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1 15: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21.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I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伊藤道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一书中指出,“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
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
决定大局。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王畿
B.笼络宗亲
C.奖赏功臣
D.拱卫王室
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的统一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3.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4.下图为东汉画像石,画面中描述的主要是豪强地主庄园生活,上面一格主要刻人物,下面
一格刻庄园的一角。在这个庄园的院落里,正在进行杂技表演,主人及其家属、侍从正在
观看:而另一个房间里的织女却在继续从事着纺织生产,有的纺纱、有的络纱、有的摇纬、
有的织布。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与民休息政策成果显著
5.某高一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几段史料,这组史料体现的主题

A.禅让制度之辨析
B.炎黄部落之考证
C.刘氏政权之沿革
D.华夏认同之演进
6.吐鲁番行车伤人案卷残件载,唐宝应元年(762年),行客靳嗔奴的雇工处部落百姓康世
芬赶车行驶中,碾伤坐于张游鹤店门前的男孩金儿、女孩想子。肇事者表示:“今情愿辜,将医药看待。”县司据唐律《斗讼·保辜》条例判处康世芬“放出,勒保辜”。这表明
A.当地原有风俗习惯已经消失
B.唐律适用于都护府管辖的百姓
C.县司与肇事者勾结贪赃枉法
D.唐朝实行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
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作者意在
A.批评租庸调制存在严重弊端
B.指出农民税负加重的趋势
C.肯定古代赋税制度趋向合理
D.赞扬两税法简化税目做法
8.右图为唐代鎏金胡瓶。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
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制,传入中
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
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
A.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
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
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
9.《宋史·文苑传》序言中说:“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
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擢科,海内
文士彬彬辈出焉。”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理念是
A.儒学独尊
B.文功武治
C.崇文抑武
D.倡导理学
10.《金史兵制》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
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
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
猛安谋克
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11.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12.朱熹所著《家礼》,旨在“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他的《小学》,
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同时理学家还通过书院讲学
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宜扬封建伦理纲常。这体现出
A.儒家学说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
B.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的传播推动理学成熟
D.儒学开启了宗教化进程
13.徐光启说,“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进而认为,“惟市而后可以靖倭,
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据此可知,他主张
A.开放贸易制倭
B.鼓励商业发展
C.实行海禁政策
D.打击海上走私
14.康熙二十三年,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
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
关一口。这一变化
A.振兴了沿海经济
B.保护了民族工业
C.顺应了时代潮流
D.妨碍了中外交流
15.明清时期,很多小说几乎没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
兴奋的内容,非常吸引读者。以至于城镇居民热衷于购买通俗小说。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小说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B.文学发展迎合社会发展需要
C.小说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小说冲击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小题12分,第17小题16分,第18小题14分,第
19小题13分,共计55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
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
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
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
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
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宋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
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
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
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
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
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
得以推行的作用。(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4分)
17.(16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
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
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
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
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
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
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
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发展趋势。(2分)
18.(14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
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
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
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
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
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
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
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有所创新”,并简析清
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6分)
19.(13分)历史专家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
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
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三
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
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
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
——苗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
些?(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的主要内
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2分)
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11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A B D B B B C C D B A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小题12分,第17小题16分,第18小题14分,第19小题13分,共计55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12分)
(1)权威:奖励军功;推行县制。(2分)作用: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秦国国富兵
强。(2分)
(2)特点:仿照汉族创建新制;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具有全面性。(2分,任答2点得4分)
(3)背景:中央集权政策导致积贫积弱。(2分)失败原因:皇权专制政体:执行不当。(2分)
17.(16分)
(1)举措:实行推恩令;设刺史;设中朝;尊崇儒学(设太学):盐铁官营。(4分,任答4点得4分)
(2)制度:科举制。(1分)
理由:打破了门第界限(扩大进士之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
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任答3点得3分)
(3)特点:继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2分)
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制。(4分)
(4)趋势:中央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
18.(14分)
(1)变化:从和亲到战争。(2分)
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1分)
(2)策略: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机构;册封;和亲;会盟。(4分,任答4点得4分)
特点:因地制宜:恩威并施。(1分,任答1点得1分)
(3)创新: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置伊
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治西藏;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
藏族等民族事务。(2分,任答2点得2分)
意义: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4分)
19.(13分)
(1)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2分,任答2点得2分)
原因:商品经济(商业)的繁荣发展。(1分)
(2)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4分,任答2点得4分)
(3)内容: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分,任答2点得4分)
(4)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