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2020年中考真题分类精解(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之--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2020年中考真题分类精解(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1 20:2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
一、(2020·广东) 二、阅读(二)(9分)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 祯曰:“恩龙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循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恃(倚仗)
C.被捕而杖杀之(用杖刑) D.以及于此(比得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语境含义的能力。D项,“及”是“达到”的意思,不是“比得上”。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大 王 不 奉 行 国 命 恐 今 之 荣 位 非 大 王 所 保 独 不 见 淮 南 之 事 乎
【答案】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句大意:大王如果不奉行国家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汉代淮南王的事吗?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11.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例: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从“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孔祯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可知其敢于直谏;从“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李明身边的人,可知其执法严明;从“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李明后悔没有听孔祯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可知其有远见。
【参考译文】
孔祯,唐高宗时任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为刺史,不照法令,孔祯常常进谏。李明说:“寡人是皇上的弟弟,难道还怕丢失王位吗!”孔祯说:“恩宠不可倚仗,大王如果不奉行国家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汉代淮南王的事吗 ”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的人欺凌老百姓,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他。李明后来果然因犯法,被贬谪到黔中,他对人说:“我惭愧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
二、(2020·江苏扬州)(三)文言文阅读。(13分)
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闭门不与高、蔡通。桓帝即位,灾异数发,诏百司举直言之士各一人。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遂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①等数百人并为节所诬,悉在党中。诏下郡县,各捕以为党魁。馥乃顿足而叹曰:“孽自已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服易形入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积佣三年,而无知者。后诏委放,俭等皆出,馥独叹曰:“已为人所弃,不宜复齿乡里矣!”留赁作不归,家人求不知处。
(选自《高士传》[晋]皇甫谧著)
(注)①张俭:党锢祸起,张俭遭朝延通缉而逃亡,许多人因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4分)
①灾异数发___________
②悉在党中___________
③诏下郡县_________
④变服易形入山中_________
【答案】多次 全,都 下达 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含义。解释时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首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多次发生天灾。数:多次。②句意为:都在党人之中。悉:全,都。③句意为:朝廷下诏到州郡。下:下达。④句意为:换了衣服改变形貌进入深山中。易:改变。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答案】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解析】本题考学生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正确翻理解句子的内容,句子意思为:中常侍曹节等宦官把持朝政,禁锢正直的官员,把他们称为党人。然后根据句意断句: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11.翻译句子。
①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2分)
②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2分)
【答案】①太尉赵戒举荐了夏馥,夏馥不应征,隐居了很长时间。②夏馥虽然不与宦官交结,但因声名大为宦官曹节等人所忌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 “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①举,举荐。诣,接受,应征。之,调节音节,无实义。②虽,虽然;交,结交;时官,宦官;然,但是;惮,忌惮。
12.概括夏馥的品格特点。(3分)
【答案】性情正直;不畏权势,清高自许;淡泊名利,耿介高洁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疏通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判断。由“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可知夏馥性情正直;“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闭门不与高、蔡通”,可知夏馥不畏权势,清高自许;由“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可知夏馥淡泊名利;由进入山中作冶炼佣人,终生不出,可知夏馥富有担当,耿介高洁等。
【参考译文】
夏馥字子治,是陈留的养马放牧的官。夏馥年轻时是个书生,言行质直,做事一定要符合道义。同县高氏、蔡氏都是富豪,郡人怕他们,小心地奉事他们,只有夏馥关门不与他们来往。汉桓帝即位后,多次发生天灾,于是下诏令百官各举荐一名能直言的人。太尉赵戒举荐了夏馥,夏馥不应征,隐居了很长时间。汉灵帝即位后,中常侍曹节等宦官把持朝政,禁锢正直的官员,把他们称为党人。夏馥虽然不与宦官交结,但因声名大,为宦官曹节等人所忌惮,与范滂、张俭等人都被宦官诬谄,都在党人之中。朝廷下诏到州郡,作为党魁收捕。夏馥跺脚叹息说:“是我自己作孽啊,平白无辜地让好人受冤。我一个人死里逃生,连累很多人,活着有什么用呢?”于是剪掉胡须,换了衣服改变形貌进入深山中,从事冶炼工作,身形相像憔悴不堪,当了三年佣人,没有人认出他来。后来朝廷下诏免了他们的罪,张俭等人都回来了。夏馥独自叹息说:“早已被人所抛弃,不能再让乡里人笑话了。”留在山中不归,家人也找不到他。
三、(2020·辽宁大连)阅读下文,完成9—12题。(9分)
江阴葛延之,元符①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②。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减)
(注释)①元符:宋哲宗年号。②儋(dān)耳:地名。③绅:古代士大夫東在腰间的大带子。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儋州虽数百家之聚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B.然不可徒得也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然后为己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D.而书诸绅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A.数:几/屡次,多次;B.徒:白白地/只是;C.为:被/被;D.书:写/书籍;
1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B.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C.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D.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依照划线句句意“(葛延之)在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来到儋耳拜谒苏东坡,苏东坡留他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可断句为: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故选D。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3分)
【答案】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翻译文言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要准确。所须:所需要的各种用品。市:集市。足:满足,足够。之:第一个是用于主谓间,无实义;第二个是代词,代前文的所需要的各种用品。
12.苏公运用_________、_________ 的说理方法将“作文之法”讲得浅显易懂。(2分)
【答案】比喻 类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理方法。文中苏东坡用“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进行类比设喻,由“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指出“钱”和“意”在满足生活所需和作文中的重要特点。故采用的是类比说理和比喻说理。
【参考译文】
江阴葛延之,在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拜谒苏东坡,苏东坡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葛延之请教苏东坡写文章的方法,苏东坡教导他说:“儋州虽然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但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然而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得到,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所有。那么,这一样东西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的事都分散在经书、子书及史书之中,不能白白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拿过来,为自已所使用。这里所说的这个东西就是意。得不到钱就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没有意也就不能用天下事写成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关键。”葛延之听了,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在自己束腰的大带子上。
四、(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 失:耽误
B.其将来辞 辞:陈说
C.吾子之讨 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看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所以选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意为“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故B项中“……遭受将士伏击”的表述有误。故选B。
1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贰志”意为“二心”;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辟”为通假字,通“避”,“逃避”之意; “刑”意为“惩罚”。另本句“绛”即“魏绛”,作三个句子的主语。
【参考译文】
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魏绛杀了他的驾车人。晋悼公发怒,对羊舌赤说:“会合诸侯,是以此为光荣。扬干受到侮辱,还有什么侮辱比这更大?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他大概会来说明的,何必劳动君王发布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悼公读他的上书,说:“以前君王缺乏使唤的人,让下臣担任司马的职务。下臣听说‘军队里的人服从军纪叫做武,在军队里做事宁死也不触犯军纪叫做敬’。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下臣畏惧触犯死罪,所以连累到扬干,罪责无可逃避。下臣不能够事先教导全军,以至于动用了斧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晋悼公光着脚赶紧走出来,说:“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您不要加重寡人的过错,谨以此作为请求。”
晋悼公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了,从盟会回国,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派他为新军副帅。张老做中军司马,士富做了侦察长。
五、(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4分)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2分)
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 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六、(2019·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合并) B.东道少回远(稍稍)
C.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 D.固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理解和把握。D项中句子翻译为“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句子中的“固”翻译为“坚决”。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朗读节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准确理解句义就能正确朗读。划线句翻译为“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
7.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答案】A
【解析】本题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就是运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将文言语句的意思表述出来,做到忠诚于原句,字字落实,文通句顺,优美自然,生动形象。本句注意关键词语“谢”翻译为“告辞”,“就部”翻译为“回到了自己的军部”。故答案为A。
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不是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而是与产于拼死一战;C项,无中生有,认为李广年纪大的是汉武帝;D项,不符合文意,文中只提到了“意甚怒”,并没有说不听命令,并且最终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参考译文】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七、(2019·江苏苏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
【注】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 败吴于姑苏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阖庐病创将死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吴王将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乃兴师北伐齐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项“败吴于姑苏”中的“于”,翻译为“在”,“皆美于徐公”中的“于”,则为“比”;B项“阖庐病创将死”中的“病”,翻译为“得病、生病”,“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则翻译为“辱”;C项两个句子中的“许”,则都翻译为“答应”;D项“乃兴师北伐齐”中的“伐”,翻译为“攻打、讨伐”,“伐竹取道”中的“伐”,则翻译为“砍、砍伐”。故选C。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2)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答案】(1)对太子夫差说:“你忘记勾践杀你父之仇了吗?”
(2)(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省略句,要注意根据上下文找出、并加上主语“阖庐”;“谓……曰”翻译为“告诉”或者“对……说”;“尔”译为“你”。第二句,最关键的同样是“省略句”,注意加上主语“越王”;“使”在这里不能翻译为“使者”,应该译为“派、让”;“厚币”可根据上下文,推定为“厚礼”;“以”,译为“来”。
10.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在伍子胥看来,“……越王勾践带着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是典型的忍受艰难困厄;“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很显然,勾践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这些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参考译文】
五年以后,(吴国)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迎战吴军,在姑苏打败了吴军,阖庐的脚趾负了伤,吴军退后。阖闾因为创伤恶化,病情严重,临死之前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晚,阖庐就去世了。夫差即位为王,任用伯嚭为太宰,操练士兵的战斗和骑射能力。两年后,(吴国)进攻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军。越王勾践带领余部五千人在会稽山屯驻,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用来请求讲和,愿意整个国家臣服吴国。吴王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道:“越王勾践为人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与越国讲和。
此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位,新立的国君地很弱,便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勾践现在吃饭只吃一个菜,生活朴素,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这正是想着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吴国拥有越国就好像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反倒去致力攻打齐国,不也很荒谬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威名大震,使得邹、鲁等国的国君大为慑服,然后班师回国。从此吴王更加不听伍子胥的谋划了。
八、(2019·湖北黄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共12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三秦”词义古今没有变化,它都是指今陕西一带。“河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河南”在古书里指的是黄河以南,现在我们所说的“河南”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的意思是“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所以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选文的能力。解题时应紧扣原文甄别各种说法的正误。原文“韩信贫无行……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韩信贫穷又无经商谋生之道……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A项“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的重点词“市”意为“集市”,“以为”是“认为”的意思,“怯”是“胆小”。(2)的重点词“数”是“多次”的意思,“语”为“交谈”之意,“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翻译时,做到信达雅的要求。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却没有名声。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与没有什么名声。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九、(2019·湖南株洲)(二)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 ”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技法可循的: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3.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4.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这句话的翻译是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只保全了一生阿。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即可得知断句为A。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遗”赠给,“独”只有。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也就是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而B选项说带了很多钱财,故错。
【参考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 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 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十、(2019·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6分)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
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答案】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能力。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然后根据文句的意义来划分。如本句的意思大致有三层: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据此可以正确划分停顿。
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益州既定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解答本题先了解“迁”在古代意思。古代调动官职叫“迁”,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的是“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5分)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2分)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3分)
【答案】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⑵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的“冠”“悦”等词要翻译到位。另“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11.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本题从“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一战斩渊”可见其对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 ”刘备坚持说:“我自会加以解劝的。”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死后被追封为刚侯。