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测试
(150分钟,150分)
一、基础知识(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3分)( )
A.菲薄(fěi) 寥落(liáo)
倘使(tǎnɡ) 洗涤(dí)
B.踌躇(chú) 桀骜(ào)
诧异(chà) 博闻强识(shí)
C.尸骸(hái) 攒射(cuán)
叱咤(zhà) 激亢(kànɡ)
D.喋血(dié) 精悍(hàn)
戊戌(xū) 熙熙攘攘(rǎnɡ)
答案 B
解析 “识”读zh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熙熙攘攘 屡次 百折不挠 恶耗
B.步履稳健 枯躁 短小精悍 歉意
C.殒身不恤 踌躇 泪下沾襟 文采
D.叱诧风云 寥落 酣畅淋漓 逻缉
答案 C
解析 A项“恶耗”应为“噩耗”;B项“枯躁”应为“枯燥”;D项“叱诧风云”应为“叱咤风云”,“逻缉”应为“逻辑”。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这块地本来就好,________又上足了肥,明年你家小麦的收成肯定是差不了的。
②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______ ______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③我们明确规定:工程造价由承包单位一次包死,亏损自负,________归己。
④我那位亲戚在上海算是有门路的,可我写信求他在上海给我谋份差事,他却在回信中叫苦不迭,百般________。
A.何况 虽然 结余 推脱
B.况且 当然 节余 推托
C.况且 虽然 节余 推脱
D.何况 当然 结余 推托
答案 B
解析 ①“况且”和“何况”都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况且”多用于陈述句中,“何况”多用于反问句中。②“当然”强调所讲情况没有疑问,“虽然”侧重于表让步关系。③“节余”指因节约而产生的剩余,“结余”指“结算余下的”。④“推托”的对象是别人的事,“推脱”的对象是自己的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C.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候,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D.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服的女同学就都有点慌张,又有点兴奋。
答案 B
解析 A项难度可能要大些,属于成分残缺,“虽殒身不恤”后面补加“的事实”,充当句子的主语;C项“时候”改为“时期”,这两个词的范围大小不同;D项“慌张”改为“紧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凡是小兰起草的文件,李局长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退回。(挑肥拣瘦)
B.封建社会里的“豪强”和“官家”历来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C.就在吴小波被这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弄得措手不及的时候,一个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祸不单行)
D.倘若没有群众相助,我纵然有天大的本领,也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答案 A
解析 A项中“挑肥拣瘦”指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含贬义。应为“吹毛求疵”。
6.默写名句。(6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阅读鉴赏(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8分)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7.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4分)
答案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8.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 《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9.为什么许多听了他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4分)
答案 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10.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案 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的。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0分)
静寂的园子
巴 金
①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株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②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③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④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⑤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⑥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咶咶的乌鸦叫。
⑦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写了,便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⑧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⑨我回到书桌前面,在继续执笔前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
⑩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1940年10月11日在昆明
(选自《龙·虎·狗》,有删节)
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与其说本文写的是“我”居住的园子,不如说是“我”内心的“园子”。“我”内心情感的变化既是园子带给“我”的,又反映了“我”对战争的关切和思考。
B.文章先后几处写到房东家的狗,作者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是希望狗吠声能打破眼前的静寂,给园子带来一些生气。
C.第⑦段中说“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一方面是空袭警报的响起在预料之中,一方面又表明“我”欣喜地等到了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起来攻击敌机。
D.文章结尾处情绪的突变,体现了“我”对民族、对未来的信心,激励了作者自己,也激励了更多抗战中的国人。
E.本文以细腻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战乱中最寻常的一段生活,充满抒彩,总体给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答案 BC
解析 B项把几次提到的房东家的狗看作本文的线索不妥;“我”等待狗吠声,是希望空袭警报及早解除。C项表明“我”等到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起来攻击敌机的欣喜,这样理解牵强。
12.“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寂寞”?(4分)
答案 (1)轰炸的威胁使园子和城市变得静寂而清冷,令人感到寂寞;(2)城市笼罩着战争阴影,威胁日复一日,暗含作者对战争前景的担扰。
13.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园子的静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尾处赞美“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的机声“多么雄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对温馨安宁的生活环境的喜爱和珍惜,对威胁和平安宁生活的战争以及发动战争的入侵者的厌恶和愤恨。(2)不矛盾。因为它们是和平的守护者,只有痛击入侵者才能带来作者所期盼的永久的和平安宁。
14.文章反复描写松鼠、小鸟等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用松鼠颈项上铃子的响声、小鸟的叫声来反衬园子的静寂;(2)用松鼠的追逐取乐、小鸟得意的歌唱来烘托园子温馨、安宁的气氛,与警报响起后的拥挤和纷乱形成对比。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末句点出“短愁”,其实诗中句句含愁,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迸”,表明思乡之情使树叶断裂落下,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浓重。“入”,化无形的乡愁为有形,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2)“日已暮”写出诗人盼回家的心情,“孤灯”“一雁”暗含诗人的孤单,“离心”“乡梦”直接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落”“寒”也透露出诗人的愁绪。
三、语言表达(21分)
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敦 煌
学 群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_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答案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对自由的渴望。
17.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在末尾的横线上填上一句话,概括出故事要阐明的道理。(7分)
从前,有一只蜘蛛在破旧的谷仓里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网。它总是让自己的网保持干净。一旦捕获了苍蝇,它都会把网清理干净,这样一来,其他的苍蝇就不会起疑心。
一天,一只相当聪明的苍蝇逼近了干净的蜘蛛网。蜘蛛召唤道:“过来,坐一下。”但是,那只苍蝇却说道:“不了,女士。我没有看见其他的苍蝇在你的屋子里,所以我不会独自进来的。”
于是,苍蝇幸免于难。
过了一会儿,苍蝇看见地面上有一大群同伴在一张牛皮纸上跳舞。“太好了!如果许多苍蝇在做同一件事情,那么就不用担心害怕了。”苍蝇心想。于是,它准备在地面着陆。
就在它着陆的那一刻,一只蜜蜂飞奔而来,大声说道:“蠢货,不要降落在那里,那是捕蝇纸!”
但是苍蝇大笑道:“你不要傻了,那里有一大群苍蝇在开心地跳舞,大伙总不会错吧。”结果自然是那只可怜的苍蝇也被粘死了。
答案 示例:①有时,和众人保持一致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②懂得细致地观察、分析你的生存环境能使你远离危险。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在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合唱比赛的文化素质考核“命题对话”中(比赛时规定了四个题目,参赛队临场挑选,然后在一分钟之内扣题讲述一段话),侗族大歌合唱队选的题目是“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选手讲述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家乡在南方,那里遭受了雪灾。大雪压坏了电线,无米下锅;山那边的人给我们送来了米和蜡烛,我们又把米和蜡烛送到山那边的大爷家去,我们告诉他:你的儿
子、儿媳和我们在一起,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后来,我们才知道这米和蜡烛是全国人民用飞机给我们送来的——我们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文化素质考核评委余秋雨给该队打了满分。而选手中有许多大学生组和文艺团体组,文化水平都不差,可是,他们的“命题对话”得分却很不理想。
请你从余秋雨评委的角度,就侗族大歌合唱队“命题对话”的内容谈谈获得满分的理由。(50字左右)
答案 (一分钟“命题对话”其实就是一篇小文章)选材真实独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叙述完整,质朴、自然、流畅;细节描述比较生动,能打动人心;立意健康向上;结尾既升华了主题,又巧妙点题。(大致要求:从切题、具体、独特和生动或者从审题、立意、构思、语言特点等方面来答)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移栽,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移栽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套作和抄袭。
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在审题上难度降低了,更加灵活多变,供学生选择的角度多元,但并不意味着审题不重要了,更不能无视材料的存在,另起议题。可能出现的审题失误有以下几种:一类是学生完全无视材料的存在,谈学会放弃,善于抓住机遇,敢于面对困难等;第二类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了解材料反映出的观点、态度、感情,断章取义,甚至断句、词取义,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有的学生看到“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提炼出“改变自己”的观点,看到“移栽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提炼出“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观点,从最后一个人的观点中提炼出“是金子就会发光”“坚守故土”的观点,这些观点游离了材料的本意,属于严重偏题;第三类是学生对材料过分抽象、片面地概括,例如谈坚守、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等。
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其实表现了人们对“成功与环境”的不同看法。三个人的看法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种态度:一是赞同变换环境,认为善于变换自己的生存环境,并适应环境者易被赏识,注意材料中的“改变”在这里是“变换”的意思,而不是“改造”“创造”之意;二是不赞同变换环境,有的人认为变换环境要付出代价,有的人认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被认可,没有必要变换环境。只要围绕这两种态度去审题立意,就不会出现失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