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期中测试
(150分钟,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沁园春(xīn) 百舸(ɡě)
峥嵘(zhēnɡ rónɡ) 叱骂(chì)
B.虚诞(xián) 游说(shuì)
匏樽(páo) 青荇(xìnɡ)
C.巫山(wū) 方遒(qiú)
岁月稠(cóu) 漫溯(sù)
D.颓圮(pǐ) 浪遏(è)
无恙(yànɡ) 夜缒(zhuì)
答案 D
解析 A项“沁”读qìn;B项“诞”读dàn;C项“稠”读chó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流岚 饿殍 豁然开朗
鸦鹊无声 坚韧不拔
B.坍圮 宁谧 蛩音不响
蓊蓊郁郁 心旷神移
C.忌惮 纪要 家喻户晓
没有妨碍 无与伦比
D.朝庭 烦躁 没精打采
游目骋怀 以儆效尤
答案 C
解析 A项鹊—雀;B项移—怡;D项庭—廷。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目前,中国股市已经运行到历史高位,在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预期下,大盘开始上演高位________的行情。一些股民开始从股市中抽身,寻找最稳妥的资金保值增值渠道。
②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他家境贫苦,对别人无法忍受的生活,他却能________,自得其乐。孔子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③少女眉如远山,目如秋水,粉而纯白,唇如朱点。那是一种________的美。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容貌;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这是身材。
A.震荡 随遇而安 恰如其分
B.振荡 随遇而安 恰到好处
C.震荡 安之若素 恰到好处
D.振荡 安之若素 恰如其分
答案 C
解析 ①振荡:振动,主要是物理学用语。震荡:动荡,多用于精神之类抽象事物。②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随遇而安:能顺应各种遭遇,不管处在什么情况,都安然处得。都有“对任何遭遇不在意”的意思,但前者多指处于困境中能跟平常一样,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③恰到好处:(说话、办事)正好达到合适的地步,偏重在“恰巧达到最好的地步”。恰如其分:(说话、办事)恰当稳妥,正好合乎分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美国财政部长近日表示,一个繁荣稳定、能够而且愿意在全球经济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中国,与美国的利益休戚相关。
B.中国航天,立足科技自主创新,亦步亦趋,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跻身深空探索的先进国家行列。
C.艺术追求的是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目前艺术类高考实行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省统考”,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可思议。
D.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答案 C
解析 C项不可思议:原有奥妙神秘之意,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A项休戚相关:形容关系亲密,利害相关,使用对象不当;B项亦步亦趋:比喻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感彩不当;D项春意阑珊:春天就要过去了,与句意矛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气象专家分析,目前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B.刚发行的这一期《齐鲁晚报》,用大约一半的篇幅,对创刊20周年的话题进行了重点采访和报道。
C.越来越多认为自己的国家可能处在错误道路上的美国人,将通过选票进行一场“美国向何处去”的重大辩论。
D.通过这起网上消费纠纷引起的官司,使消费者认识到在购买贵重物品时要注意保留消费凭据。
答案 C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原因”和“由……所引起的”杂糅;B项搭配不当,把“采访和”去掉;D项缺主语,将“通过”或“使”去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
崔建国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的大军如神兵天将,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欧洲,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对手的底细。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开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提出,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由此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像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后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梁启超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自中国史籍记载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杀的!
“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1 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 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
6.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B.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
C.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过程,目前的考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四阶段论,一是三站论。
D.中国史籍记载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
答案 B
解析 A项断章取义,这只是一种说法,目前尚无定论;C项目前形成两种观点的说法有误,原文只是列出了这两种;D项“公元374年”的事情是欧洲史籍中记载的。
7.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
B.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闭塞封闭,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了一点匈奴的信息。
C.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D.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
答案 A
解析 北匈奴人失去踪迹只是对匈奴人西迁情况的简单叙述,并不能揭示“匈人就是匈奴”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
B.中国学者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C.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D.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一锤定音。
答案 D
解析 A项“明显缺乏合理性”有误;B项“提出了……创见”有误,洪均只是引述了西方著作中的一些说法;C项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并不一定是第一位研究者,他只是第一个提出“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这一说法的人。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游:交往
B.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 反:通“返”,返回
C.责以谋反,夷三族 夷:诛灭
D.与越反明矣。趣亨之 趣:赶快
答案 B
解析 反:谋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①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若独祠而哭之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D.①以军功封俞侯
②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A项动词,做/介词,被;C项代词,你/代词,这样;D项介词,因为/连词,用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栾布“重义轻生”的一组是( )
①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②为其家主报仇
③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④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⑤臣生不如死,请就亨
⑥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⑤
答案 D
解析 ①是讲栾布的经历;④是讲栾布担心皇上的行为将会带来“功臣人人自危”的恶果;⑥是讲栾布因军功而被封侯,后来又做了燕相,此三项与栾布重义轻生无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贫困,栾布给人做佣工;后来做了强盗,因被人出卖,做了奴仆;因臧荼提拔,担任了都尉;经彭越进言,被释放并做了梁国的大夫;吴楚反叛时,因有功被封为俞侯,担任燕国丞相。
B.彭越对汉功勋卓著,只是因为朝廷向梁国征兵时有病不能前往,皇帝就怀疑他,而以谋反的罪名灭其三族,并把他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下示众,禁止收殓或探视,违令者均逮捕烹杀。
C.在皇帝将要烹杀栾布时,他仍为国着想,痛陈皇帝“以苛小案诛灭之”将导致严重后果。
D.彭越对栾布有救命和提挈之恩,因而彭越受难,栾布敢取下他的脑袋来祭祀哭泣,并为此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这种“有德者厚报之”的壮举,深受作者的赞赏。
答案 C
解析 A项后来做了强盗的,是彭越,不是栾布;B项禁止收殓或者探视,违令者只逮捕,没说烹杀;D项栾布只是在彭越的脑袋下汇报祭祀哭泣,并没有取下他的脑袋。
四、(24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3分)
(2)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4分)
(3)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3分)
答案 (1)谋反的形迹没有显露,却因苛求小事判罪而诛灭了他的家族,我担心有功之臣人人都会感到自己危险了。
(2)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能使自身受辱降低志向的,不是好汉;等到了富有显贵的时候,不能称心快意的,也不是贤才。
(3)于是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便优厚地报答他;对有怨仇的人,一定用法律来除掉他。
译文
栾布是梁地人。当初梁王彭越还是平民的时候曾经和栾布交往。栾布家里贫困,在齐地被人雇用,在卖酒的人那里做佣工。过了几年,彭越来到巨野做强盗,而栾布却被人劫持并被卖到燕地去做奴仆。栾布曾替他的主人报了仇,燕将臧荼提拔他担任都尉。后来臧荼做了燕王,就任用栾布做将领。等到臧荼谋反,汉王朝进攻燕国的时候,俘虏了栾布。梁王彭越听说了这件事,便向皇上进言,请求赎回栾布让他担任梁国的大夫。
后来栾布出使到齐国,还没返回来,汉朝皇帝召见彭越,以谋反的罪名责罚他,诛灭了彭越的三族。之后又将彭越斩首示众,并将彭越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下,并且下命令说:“有敢来收殓或探视的,就立即逮捕他。”栾布从齐国返回,便在彭越的脑袋下面汇报自己出使的情况,边祭祀边哭泣。官吏逮捕了他,并将此事报告给了皇上。皇上召见栾布,骂道:“你和彭越一同谋反吗?我下令任何人不得收尸,你偏偏要祭他哭他,你同彭越一起造反已经很清楚了。赶快把他烹杀了!”皇帝左右的人正抬起栾布走向汤镬(huò,古代残酷的刑具)的时候,栾布回头说:“希望您能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上说:“说什么?”栾布说:“当皇上您被困彭城,兵败于荥阳、成皋一带的时候,项王之所以不能顺利西进,就是因为彭王镇守着梁地,跟汉军联合而使楚为难的缘故啊。在那个时候,只要彭王调头一走,跟楚联合,汉就失败;跟汉联合,楚就失败。况且垓下之战,没有彭王,项羽不会灭亡。(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彭王接受符节受了封,也想把这个爵位世世代代地传下去。现在陛下竟为了到梁国征兵时,彭王因病不能前来,陛下就产生怀疑,认为他要谋反,谋反的形迹没有显露,却因苛求小事判罪而诛灭了他的家族,我担心有功之臣人人都会感到自己危险了。现在彭王已经死了,我活着倒不如死去的好,就请您烹杀了我吧。”于是皇上就赦免了栾布的罪过,任命他做都尉。
汉文帝的时候,栾布担任燕国宰相,又做了将军。栾布曾扬言说:“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能使自身受辱降低志向的,不是好汉;等到了富有显贵的时候,不能称心快意的,也不是贤才。”于是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便优厚地报答他;对有怨仇的人,一定用法律来除掉他。吴、楚反叛时,栾布因打仗有功被封为俞侯,又做了燕国的国相。燕、齐这些地方都替栾布建造祠庙,叫做栾公社。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栾布去世。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时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封国被废除。
太史公说:栾布痛哭彭越,把赴汤镬就死看得如同回家一样,他真正晓得要死得其所,而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即使从前坚守信念而牺牲生命的人,又怎么能超过他呢!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寄 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西风吹妾妾忧夫”这句诗,写得很朴实,但意味十足。请简要赏析。(3分)
(2)试分析鉴赏这首诗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所在。(5分)
答案 (1)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会让她感到寒冷,但诗人写完这层意思后,没有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转而去写“妾忧夫”的心理活动。前后两层意思跳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少妇对丈夫的体贴入微,十分逼真。
(2)本诗采用了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手法,用“妾”的口吻来表达,通过寄书前后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从念夫到忧夫,从寄书前和泪修书到寄书后的思念——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便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能够轻易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便于抒发感情,增强真实感,容易使读者信服。
15.默写名句。(6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撑着油纸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4)若舍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1)浪遏飞舟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4)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我十三岁时,常到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来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附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也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余下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了。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喧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喧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有删改)
16.从全文内容看,你认为作者所说的“精神家园”指的是什么?(4分)
答案 指精神归宿,它能让人们的心灵被吸引、获启迪、得慰藉、有寄托。
17.说明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答案 在通向精神家园的路途上,感受到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美好和神奇、富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景致。
18.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形象而深刻;②幽默而冷峻。请在这两个特点中选择一个,结合文中的具体例子,简要加以赏析。(6分)
答:_
答案 形象而深刻的典型例子有:
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
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
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
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
幽默而冷峻的典型例子有:
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
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具体赏析略。
19.第五段围绕重建精神家园进行阐述,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4分)
答案 在阐述重建精神家园时,作者反对对学术进行强力干预,反对打着扶植高雅文化的旗号而搞霸权化甚至一元化,反对为扶持弱势文化而打压强势文化,主张学术自由、平等争鸣、百花齐放。
六、(12分)
2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在横线处填上一个精练而意义深刻的语句作为结尾。(4分)
十多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数千座房屋,遭遇火灾的人们返回家园时,有不少家庭陆续发现了自家饱受大火摧残而留存下来的瓷器。这个发现让大家惊讶不已:如此易碎的物品,竟然能在这场凶猛无情的大火中幸存下来。
灾难后学校重新开学的第一天,当地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带给他的学生们一样东西——一个丝毫没有受损的花瓶,这是教授家中唯一残留的物件。他问学生:“为什么我的房子都烧成了灰烬,而唯独这个小小的花瓶却能留下来?”
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最后,教授抑制不住激动,自己回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它在诞生的时候,就曾经经历了烈火的考验。
21.按照要求,将下列词语或短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删词语。(4分)
中山大学文科楼 主题 在
“诗词格律及吟诵” 陈永正教授
的 举行 是 讲座
强调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强调内容:陈永正教授在中山大学文科楼举行的讲座主题是“诗词格律及吟诵”。强调人物:在中山大学文科楼举行“诗词格律及吟诵”主题讲座的是陈永正教授。(或:是陈永正教授在中山大学文科楼举行“诗词格律及吟诵”主题讲座的)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概括它的内容,指出它的寓意,并给它拟写一则标题。(4分)
答案 内容:漫画中儿童、青年、妇女、老人人手一册,唯独中年男子两手空空。
寓意:这幅漫画提醒世人:中年男子被社会忽略,已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社会群体,他们也同样需要理解和关爱。
标题:被遗忘的一代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认知对象进行认真研究,找出其内涵。然后组织语言。在表达时,注意概括内容要准确简练;寓意要揭示其本质;标题要简短而又有余味,有吸引力。
七、(60分)
23.请以“斜风细雨不须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寓意型话题作文。“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句子来源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这首词的意思是一位垂钓的渔者,悠闲自在地坐在船上,钓鲜美、肥嫩的鳜鱼,渔者穿着用草做的披风,戴着用竹编制的斗笠,有一点雨或风也不想回家,因为他被这初春的景色迷住了。显然这个词句所表达的是一种赏心悦目时的陶醉之情,这是一种主色调,它给人的感受是心灵的洗礼和净化,而这斜风细雨正是一种沐浴和陶冶。写作此文可以词句本身的意义来立意,当然你也可以抛开这首词本身,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词的意蕴进行拓展和延伸,把风和雨比喻成人生中的一种困难、坎坷、苦难等,这“不须归”表明的是在面对并战胜它时的一种顽强、勇敢、不屈等的意志和精神。沿着这样的思路下去,立意就会更高远、深邃。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以“斜风细雨”为着眼点, 以“不须归”为落脚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清楚此题的寓意所在,了解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要有跳脱意识,不能单纯描写在风雨中迷失自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