4月),人类建造的第一艘时速最快的巨轮“泰坦尼克号” 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在驶往美国途中,在大西洋撞冰山沉没,船上2,208人,仅有705人获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难。
结合以上图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这艘豪华邮轮使用的仍是蒸汽动力 这艘邮轮可能使用发电机和电灯
当时这艘邮轮经过的航线已开通400多年 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
A.②③④ B C D
14.近代前期,一些商办企业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注册,江浙、福建、广东各省的商办小轮船公司几乎都采取这种做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民族资本依附外国资本 B.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控制
C.民族资本受本国官府压制 D.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利益一致
15.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最早应该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以后 D.新文化运动以后
16.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7.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A.婚礼简约 B.自主择偶 C.自由恋爱 D.夫妻平等
18.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9.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有
①扩大政府开支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③政府直接采购 ④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③ C. ②④ D.①②③④
20.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从1978年到l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因此英国推行福利制度改革。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欺诈现象严重 B.政府的财政负担严重
C.经济发展缓慢 D.阶级矛盾的缓和
21.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 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
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 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22.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23.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24.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5.从下列文字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
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不包括( )
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
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
27.下列关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否定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在新中国历史上没有合理性
C.实行计划经济是执行“左”倾路线
D.计划经济是后来经济发展变化的前提
28.《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国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29.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
①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关贸总协定 ④联合国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 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方式是APEC方式,APEC方式的特点是( )
①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 ②自主自愿的原则 ③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连线题(30----38)(每题1分共8分)
30. 春秋战国 A. 丝绸成为大宗出口产品
32 汉代 B. 冶炼生铁
33. 隋唐 C.“丝国”称号
34. 明清 D. 瓷器成为日常生活品
35. 迪亚士 A. 环球航行
36. 达·伽马 B. 抵达新大陆
37. 哥伦布 C. 到达印度
38. 麦哲伦 D. 发现好旺角
三.主观题
39.(20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1929年纽约流行的一首儿歌
材料二: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 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在对大萧条的优郁与绝望中,一些声音做出了明天将会更好的承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垂死的社会,他们相信以无产阶级的统治为基础的一个新的、更美好的社会正在俄国斯帝国的废墟中诞生。俄国新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及其后的斯大林将前沙皇帝改造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1)指出胡佛政府面对 “敲起钟”的状况所采取的对策及其结果。(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 (8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欧美国家经济政策的各自变化。(4分)
(4)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 (4分)
40.(12分)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政府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 推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分)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至一战结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3分)
材料三 从1953年中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呈现出来。借鉴1933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3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2.9
二、连线题(略)
三.主观题
39. (1)对策: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趋于严重。(4分)
(2)成立失业救济署;以工代赈;(4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4分
(3)变化:美国: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2分)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2分)
(4)特点: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增加就业机会);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宏观调控);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分)
40.(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巩固封建统治。(3分)
(2)特点: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1分)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发展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
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2分。答出两条即可)
(3)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1分)原因: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2分)
(4)克服了平均主义弊端。(1分)变化:农轻重协调发展。(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